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追求内在的含蓄表现”①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下,使得 中国武术注重“内在含蓄的趣味和神韵”的表达方式,注重“写 意、写神”,注重“感情的内蓄、抒发”,于是才有了 “刀如猛虎力无 边”“剑似飞凤上下翻”“枪如游龙随身转” “棍似旋风打一片”“高 如鹰击长空,低似鱼翔浅底”“起如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等 诸如此类的武术谚语,用以寄托武术的审美情感与情趣,这些着 实体现了传统审美思想的文化魅力。从中国武术的审美追求来看,“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追求内 在含蓄的表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②的传统审美文化的基本 特征,使得中国武术“由一门杀人的技艺变为惩恶扬善、除暴安 良、去邪扶正的教化手段”③,在这种传统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渗透 下,中国武术的实用价值被不断地削弱。而美与善的统一、德与 艺的兼修也逐渐成为了中国武术在世界格斗术中所独有的审美 价值。最后,就伦理层面而言,中国武术始终如一地践行传统伦理 道德的规范,传统伦理道德的诸多观念皆成为了中国武术精神的 道德规范与价值信仰。中国武术作为技击术,在发展之初,是作为一种武力工具而 存在的,服务于军事和战争,其原本不具备涵养道德功能。但是,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社会 和个人道德理想的实现,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将追求个人的自 我完善看作生命价值之所在"④,于是在“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 控制的作用力”⑤的作用下,中国武术被潜移默化的道德规范的价 值与功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德标准和评价体系,即“武德”。“武德” 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左传》,《左传・宣公 十二年》中记有“武有七德”之说,即:武、禁暴、戢兵、保大、 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①,意思分别是指:防止暴力、平息兵 祸、护卫尊贵、建立功勋、安抚群众、团结人民、富累财富的社会功 能和价值。随着“重礼崇德、宽以待人、互相尊重、诚实守信等美 德已经内化为一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调节者人际关系,促进了 社会生活的统一和稳定”②,中国武术在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培育 与规范下,“武德”渐渐成为了规范习武者行为及其道德规范的 准则,并最终成为了 “中国武术伦理观的核心”③。“德义先行”是中国武术在传承技艺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 理念。古语有云:“缺德者,不可予之学;丧礼者,不可教之武 这是因为,武术作为一种具有搏击格斗功能的技艺,它在社会发 展中自然具有“双重性”,即它既可作为防身自卫的有效手段,也 可作为攻击他人的利器。所以,武术在社会发展中能否发挥出积 极的作用,取决于掌握武术技艺的人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质。因此, 中国武术自古以来,对于技艺的传承十分注重对习练者道德品质 的考量。于是,在传承技艺之初,便提出了德和义。只有经过师 傅的严格考验,确认徒弟具有较高的涵养之后,他才放心地开始 传授自己的精华,在此过程中,徒弟要经过百般的折磨与考验,甚 至还要容忍师傅毫无情感的固执与偏见,但大凡经过此番磨难, 徒弟都会获得真意的传授”④。因此,才有“未曾学艺也学礼,未曾 习武先习德”,这样的武谚流传至今,而“不传无德之人”从古至 今也一直都是拳家们始终遵循的古训。时至今日,中国武术之“崇尚武德”的精神依然被延续,如① 徐德正,徐明全.武术文化中的道德规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 34 37-40.
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9: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7, 2:21-23.马健,邱丕相.论当代武术的人文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学术版),2007, 4(5)18-20, 23.少林寺对于习练少林拳的弟子仍然有“十戒”,即:戒杀、戒盗、 戒淫、戒妄、戒酒,戒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着香华,戒香油 涂身,不着生相金银宝物;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武术协会提出的 “武德守则”以及“习武十戒”也对当代习武者的道德素质、人格 品行做出的具体要求。可见,中国武术始终延续着中华民族优秀 的伦理道德思想,始终倡导和沿袭武术道德的规范和教化。可以说,中国武术精神是中国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 的文化精华、思想结晶,这些内容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凝结而成的, 并被历代的习武者沿袭、继承和发展,即便有的内容已经消逝,但 是具有核心价值的内容仍被传承至今。因此,对于中国武术精神 而言,其表现出了显著的“稳定性”。
二、适用性
楼宇烈先生曾经在2010年4月北京大学进行的“中国传统 文化精神”讲座上指出: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就是,以人为本 的人文精神。”尽管,理论学界对于“以人为本”的诠释有很多,可 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研究认为,所谓“以人为本”,即对于 文化本身而言,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的创造,因人而生,而后便作 用于人,影响于人,最终现实改变和改善人的目的。中国文化亦 是如此,它是中国历代先贤们所创造的文化结晶,其在产生和发 展的过程中不断补充和完善,不仅影响着古代的人们,也影响着 现在的人们。因此,文化即是“人化”,也是“化人。中国武术精神,作为一种被历代习武群体广泛认同接受和尊 崇奉行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也是武学先贤们的理论与实践的总结 和归纳,其也具有“化人”的功能和价值。它对习武群体中每一 个个体而言,都普遍适用,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规范作用和约束 作用,这是中国武术精神“适用性”的体现。
(一)引导作用
所谓“引导作用”,是指在中国武术精神的引导下,习武者能 够在各种武术思想、观念、信念的指引下,实现对中国武术的认 知、理解与掌握。中国武术是由原始的搏击格斗这一人类的原始行为方式发 展演变而来,与野蛮无序的拳打脚踢相比较,中国武术有着自己 的“章法”和“秩序”。嶂法”是什么? “秩序”是什么?简而言之, 就是中国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各种技击思想、各种 技击观念以及技击原则。诚如王岗先生所说:在远古时期,不论 是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每个民族都存在着与动物界、与他族之间 的抗争,而在这种抗争中,武技的形成和发展是必然的,这是技术 和文化积累的结果”①然而,中国武术与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 拳道、泰国的泰拳等其他民族的武技相比较,无论是在表现形式、 还是技理技法,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其原因在于:中国武术作 为世界武技形式的一种,其武技在初始的时期应该是相同或者相 近的,只有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汲取中国文化的养分,在中 国文化的滋润和沐浴下进行着自我进化和不孜地升华,才最终能 够终独树一帜,成为一种典型的东方文化的代表,成为中华文明 的精华凝结。”②这是一种思想内涵层面的差异,即不同民族的武 技在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价值信仰等方面都因为各自的文化母 体的不同而彰显出相对独立的文化个性。例如,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 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 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 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 种。作为一种武技,它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和谐”“中 庸” “五行”等诸多的文化思想,秉着这些思想融入到的拳法招式、① 王岗.从“武技”到“中国武术” [J].搏击・武术科学(学术版),2006, 3 (8). ② 王岗.武技中国武术的历史追述[J].体育科学,2008, 28 ( 10) : 78-85.呼吸吐纳之中,形成了 “含蓄内敛、连绵不断、急缓相间、行云流 水”的技术风格和“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 弱胜强”的技击特点。习练时,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 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因此,习 练者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必须要在武术内涵的思想指导下进行 练习,严格遵照拳理要义实现对武术的认知、理解与掌握。
浏览2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