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全国少年“武士杯”武术竞赛制度的建立
全国少年“武士杯”比赛,是当今每年举行的五大全国性武术比赛之一。兴起于八十年代初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武术后备人才,促进少年武术运动的发展。参赛的对象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业余体校、体育学院所属竞技体校武术专业的学生, 以及武术优秀运动队15周岁以下的运动员。竞赛分少年甲组、少年乙组。
首次比赛,始于1984年8月5—10日在江苏苏州和8月15—20日在河北承德分别举行的全国业余体校武分区赛。1985年改分区赛为全国比赛。同年,8月15—19 日在石家庄举行了第二届全国业余体校武术比赛。1986年又将全国业余体校武术比 赛正式确定为全国少年“武士杯”武术比赛,使业余体校的武术比赛走向了正规化,推动了业余体校武术运动的发展。同年8月15—19日,在长春举行了有17个代表队 共142名男、女运动员参加的全国少年“武士杯”武术比赛。1987年8月12—19日在郑州举行了有24个代表队共189名男、女运动员参加的全国少年“武士杯”武术比赛。1988年,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了《少年规定拳》,为训练和比赛提供了统一的教材。同年8月20—26日,在江苏常州举行了有24个代表队,近200名男女运动员参加的全国少年“武士杯”武术比赛。
从1984年首次举行的全国业余体校武术比赛到1993年全国少年“武士杯”武术比赛,共举行了10次。通过10年的探索前进,全国少年“武士杯”武术比赛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少年运动员的技术和竞技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
六、亚洲与世界武术锦标赛的兴起
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按照这一方针,1984年4月22—25日举办武汉国际太极拳邀请赛。有日本、美国、加拿大、危地马拉、法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和表演。这是我国第一次举办的国际性单项武术比赛。它不仅推动了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增进了各国运动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而且为武术走向世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1985年8月22—26日,在西安举行了由法国、菲律宾、加拿大、美国、摩洛哥、日本、泰国、新加坡、西班牙、中国、香港、澳门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89 名男、女运动员参加的第一届国际武术请赛。比利时、意大利、波兰3国的代表到会 观摩。这是我国第一次正式举办的武术国际邀请赛。这之前,在南京也举办过一次国际武术邀请赛。这些不仅是武术走向世界的重要步骤,也是促进国内武术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大会分比赛和表演两大项。比赛内容分为3类9项,即:拳术、短器械、长器械 等3类:长拳、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刀术、枪术、剑术、棍术等9项。表演内容不拘,凡属中国武术都可参加,每人可报1—3项。为了有利于武术在世界 范围内推广,个人全能规定的项目较国内,运动员只需以拳术、短器械、长器械中各 选一项参加比赛,即可评定与计算全能成绩。比赛项目分别取前3名;表演项目评定优秀奖。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并在此期间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
1986年11月2—4日,在天津又举行了有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 ,西班牙、加蓬、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墨西哥、秘鲁、新加坡、瑞士、美国、 联邦德国、泰国、中国、香港、澳门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145名男、女运动员(男 114人、女31人)参加的第二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尼泊尔、菲律宾、比利时、波兰、 摩洛哥、瑞典、爱尔兰等国派出了观察员。这次赛会从参赛队及其人数、表演项目和技术水平,都比在西安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1988年中国国际武术节期间,于10月13—15日,又在杭州举行了有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美国、爱尔兰、奥地利、西班牙、瑞士、苏联、联邦德国、波兰、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比利时、新西兰、阿尔及利亚、加蓬、利比亚、马里、泰国、 新加坡、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菲律宾、中国、香港、澳门等 31个国家和地区的202名男、女运动员参加的第三届国际武术邀请赛。这次赛会在武术国际发展史上是空前的,是参加项目最多的一次,共进行了 531项次的比赛和表演。同时,1989年由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审定的长拳、南拳、太极拳及刀术、枪术、 剑术、棍术7个项目作为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套路和国际性武术比赛的正式项目,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1991年10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这是一次盛况空前的全世界武林高手的大聚会,共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武术套 路比赛和散手表演赛。
