任何技术操作体系和社会文化系统,都可以分析为器物、制度和精神这样 三大层面。就宏观和广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活动是一种边界模糊、功能多样的 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其器物层面是各个拳种、各种器械和各种功法的集合,制 度层面是反映武林群体所处的社会关系、活动方式和相应社会生产方式的武术 操作活动走势,精神层面则是武术活动的知识基础、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以及 作为其背景的社会意识形态。从微观和狭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操作则是一个相 对独立、性质明晰的身体技术运作体系;其器物层面是各种姿势造型和招式动 作,制度层面是各种操作原则和运行机理,精神层面则是其价值取向和生命智慧。

本文主要是从微观和狭义的角度,讨论武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操作技术 体系之基本构成。笔者认为,武术操作首先表现为肢体形制上的动作姿势(这 是应对的基本动作结构);就对象考察角度而言,可称之为“器”的层面。这 个层面是整个技术体系的物质载体,并对应人体构成中的“形”和主体操作上 的“身”。它首先表现为一种身体训练,但同时又发挥为一种肢体技术。现代 人往往把这个身体训练和肢体活动的层面叫做“体育”;但“体育”是个外来 概念,大约在晚清至民初之间才传入我国,其内涵规定也跟我们这里所说的武 术有较大的差距,但就其身体活动层面来说又有很大的交叉。我国古代接近这 个概念的,则有养生、嬉戏、杂耍和修持、练功、礼仪等一类的说法。在这里,二 者共同的方面在于都属身体训练活动,都蕴涵了相当丰富的人文精神,其核心 都是人自身的发展。其不同的方面则在于活动范围、操作方式和价值取向、基 本任务、技术特征。一般体育技术作用的对象是指向受训练者自己,通过身体 素质和身体技能的训练,由外向内以社会需要去塑造自我;着眼于标准化的接 受规范,其动作名称多是弯腰、踢腿、转体、抬手一类指令性规定。而武术技 术作用的对象则是指向受训练者可能的敌手,要通过自身内向的挖掘潜能,从 内向外用攻守进退的技术博弈制服或消灭对方;着眼于个性化的发挥潜能,其内生命应对之东方式广义“综合实用技术”;它不但把古代的养生活动、休闲 嬉戏、环境应对和礼仪训练、功力修恃、涵养性情等活动,涵盖进自己的范围,而 且还把生产劳动、社会交往、防身避险、除暴安良和欺行霸市、打家劫舍、聚 众造反、社会冲突等都统统收罗到自己名下,在现代则因其大多滞留在身体训 练领域,被收编到体育管理部门节制。

中国文化是种“美感文化”,其所有操作都带上一定的审美因素,但武 术训练和应用并不就是形体表演,其目标任务更多的是在于生命能量的涵养和 应对技能的提高,而并不是时下人们热衷形体表现能力的发挥和时尚风潮的追 逐,由此用形体表演的要求去忽悠解释和规范取代武术的训练和应用,至少也 是言不及义的。传统武术理论的基础层面是身体训练理论,其基本任务在于身 心分化以后怎样克服后天习染的异化倾向,重新达到身心的辩证统一。在这里,它 强调的不是外部灌输的肢体训练和表现,而是内向挖潜的身心自我平衡。其主 要特点是:除保留有跟国外体育活动共有的肢体机能强化训练外,还突出其挖 掘和整合体内潜能的“意气运动”和探讨动作技击含义的“招式解拆”,把单 向度的“追求极限”转换为综合性的“自我平衡”,这是在外国同类运动中没 有或少见的东西。

传统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活动和身体训练方式,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个人自身 体内的心身关系,系统论上称之为系统内部各个基本要素的关系,哲学上则属 于精神和物质关系。从客体方面考察,它呈现为动静开合;从主体方面考察,它 展现为形神体用。这是人体一种特殊的心身运动,通过肌肉和意念的松紧活动 调节人体生命过程。它把人的形体训练跟心理训练结合起来,特别强调心理意 念的作用,即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意到、气到、劲到”;它并不 限于西方人所理解的心理调节和呼吸控制,而更多地着眼于全身性的技能整合 和潜能挖掘,是一种极富特色的“心身体操”。这种人体心身运动的中介环节 和整合方式是“气”,通过升降出入的“真气运行”,去推动身心的活动和发展: 在身的一端表现为“劲”的发挥,在心的一端表现为“意”的流行。这时的气 是生理功能的一个范畴,尚未摆脱生命活动的具体机能状态。这个层次的社会 功能,主要是养护生命的强 身、健体、祛病、延年。最后,它 通过体用关系对象化上升为 non 技击领域。现在,我们具体 看看这个层面推演中的若干 、 基本构成规定。

