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拳是武术中拳种的一大类别,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拳”一词最早记载于明朝戚继光《纪效 新书•拳经捷要篇》中的“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明代程宗猷所著《耕余剩技•回答篇》中载:“……长拳有太祖温家之类,短打则有绵张任家之类。”由此可见,明代当有长拳称谓及太祖长拳和温家长拳等类别。所谓长是相对短而言,长拳则是相对短打而立名,这正如明代唐顺之《武编》所言:“逼近用短打,若远开则用长拳。”现代武术运动中的长拳是沿用了明代长拳的称谓,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查、华、炮、红、少林等具有拳势舒展、快速有力、节奏鲜明等共同特点的拳术统称为长拳。以这些拳种的动作素材和基本技法为基础创编的现代长拳,以及由此衍发的长拳类器械,如刀、枪、剑、棍套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教学训练与竞赛的主要内容之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拳被列为武术竞赛的重点项目之一。内容有甲组、乙组 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初级刀、枪、剑、棍、拳、青年拳、少年拳等则作为普及的教材内容。长拳的练习内容包括基本功、单练套路、对练套路。单练套路又分为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两种。规定套路是由原国家体委及其组织机构或有关部门统一编制的套路,20世纪50年代有甲、乙组和初级套路,以后又有“少年拳”“青年长拳”等面世。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与推向世界的需要,1989年 又为第11届亚运会创编出第一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其中包括长拳。近年来又有国际武术联合 会组织编写的最新国际比赛套路,每个套路均由不同难度、组别和数量的规定动作组成。自选套 路是武术竞赛需要的产物。武术竞赛规则对自选套路的动作数量、组别、规格和完成套路的时间 都有统一的要求与严格的规定。其中要求自选长拳至少包括拳、掌、勾三种手型,弓、马、仆、虚、 歇五种主要步型和一定数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及不同组别的腿法、跳跃、平衡等动作,使长拳套 路运动在动作结构、布局、编排和速度、难度、腾空跳跃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与创新。随着竞技 武术的蓬勃发展,更加突出了对自选套路动作的规格化要求和套路的艺术性再创造,使其向“高、 难、美、新”方向发展。长拳的内容与方法极为丰富,对手型、手法、身型、身法、步型、步法、腿法、跳跃、平衡等动作 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手法主要有冲、劈、崩、贯、砸等拳法,推、挑、撩、劈、砍等掌法,以及顶、盘、 格等肘法。腿法主要有弹、蹬、踹、点、铲、里合、外摆、拍、扫等方法。长拳的特点是动作舒展大 方,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多起伏转折。手捷快、眼明锐,身灵活,步稳固,精充沛,气下沉,力顺 达,功纯青,四击合法,以形喻势。在技击上强调长击速打,主动出击,以快制慢,以刚为主。长拳 运动量大、结构复杂,对提高人体机能、发展人体素质具有良好作用。经常进行长拳训练,可以使 人的肌肉、骨骼、呼吸、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获得改善,心理的稳定性得到提高,增强身体素质,从 而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参加长拳训练还可以愉悦身心。此外,长拳训练还具有教育作用,培养 学生的意志品质,养成不断战胜自我的品格,促进独立个性的完善。二、长拳的技法特点(一)手法快捷长拳对手法的要求是“拳如流星”,要快捷、有力。但不仅仅指拳的挥动要迅速,如迅雷不及 掩耳,而且掌法、肩臂、手腕的运动也要如此。运动中要达到“拳如流星”,就必须做到肩臂松活,节节贯穿,使肩、肘、腕关节在运动时灵活 顺畅。如冲拳动作,始于拳,起于梢节,中节(肘)随,根节(肩)催,拳走直线,用力通达,拧腰、顺 肩,急旋臂,贯于拳面。总之,方法正确是手法快捷的基础和保障。(二)眼法明锐长拳对眼法的要求是“眼似电”,即明快、锐利。"眼法''的运用也是长拳练习中较为重要的一 个环节。在武术中眼神与各种动作配合的方法叫“眼法眼法是体现精神的重要环节,拳谚中 有“手眼相随''"手到眼到”的说法。练拳时,不善于运用眼神,动作就没有生气,套路也成了呆板 的动作罗列。