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拳家把武术操作上的“虚领顶劲”,解释为拳理上的“虚灵定静”,特 别强调“中定”即自我调控在“进、退、顾、盼、定”这五方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这 应是有眼光的。宋代程明道先生《答横渠先生书》云:“所谓定者,动亦定、静 亦定;无将迎、无内外。”就这样,动静内外都在“定”的操作中统一了起来。人 们常说武术行功时要“心静体松”或“神舒体静”,事实上都是一回事。无论“心 静”还是“体静”,都是强调行功时的身心自我调控。只不过前者强调意念调控,后 者强调动作调控,或者说前者强调操作方式,后者强调综合效果罢了。
开合亦称分合。这同样是用以标示事物运动基本状态和运行轨迹的一对范 畴,是我们前述动静范畴的直接体现和运用。在人的身体动作中,它表现为通 过肌肉和韧带的收缩和舒张,形成肢体空间具体位移。这是一种以自身为中心 的肢体内聚和离散的空间运动状态。从身体形态的角度来看,任何拳术所产生 的效应,皆赖肢体动作的屈伸、进退、俯仰、起落、往来、反复等等空间位移 而实现的。一般地说,所谓开,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外伸展扩大;所谓合,则是 指肢体和内劲向内收敛缩小。这里背后的本质,则是人体活动中肢体的空间配 置(姿势怎样摆),以及它背后力量的运行配置(劲路怎么用)。其意义则在 于完成动作以达到某种操作目的。
例如《太极拳论》有云:“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指出开合是动静的结 果和表现,同时也说明动静开合的形态特征和相应的组合原则。从理论上看,这 对范畴是跟周易推演那阴阳相推、刚柔相荡、消息盈虚、阖辟成变、往来不穷、生 生不已的运动模式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文化中,气有聚散、人有离合、物有 成毁、兵可分合,一直到整个天下大势,也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老子》 动,人体自当不能例外。中国文化中的太极模型是分阴阳的,而开合则概括了 太极阴阳和合、循环往复的基本状态。太极图形取圆,其平面是圆、立体是球: 在这有限的运动演化过程中,阳动外向为开,阴静内向为合。根据天人合一的 原则,它同样可以用来描述武术空间运动体伸势开和体缩势合两种基本状态。
武术的开合可以有多重的含义,因而是多层次和多角度的。例如,就其外 在和基本的层次来看,开合是指身体动作时空运动的屈伸、起落、进退、往来 以及相应的节奏连贯;其内在和核心的层次,是指对应于外力作用条件下操作 主体的用力方式和力量运行配置;其升华后的文化意象和解释,则是指整个阴 阳虚实变换的分化和统一。从另一方面来看,则是在体称开合,在性为阴阳,养 生讲顺逆,呼吸呈吐纳,神意谓舒敛,技击叫蓄发。或从其整体功能来看,外 向应敌也可称之为开,内向自养也可称之为合。止匕外,武术的开合还有个层次 的问题;不仅全身整体有开合,一臂一手和一腿一足的局部也有开合,如此等 等。而这不同方面和层次的开合,又有赖于整个人体生理生化和生物物理各个 方面运动的整合,是内不动、外不发的。于是人们对武术运动开合的研究,也 就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展开:有的着眼于肢体的屈伸,有的着眼于内劲的 收放,有的着眼于阴阳动静的变换,有的着眼于呼吸的吐纳;由于人们在探讨 武术的开合时,注重的方面(外形、内劲、缠丝、呼吸等等)各自不同,区分 开合的标准也各有所异,自然会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总起来说,又都从不同 的方面来描述操作者肢体在空间往来迭运的运动状态。
从其背后的实际功能来看,武术有“体”有“用”,其体是以开合来吐故 纳新、疏通经络、调和血气、平秘阴阳;其用则是以开合来蓄我之势、解彼之 力、发我之劲、还彼之身。开合充之于拳的始末,贯之于拳的体用。所以陈鑫说“一 动一静、一开一合,足尽拳中之妙”,“一开一合,拳术尽矣”,“太极拳之道,开 合二字尽之。”而这里的操作要领,用徐震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动静在心,分 合在形,心能宰制其形,则一心主政,百骸从令。作止蓄发,无不如志。”由 此产生了肢体动作的形神体用等主体特征。徐震先生准确地说明了动静所强调 的是人在动作中对加速和制动的调控,而开合所强调的则是受人体机能调节的身体动作形态特征。所谓“物有对待,势有 本规律,身体形态各个方面的回还”,基于人体活动的基 开合,是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的。任何人体动作都是借助肌肉舒张(开)和收缩(合)的对立统一来完成的。武 术既是身体活动,肢体就不能只伸不屈、也不能只屈不伸,内气就不能只放不 收、也不能只收不放,呼吸就不能只呼不吸、也不能只吸不呼。总之,任何一 个方面都不能离开自己的对立面而孤立存在,任何一个方面都要向自己的对立 面转化。在操作实践上,开合的转换有如下这些特点:
