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玉(1889~ 1961),字香远,又名景清,邢 台县会宁村人。父亲李德恒以行医为业。李宝 玉自幼喜武,早年拜任县著名镖师刘赢州为师, 习练三皇炮锤。后刘嬴州让其子刘东汉与李宝 玉拜永年杨振远为师,学习杨式太极拳。杨振远 是当时国内著名太极高手,可惜时已年迈。当李 宝玉学完一趟太极拳架之后,杨振远便已经罹病 卧榻,未再起身。其间郝为真曾前往探视。杨振远自知寿命将终,便托付郝为真教授李宝玉太极拳术。杨振远命人 寻找里地。岂知他人之地,价格昂贵,但乂查奄窃较住,只是金钱不 及。李宝玉将家中10余亩田产变卖,帮师操办。 杨振远辞世之后,李宝玉回归故里。因家财耗尽,只好搭一间茅 庐,以打短工度日,青黄不接之时,竟靠乞讨为生。郝月如到会宁目 睹「李宝玉家境的惨状,并知其始终有再访名师之意,便告知李宝 玉,其父郝为真在永年广府家中等待。其为入室弟子,不仅不收分文,并管其吃、穿、住、用。由于李宝玉具 有良好的天分,加之原来的武功基础,且对郝为真敬重有加,深得郝 为真喜爱,郝为真遂授以太极真谛。李宝玉练功颇为刻苦,每日潜心 研究,日练拳30余趟,其旋化旋发之术最精,有时不见动手即可将人 发出。李宝玉因其功夫纯厚而名噪一时,成为武式太极拳的佼佼者, 被后世誉为“太极圣手”1923年,正值军阀混战时期,陕军(靖国军)第一师师长胡景翼驻 军邢台。胡景翼原名笠僧,身高体健,宛如半截黑塔,行军时一般战 马驮不动他.常骑一匹高大健骡。且自幼酷爱武艺,拜过名师,从军 所到之处,遍访名家,阅历甚丰,武技精湛。他听说李宝玉精通太极 拳,便差人将其找来比武。他看李宝玉长衫布履,举止儒雅,人乂文 弱,便很不以为然地让其进招。李宝玉见对方是一带兵武官,就再三 推辞。胡景翼非比不可,他挥动双拳,疾风骤雨般地向李宝玉打来。 李宝玉以“纭手”与他周旋,沾连走化,并不还手。胡景翼见状不满。 李宝玉看胡景翼执意要自己进招,知道不把他打倒,是无法收场的。 就趁胡景翼纵身而上,挥拳打来之时,闪身柔进一个“进步懒扎衣”, 将胡景翼打出丈余,仰面摔倒在地。从此,二人成了朋友次年,胡 景翼移军河南,要李宝玉同他前往,李宝玉以老母在堂为由而未从。
李宝玉的第一个弟子是任县北街人董文科。董文科曾先从李增 魁习太极拳。据黄氏弟子李琪佳《董师英杰事略》载:“越年,刘氏(刘 赢州)携吾师往会宁访李香远先生。李府石屋高耸,宅状如城。李迎 刘于门外,见李年少、儒雅,彬彬有礼。至宅坐未久,刘命跪呈帖拜 师。李师逐命演拳一看,后又授以用法。使一中指用内功微按肌肤, 痛入骨髓,吾师神其技,知为隐居高人,遂留居苦练经年,技大进。”由 此不仅可以看出当时董文科拜师时的情景,也可以知道李宝玉的家 境已经与当初拜郝为真为师时大不相同了。1929年,董文科特荐李宝玉到苏州吴谷宜家执教,期间前来学习 的还有南京高等师范学院的英语教授,吴江人张士一。当时,东吴大学 学生吴兆基、怡园业主顾孟明和观前街庆泰钱庄的帐房先生王赞侯均 为致柔拳社苏州分社社员。他们通过吴兆基父亲的关系,在吴谷宜家 拜李宝玉为帅。据吴湘泉《练拳五十七春回忆录》记载,当时李宝玉所 练之拳“其拳路之精彩,从未见过……,步履轻盈,上身正直,下盘稳固, 手势圆活,气定神闲”,推手时,“只偶一发劲,即把对方如球似地抛出 ……,却又立即探手把对方拉住”。他们向李宝玉行拜师礼后,“老师首 先宣布了三条戒律:第一,不准炫露;第二,不准先动手,可自卫而不可 轻易伤人;第三,不准随便教人”。