反之,如果使眼神和一招一式恰当配合,就会把内在的精神意识通过眼神充分表达 出来,使整个动作做得协调而富有生气。眼睛与动作配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注视、随视等。 注视是眼神盯住一定的目标;随视是指眼神追随运动着的身体某一部位运转,直到该动作完毕。 眼法与动作配合,要以动作的准确性为前提。动作不准确,必然会影响内在精神意识的显示,反 之,只要求动作准确,眼神与动作配合不得法,也会影响动作本身的质量。“形似”是“传神”的基 础,“传神”是“形似”的最高表现。忽略任何一方,都不能起到“传神”的效果。(三)身乐灵活长拳对身法的要求是“腰如蛇行”,要柔韧、灵活、自如。身法在长拳运动中表现为闪、转、展、 缩、折、弯、俯、仰等不同变化,这些变化多以腰为主宰。因此,身法要求“腰如蛇行”,一方面要求 身法的变化不是程式化的东西,要像蛇行那样蜿蜒起伏,灵活多样;另一方面对胸椎和腰椎的柔 韧性要求较高,只有这样,动作才能显现出既柔顺又坚韧,柔则活,坚则挺,灵活有力、挺拔舒展的 动作才能体现出长拳的风格与特点。身法主要通过胸、背、腰、腹、臀五个部位来展现。一般由活动性动作进入静止动作时,多讲究挺胸、直背、塌腰、敛臀。运动中则要求“体随势变”,身法灵活。不同的动作采取不同的身法变 化与手、眼、步、腿诸法的协调配合,才能达到“腰如蛇行”。(四)步法稳固长拳对步法的要求是“步赛粘”,要稳固。站定时要像脚步粘黏在地匕一样稳固,不掀脚、 不拔跟、不动摇。不受上肢、下肢和躯干活动的影响,还要给上、下肢和躯干活动提供必要的 稳固条件和基础保障。此外,步法还要轻快活便,做到“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只有 做到步法稳固、轻快,才能达到下盘稳固,动而不乱。以步快催动拳速,步到拳到,上下协调 一致。(五)精神先岬在练习拳术和器械以及对练项目时,首先要全神贯注。要有攻防格斗意识,表现出勇敢、机 敏、无所畏惧的气概。这种精神表现在脸部应该是“含而不露,神志舒展”。要表现出这种内在精 神状态,除了在攻防的动作中有所体现外,其他动作也要精神饱满。并且不只是表现在脸上,在 动静运动之中都应有所体现。(六)气要下沉武术的习练和呼吸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长拳套路的结构复杂、动作快速、运动量大, 演练时对氧的需要量很大,因而呼吸得法与否关系到运动技术水平的发挥;同时也关系着劲力的 表达与持久。长拳讲究“气沉丹田”,如果不善于掌握和运用“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方法,就很容 易“气血上涌”,使气息在胸间活动。气往上浮则内虚,内虚则气促,气促则吸入的氧不足,氧不足 则力短,力短就不能使运动持久,往往就会面色发白,呼吸短促,头晕恶心,动作紊乱,致使运动的 平衡性遭到破坏。所以在运动的时候,必须运用腹部呼吸,善于“蓄气”,这样才能使运动持久,保 持运动的平衡。在长拳套路的运动中,一定要注重与呼吸之间的有利配合。长拳套路运动的“呼吸”方法,除 了“沉”之外,也还有“提”“托”“聚”三法,所谓“提、托、聚、沉”四法,即:在跳跃动作和由低动作进 入到高动作的时候,应该运用“提”法;在高式或低式的静止性动作出现的时候,则应该运用“托” 法;在刚脆的活动性动作出现的时候,就该换用“聚”法。这些呼吸方法随着动作进行变化的时 候,却始终不变更“气宜沉”(实际是指蓄气而言)的基本要求。在不同动作、不同境况下,巧妙地 运用各种不同的呼吸方法,是长拳套路运动中应该加以重视的问题。(七)劲力顺达长拳对劲力的要求是“力要顺达”。发力顺达是动作间衔接的必备条件,否则会使动作僵硬、 呆板,出现僵劲硬力,破坏动作结构与套路节奏。要做到用力顺达,须从明“三节”、懂“六合”人手。三节,以上肢来说,手是梢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以下肢来说,脚是梢节,膝是中节,胯是根 节。不同的动作有不同的用力顺序,如冲拳、推掌皆起于梢节,蹬脚、弹踢则发于根节。六合,是 指手、肘、肩、脚、膝、胯六个部位的协调配合,掌握好“三节”的发力顺序和“六合”的协调关系,动 作才会豁达流畅。长拳练习要注意的是使劲的大小和方位。因此劲力就是指做动作时的用劲。劲力要有刚有 174柔。发劲要求顺达而有爆发力。长拳最忌只有刚没有柔的“僵劲硬力在做冲拳、推掌、顶肘、 弹腿、蹬腿等动作时,都要运用先柔后刚的“寸劲”使力量顺达于动作的着力点。因此长拳的用 力,要刚而不僵,柔而不松,刚柔相济。还要求以意识支配动作的发力,以气息配合发力,做到内 外合一。(八)功/纯青长拳对技术的要求是“功宜纯这里的“功”是指长拳的技术及运用技术的技能与技巧。 “功宜纯”是指要求功夫像炉火一样纯青。虽说这是虚拟与夸张的比喻,但确实是对长拳技术高 质量的要求。拳语说“功夫不到总是迷”“功夫是练出来的要达到纯青的技术,首要的一条是 在技术规范化的前提下不断实践与探索,只有坚持习练,持之以恒,才能使体能与技能不断提高, 使技艺不断升华,功夫与日俱增,逐渐达到理想的纯青境地。
浏览79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