首先,在同一层次、方面中,开合的转换是互根化生的。这就是陈鑫说的“一 开连一合,开合互相承”。武术动作由无数个弧型和圆圈所组成。如以手为例 而论,倘若上弧或上半圈为开,则下弧或下半圈为合,反之亦相应反转。总之,开 合二者不杂不离,相生相继、逐步推开;一开俱开、一合俱合,开中有合、合 中有开,开后必合、合后必开,欲开先合、欲合先开,开而再开、合而再合,如此等等。
其次,在不同的层次、方面中,各层次、方面间的开合要互相配合协调。一 般地说,拳势手足的屈伸与内气的收放通常是一致的。这就是说,肢体由屈而 伸时,内气通常是由丹田向外发至手足四梢;肢体由伸而屈,内气通常是由手 足四梢收归丹田。但在某些情况下,身肢的屈伸和内气的收放又可以互相交错,手 足伸展而内气收敛,或手足屈回而内气发放。劲路的缠丝走向也是如此。通常 情况下,总是顺缠开劲引化,逆缠合劲击发。但无论哪种情况,都要在意气推 动下配合协调、自然顺畅。陈鑫说:“全体之一开一合,实阴阳自然之阖辟,不 假强为“此之谓也。
再次,就开合本身内部而言,开合又是互寓包容的。陈鑫对此举例说道:“揽 擦衣势,裆劲开开,又要合住,是合劲寓于开劲之中,非是开是开、合是合,开 合看成两股劲。” “此着(搂膝拗步)合上着(白鹤亮翅)论,则合为合。合 则合四肢之神,不但既成之形也。既成之形,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左足与右 足相去几尺,似乎不专谓合。然合者其形与神,不合者其四肢之位置。不如此,则 下势(初收)之收无来垄矣。且名之为收,不放则何以收?此谓合中有开,合 为开中之合也。”“下步跨虎势,两大腿前合后开,外合内开,两两相对相呼应。”
最后,就技击运动敌我双方关系看,开合要对应并服从技击总体目标。其 内在机制是敌我双方力量分 散与集中对应组合而形成的力学结构;其基本特点,则 是舍己从人、因应知机、沾粘连随、引进落空、随曲就 伸、得实即发。例如,在推 手过程中,为了知人和不被人知,在由合到开的过程中,有时突然作一下圈合 劲,而后继续外开,是谓开之再开;在由开到合的过程中,有时突然作一下圈 开劲,而后继续再合,是谓合之再合,由此而造成对方“仰之则弥高、俯之则 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速”以及“无所适从”的感觉,即兵法上所谓“兵 不厌诈”是也。所以陈鑫说:“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此之谓也。
正如武术的动静是跟其战略选择的奇正联系在一起一样,武术的开合还跟 其劲路运转的曲直联系在一起。肌体形态配置的背后,是力量运行的配置;战 势的表现是肌体形态配置,战机的根源则是力量运行的配置。任何武术招式都 有曲和直这样两种轨迹。例如太极拳的动作主要的都作圆形、弧形、螺旋形运 转,基本都属曲线,但是在这曲线当中却是包含着直劲的。在这里曲直相互变 化,具有曲中求直和后发先至的技术特征。一般地说,动作合时蓄劲走曲线,动 作开时发劲走直线。所谓曲中求直、蓄而后发的技术要领,就含有这开合曲直 的辩证法。通常以射箭为喻,太极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没有弓的 曲圆蓄力,箭就不能直射而出。当然,这里的直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太极推 手往往在曲蓄的运转中,将自己周身安排妥当并让对方背势,同时又选择好发 劲的落点、方向和时机,自我感觉处处得力,这时劲路便可笔直发出,自然使 对方应手而出。当然,推手时笔直发力的方向要因具体情况而定,并且笔直中 兼有螺旋和转动。反之,对方直力打来,用曲横之力化解或同时一出闪战身法 配合,又是小力胜大力、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所在。因而,动作中手臂中的接 触着力点,时时变换,如一中心点已过,即改用它点,这样节节是曲线、节节 是直线,处处是粘劲、处处是放劲,给人“周身柔软若无骨,忽然撤开都是手” 的感觉。在这攻守回旋转化中,双方沿圆的任何点都有可能变成为直线而发或 被人发出。若只有圆劲而没有直劲,则只能化而不能发,若只有直劲而没有圆 劲,则遇有化者必落空,对方攻来也无法化解。所以这里的曲直也是相反相成、相 生相克、互相依赖、互相转化的。至于其他武术的开合变化,其攻守的轨迹则 干脆表现为前后横直的简单直线。
浏览27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