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文化中,动静的区别是相当分明的。动息为静、静变为动,动不是 静、静不是动。但在中国古人那里,整个宇宙都不外是无方无体、循环往复的 大化流行。在这流行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极生动、动极生静,即有即无、即动即静,一多不分、生生不已。总之,一切东西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动 态和过程。在这过程中,既可以以动求静,又可以以静求动,反正动静互根、体 用一如,宇宙间并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本体可以作为自己的支持者;各种事物 的迁流生化,都纯为自动,其动向自不必限于一定方向而可转承回绕。呈“唯 变所适,不可为典要”的往复无常状态。中华武术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 身体运动,其身体的“文化 符号”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质。
中华武术以其招式动作运行表现动静关系时,起码有这样三个层次:
第一,它强调动静的相分不杂。
武术招式属于人肢体的动作变化。所谓“动迅静定”,所有武术都通过身 体形态变换去表现动静的区别。例如“站如松、动如风”、“静如山岳、动若 江河”、“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等,都是强调这种相分不杂、动迅静定、动 静有常的。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对这个区别作出了极为明确的划分。《太极拳论》 一开始,就以太极为“动静之机、阴阳之母”描述它怎样从阴阳判分、动分静 合地进入一气流行的给定运动状态。据此盘架子时,首先是强调无极预备式的 那种“心无所思、意无所动、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浊未分、浑 浑噩噩、一气浑然者也”的混沌一体、寂然不动的完全放松状态;然后便是神 意一领,感而遂通、丹田内转、水火交泰(心火与肾水相交)、清气上升、浊 气下沉(亦即神往上升、气往下沉;操作上则是表现“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的上顶下沉、身肢放长,形成顶天立地、三才贯通并与天地参之感),以及前 后领劲点和发劲点的分化和两端拉开、对拉拔长而又前后合住、左右照应、松 紧变换,形成所谓八面支撑互相呼应之势,通过起式由静到动、动分静合地进 入“有如长江大河”之一气流行的演练状态。在整个盘架子过程中,又动静相继、循 环往复,十分讲究势有区别和势势相承,各个招式动作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 有转换;定势和过渡动作之间的起止间歇,一定要干净利落地交代清楚,千万 不要拖泥带水地纠缠在一起,但又要行云流水般相连不断地统一连贯起来,不 要形成凹凸断裂,表现出一种动静循环、岂有间哉的平稳节奏感,使整个运动 过程产生一种静如山岳、动若江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美学特征。最 后收势时,又气收丹田、万籁俱寂、返本还原、复归无极。
第二,它又强调动静的相依不离。
任何武术招式动作都有其起点和终点、平衡和变换,有其定势和过渡,其 动静的变换是个相灭相生、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过程。例如太极拳的整个行功 过程中,不但要注意静极生动、动极生静的动静相互转化,而且要注意动中有 静、静中有动的相济互补。在外形上,它还有视动犹静和视静犹动的要求。太静和返璞归真的祥和肃穆。在演练过程中,它强调上下相随、前后相连、左右 照应、内外相合,表现出松、稳、慢、圆、柔的整体协调以及均匀和谐的运动 特征。即使有些太极拳派主张盘架子时要快慢相间,是有快有慢的非匀速运动; 但其动作及节奏组合也都要求协调平衡、错落有致,而不能倚轻倚重、杂乱无 章。这个原则在其他拳种也程度不等地存在;所谓“动韵均势”,它动不妄动 而存静意、静不寂灭而含动机,由此动不舍静、静中含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相 当鲜明地体现了中国艺术以动写静和以静写动的美学特点。
第三,它的重点在于动静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发展变化。