1993年10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了第二届世界武术锦标赛,比赛项目除有套路外,散手也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从以上3次国际武术邀请赛和两次世界武术锦标赛,赛会的规模、人数以及参赛项目,增长速度都是很快的,一次比一次有着可喜的变化。尤其是从国际邀请赛发展到世界锦标赛,这是一次质的飞跃。它标志着武术正式进入世界竞技体育比赛的行列。
1987年在日本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1989年在香港举行了第二届亚洲武术锦标赛;1992年在韩国举行了第三届亚洲武术锦标赛,这次散手被列为表演赛项目。
1990年在北京举行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武术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有11个国家和地区的96名男、女选手参加了比赛。4年后,在日本广岛举行第十二届亚洲运动会,武术又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1993年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东亚运动会上,武术也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进行了角逐。其所设的比赛项目与第十一届亚运会相同。
通过这些竞赛活动,增强了世界人民对武术的认识和理解,增进了中国武术界与各国武术界的友谊。
1994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已被世界单项体育联合会正式接纳入会。
所有这些,都标志着武术走向亚洲、走向世界的胜利,也是武术进入体坛高层次竞赛的里程碑。为武术最终步入奥林匹克运动会奠定了基础。
七、民间武术竞赛活动
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武术运动蓬勃开展,民间武术竞赛的形式应运而生。随之,便以它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一种深受社会武术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喜 爱的竞赛形式。
(一)全国老革命根据地的武术比赛。
1990年11月2—7日,在江西井冈山市举行了由辽宁、广东(揭阳、汕尾)、陇西、甘肃、青海、安徽、湖南、江西等8省9个代表队共64名男、女运动员参加的 首届全国老革命根据地武术比赛。
大会规程规定,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必须是老革命根据地籍的业余运动员。参赛的项目为:凡在各地区群众中流行的传统拳术、器械、对练等优秀套路,均可参加。大会评奖分一、二、三等。大会期间还讨论了有关武术在革命年代和当今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以及今后如何开展全国老革命根据地武术比赛的设想等。此次比赛获得了圆满成功。
1992年12月22—27日在广东汕尾市举行了有江西横峰县、湖南湘潭市、湖北 监利县、甘肃庆阳地区、沈阳宝俊集团、沈阳市体育总会、河北平山县、广东新兴县、 贵州安龙县、福建长汀县、山西太谷县、四川南充、安徽泗县、山东郛城等32个代 表队共295名男、女运动员参加第二届全国老革命根据地武术比赛。大会除进行武术 套路比赛外,还增加了武术散手比赛。这次赛会不论赛会规模、参赛队数及其人数、 参赛项目,还是竞技水平,都比第一届大有发展和进步。
(二)“全国武术之乡”的武术比赛。
1991年初,国家体委评定并命名了 35个县、市(区)为首批“全国武术之乡”, 于1992年12月5—12日,在四川江北县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期间进行了表彰之后,又于1993年8月26-30日在河南温县举行了首届“全国武术之乡”的武 术比赛。来自上海、天津、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福建、 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甘肃、四川、贵州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34个“武术之乡”的400余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赛会。其中有老人、儿童、优秀 运动员,也有业余爱好者。竞赛内容有武术套路、散手等。经过3天10场的激烈争夺,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手团体金牌分别被河南温县队及登封县队夺走。
(三)民间武术馆(校)、社的武术比赛。
民间武术馆(校)、社,是传播武术技术、开展群众性武术活动的基层组织,也是武术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民间武术馆(校)、社及各种年会、武术节的比赛是在武术运动发展的新形势下,于八十年代中期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给整个民间武 术的活动增添了活力,推动了武术运动的发展。
首届“全国民间武术馆(校)、社武术邀请赛”于1992年12月12—15日在海南琼海举行,来自河北、山西、山东、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海南、广西、陕西、四川等1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个武术馆的21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比赛分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手两大类。经过4天7场的角逐,武术套路团体一等奖分别为河南平顶山太极少林武术研习院等6个单位所获得。武术散手团体桂冠为浙江台州武馆所摘取。
此外,还有定期举办的武术节、武术年会等各种武术比赛、邀请赛。这类活动始 -于八十年代末期,多在一些具有武术传统的地区开展。它集武术活动、旅游、经贸于一体,生动活泼,别开生面,深受群众欢迎。武术节、年会的兴办,既推动了武术运动的开展,又加强了本地区与外界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如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中国武当山国际擂台邀请赛、中国莆田国际南少林武术节、全国形意拳邀请赛、广东南拳邀请赛等。

浏览31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