李宝玉教的虽是郝为真的拳式,却无 门户之见,他认为:“太极虽有各家各式,但只要有真正的内在实质就是 好的;决不能只顾外表形式的追求。练武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不要追求 花架子”。“所有的内家拳,其要旨不外是精、气、神并重。练功要始于 精,终于神,而自始至终应以气贯之”。主张“在练拳的基础上,可以练 练推手,推手可促使腰腿周转灵活,步履稳健,进退自如。如果光练架 势而没有推手的外力作用,是难以达到这种效果的“。同时他也讲:“太 极无法,动即是法”,不能以推手代替练拳。
3个月后,李宝玉应南京国术馆邀请,前往南京教拳。到南京后 不久,便推荐同门师兄郝月如到南京传艺。他本人则返回了北方。 关于李宝玉离开南京的真相,据吴文翰《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的考 证:“除其为人狷介、不善应酬外,与山西太原请他前去教拳也有很大 关系”。李宝玉的师兄刘东汉在太原铁匠巷开了家拳场,教家传三皇 炮锤和太极拳,颇有名气。拳师牛天禄要与刘东汉择日比武。刘东 汉遂约李宝玉前来助战。李宝玉到后不久,在庙会见牛天禄与其弟 正欺侮一外地卖艺妇女。李宝玉上前制止,牛天禄不服,二人便交手 开战。李宝玉一个“扑面掌”,按在牛天禄脸上,牛天禄许久才勉强站 起。于是比武之事自动取消。从此,李宝玉名扬三晋。如今山西省 昔阳县赵庄乡赵庄村、南横村和昔阳县城内还有不少人练武式太极 拳,当地著名拳师乔显峰、胡天俊等人的师祖就是李宝玉。1930年,英国人在南京设擂,擂前口出狂言,欺我中华无人。李 宝玉应董文科请求,与李见性一同,再赴南京。在开擂之前和开擂之 初,李宝玉帮助董文科仔细研究了英国人的特点,制定了完善的攻擂计划,并对董文科进行了短暂而严格的战前训练6使得前文科将英 国大力士打下擂台。太原县警察局局长李槐荫,系李亦畲外孙。1932年,他顺应时代 需求,与胞弟棠荫积极联络各界人士,组建“山西省国术促进会”,聘 清郝为真曾孙郝长春教授武式太极拳。后又聘李宝玉、张振宗、韩钦 贤及李召荫(李启轩之孙)、张旗等莅晋授拳。为扩大影响,山西省国 术促进会还举办了百日擂台赛,李宝玉被公推为台主。各地来晋武 林人士不下千余人,王子平、孙禄堂等武师也闻讯前来参加。李宝玉次女李桂花(1920 ~ ),自幼天资 聪明,勤奋好学,每日里从窗户孔里看其父 练拳,暗中学会了太极拳套路。13岁才在父 亲面前表现出来。此后,李宝玉每日悉心教 授李桂花拳术与拳理。李桂花深受其父真传,她所演练的拳架 十分规矩严格,曾有练功10年不卸甲之说。 李桂花24岁由邢台会宁远嫁湖北应城,因事 务繁忙或生活坎坷,练拳时有间断,步入古 稀之年后,每天只练一趟拳架°但因其原本功底深厚,与青壮年最健者或拳师顶手时,对方皆被她将胳膊顶弯。 由此,足见其功力之深厚李宝玉在山西教学多年,回到邢台的具体 时间尚无从考证其弟子光步孔之父光老善 是邢台商务会的会长,李宝玉返邢后,开始便 住在商务会内,与武术界人士尚有来往。后来 则闭门谢客,很少与世人交往了。李宝玉晚年以做小生意为生,时常得到任 县石逢春的帮助,出于感激,悉心向石逢春传 授太极拳。石逢春为人忠厚•、学拳也肯诉苦功,晚年教了许多徒弟,在家乡颇有名气。
浏览35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