武术的招式运行并不是动静的规定而是动静的变化,任何招式动作都不是 固定不变的,招式动作的真谛就在于其变化不定的过程当中,并体现为攻守进 退的基本功能。例如太极拳无论理论还是实作,都讲求动静互根、阴阳相济,开 合相随、有收有放,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动急急应、动缓缓随,料敌先机、后 发制人,动静相兼、以静制动,以退为进、守中有攻,蓄而后发、曲中求直,由 极慢然后极快,由极快而复归虚无,动中求静、静中求动;既讲求自身动静跟 各个方面的有序协调,又讲求破坏对手动静跟各个方面的有序协调。整个世界 的存在和发展,都不外是动静的无穷变化而已。由此我们既可以动中求静,也 可以静中求动。人们因应环境的操作,必须要把握这个动静变化的契机。
中国武术主要是从实用的功能上去把握动静的。
从武术强身健体的养生功能看,其动静方式体现了传统中医关于“动以养 形、静以养神、不当使极、持之以恒”的基本原则。我们知道,人作为动物,其 生存方式在于以躯体运动为特征的新陈代谢类型。而人作为有意识的动物,其 精神及能量既要有所发挥,但又不能损耗太过。按中医理论,形体静而贵动,故 宜动以养之,神气动而贵静,故宜静以养之。所以“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二 者各得其所,彼此不可替代。运动形体与静养精神,分别从不同方面支持人体 的生命运动,使其健康长寿。动以养形、静以养神,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养 形要以神气的清虚静定为基础,养神又要以动态的平衡为指导。人类生命的新 陈代谢,就在这个过程中展开。武术通过招式动作活动筋骨,通过意气内敛固 本培元,分别从不同的方面 去优化人的生命。因而跟那些“拼命锻炼来把自己的身体搞垮”和“跟风从众形成 精神迷信”的西式竞技体育 有所不同;武术这里强调的是“动静相兼”的自我保养和“舒适自然”的个性表现。
从武术防身护体的应敌原则看,其动静方式又有“静以含机、动以变化、以 静待动、后发先至”的功能性关系;静是寻机待势,动是攻守变换,因而在操 作上也就有“静尚势、动尚法”的基本原则。其表现形式则是“动迅静定”,讲 求运行中迅速和稳定的统一。由于任何的变化都不是“无端”的,所以武术中 的静也就绝不是无所事事,而是积蓄力量和寻找机势;至于其中的动,更不是 漫无目标和没完没了地消耗体力,而是物来顺应、适可而止和就势借力地改变 自身状态,以求充分利用环境的“我顺人背”。因而太极拳论中有“静中触动 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的说法,强调动静在敌我关系中的相通和转化。太 极拳是种以静御动、后发制人、舍己从人、借力打力、以逸待劳、出奇制胜的 以弱对强技术,深得古典兵法攻守进退、主客奇正变换的神髓;无论动静,都 因敌变化、权宜使用、相生相济、出奇制胜;它在御敌时从不轻举妄动,通过 沉着冷静的“听劲”和“问劲”来研几破执、应物自然,并由此来形成自身动 静之势。它通过动静在主客奇正各个方面的因应变化,从而获得技击的主动权。
就修心养性而言,它则按照“穷变易通、宁静致远、虚一澄明、返璞归真” 的方式,去体悟那空灵神妙和大化流行的大道,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自由。
从操作的角度来说,武术的动静关系也是多层次的。就人体从肌肉到内脏 的整个组织结构来说,它表现为松弛与紧张的相互作用与转化。就人体大脑神 经系统来说,它则表现为兴奋与抑制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而这两个方面,又是 互为因果地紧密耦合在一起的。所以武术行拳时特别讲究两个不同的过程:首 先是学习时从动到静的“形正、气顺、神宁、意专、力达”的逐步演化,接着 是应用上从静到动的“意动神随、精神领先、手眼相应”之“节节松开、节节 贯串”,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劲到”。
这就是说,武术中的动,并不仅是简单外在形态的动,而且是内在所谓意 动、气动、劲动的紧密结合和有序展开。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也并不是指身体 各个部分的混沌无序、散乱无章的“乱动”;而是指人身各个系统在意气的整 合下,互相对应、内外协调、节节贯串、圆活顺畅、生动活泼、连贯完整的整体运动。同样,武术的静也不 死硬直的“死静”,而是指 转、精神集中、沉着冷静、深是指身体活动的呆滞寂灭、僵 整个身体内部活动的生气流 藏实力、高度戒备、一触即发的运动准备。所谓一静无有不静者,就是指全身各处都调整好了,达到浑然 一体、周身一家、蓄势待发的状态。也只有这种“静”,才能产生使对方不战 自怯的威慑力量。由此可见,武术在这里所强调的是变化过程中人对动静的调 节控制,而不是孤立的动静形态本身。这种对身体动作加速或制动的动,是有 节制的动,即静中之动或以动求静。它在本质上是倾向静而不是倾向于动的。
浏览35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