 

(一)形态:动静开合

从形态论上看,身体动作是人最基本的活动手段。作为“身心体操”的传 统武术,首先也是通过身体动作去协调自己身心关系并应对环境的,其招式套 路和应对实作,不外是一些表现为特定姿势造型和运行轨迹的身体动作连续展 开;其基本的对象化表现,就是人体形态的动静开合及其轨迹节奏,讲究动静 相因的互涵互用和开合有序的相生相克。


  • .关于动静


动静是标示事物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的一对范畴,用以描述事物在时空运 动中定势变换的总体特征。在中国文化中,动静范畴是指事物的运动和静止,并 具有多层次和多侧面的实际内涵,并不只是局限于该物的空间位置。首先,动 静作为事物存在的两种形式或属性,是相依相分、不杂不离的对待统一。动是 指事物自身所具有那质的变化能动性;静则是指事物自身所具有的质的稳定 性。其次,动静又指事物状态的变化和寂静。变化是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突破 了原有规定性,或在向这种突破推进,强调了过程中前后状态的流变区别;而 寂静则是指事物“寂然不动”地维持其自身规定性,强调的是过程中前后状态 的同一定在。事物只有通过寂静才能呈现或表现自身形态和特性,因而变化应 表现于它的反面,即寂静之中。最后,动静还指事物的进程与归宿。动是事物 发展历程中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时态推演,静则是这时态推进中的终止间歇。

在汉语里,动的本意是动作。《说文》曰:“动,作也。”引申为发、为行、为 感等义。而静的本意则是不争,所谓“协调不争而心性平和”,也就是静的意 思。《说文》训静为审也,《玉篇》训谋也,《广韵》训安也、和也、息也,均 是静的引申义,同时还暗含其存在前提的对立面。古书每以静与靖通用,靖,《说 文》云:“立,靖也”,靖,亭安也,义近。《孙子》云:“木石之性,安则静、危 则动,方则止、圆则行。”古人对动、静的这些说法,不但蕴涵了有无相生、动 静互根、往来变化、圆转不息等方面的意思,而且还蕴涵了人类操作的主动作用; 由此事物的动静是在其自身状态跟周围环境的关系中表现出来。

身体运动首先表现为外 —— 在的肢体动作位移以及内在 的生理机能之间的协调配合活। noi 动。这种以人的生理组织结 构为基础的人体各生理机能之 间的协调活动,其本质特点当然是动。武术中的基本功、盘架子、器械和推手、散手以至搏击实作等等,也 无一不是动。但这种动又不是别的什么动,而是人体各生理结构和组织机能间“一 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那大化流行的活动协调一致;而这活动的协调一 致,从哲学上说便是一种平衡状态,即相对的静。这相对的静同样是身体运动 不可缺少的方面。如果没有这各种各样的平衡协调,任何身体运动都无法进行。而 任何身体运动的肢体动作,都是有起止和间歇断续,不可能按原样永无休止地 持续下去。在这方面来说,静也是有必要的。

所以,任何身体运动都是动和静的矛盾统一体,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的。从空间分布角度来说,有的是整体动、而局部静,也有的是这一部分肢体 器官动,那一部分肢体器官静;从时间延续角度来说,有的是此一时动、而彼 一时静,有的则是彼一时动、而此一时静;从表现形式角度说,有的是视动犹 静、有的是视静犹动。总之,动和静的各种形式的组合、连续的统一,成了多 种多样的身体运动的活动手段。在身体运动中,动和静的地位并不相同。从总 体上讲,动是绝对的、主导的,静是相对的、从属的。但就每种运动的具体形 态来说,其动静方式并不一致。所以从其外在特征上讲,有的身体运动手段以 动为主,有的则以静为主。由此使身体运动的动作有动力型和静力型之分。例 如跑步、跳跃、球类等就属于动力型,而外静内动的气功、桩功或各种平衡造 型等就属静力型。研究动和静的对立统一,恰当地组合动和静并使之优化,是 身体运动技术的重要内容。

浏览29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