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校的武道普及教育有几个环节:一是初中、高中时期的必修课。二 是作为学校特别活动的武道俱乐部,从小学高年级到大学,这种武道俱乐部大 量存在。三是校际对抗与县(省)级、全国学生武道联盟的比赛。四是大学本 科体育系中武道专修,或是武道系的四年专修。还有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武道 研究。每年暑期在东京武道馆举办“全日本少年炼武大会”,也是学生武道教 育重要的环节之一。各种街道武道教室,也是在青少年中推广武道的重要场所。在第三章“衰退与复苏”中,已经涉及明治时期武道列入初高中正课以及 大学生武道俱乐部在促进武道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相对我国多年来“武术进 校园”的艰难历程,日本学校武道教育有直接的参照价值。特别是战后,在“民 主与自由”的旗帜下,日本学校武道发展,既有现代运动竞技的特性,又较好地 保持了民族文化传统在武道教育中的传承。所以在此单列一章,比照我国学 校武术的推广。坂本太郎著,汪向荣等译:《日本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6 页 o陈永明:《日本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普通中学课程中的"武道”(一)武道在中学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在我国,若称中学生,则是包括初中生、高中生。日本使用同样的汉字,但 是意义是不同的。日本的“中学校”是我国的初中,日本的“高等学校”则是我 国的高中,不是我国所指的大学或高等专科教育。本节以日本初中阶段为主, 介绍作为普及教育中的武道课。1925年日本议会表决同意《将剑道、柔道作为初中必修科的建议案》。 1926年剑道、柔道就列为中等学校(初中、男子师范学校、男子实业学校)体操 课的正式课目。由于二战的偏离,中学的武道教育被军国主义政府所用,带有 浓重的失去人性的野蛮,1946年被联合国占领军全面禁止。1950年后日本学 校武术课开始逐渐恢复,为避免与军国主义时期的“武士道”混淆,课程名称也 改为“格斗技术”,简称为“格技”。在二战结束后的日本中学教育中,“格技”一 直作为竞技运动的一种,与田径、游泳、球类运动并列。20世纪80年代以来, 日本政府与民众认为,有必要在经济发展中突出日本传统的民族精神。在表 现日本民族精神的各种文化形式中,“武道”是首先引起众多关注的对象。 1989年,日本文部省批准将中学课程“格技”恢复为“武道”。日本武道界也有 人士呼吁,为突出日本民族的精神,应当在中学课程中突出武道的地位,在中 学教育课程中,将武道与体育并列。2008年3月成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在其中的“初 中保健体育课”中,要将武道、舞蹈作为必修课,并且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推广武 道教育的配套政策。目前在日本初中、高中的体育课《学习指导要领》中,武道的位置如图8-1 所示①,日本学校的体育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体育理论,,,二是“运动”。体育理论”是理论课,该课程的教育目标是:理解运动与竞技体育的多样 性,认识适当运动对维持人的健康的重要性,体验根据体力参与不同体育运动 的乐趣。积极参与、观赏、支持体育竞技运动。理解运动与竞技体育有特殊的 技术与战术,有一定的方法。通过运动与体育竞技消除自己的焦虑,提高体①山奖治等编:《日本教育中的武道一一在21世纪中锻炼心技体》,东京:明治图书 2005年11月版,第54〜61页。I体育I














1 体育'理论 1 1 运'动 1

1
1 体能运动 1 [ 竞技运动 1
 T 器械运动 1

| 田径运动 |

T 游泳 1

T 球类运动 1

T 武道 1

H 舞蹈 |

日本初中保健体育课内容构成图

 

力,获得自信。通过运动与体育竞技,理解规则与礼节,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事运动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发展、阶段目的,选择适当的项目,必须注意健 康与安全。在中学课程“运动”之下分又为两部分:体能运动和竞技运动。(1) 体能运动: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在轻松的状况下,身体做伸展、回转、 屈曲运动,或通过走、跑等简单的身体运动,积极提高健康水平,发展学生的速 度、柔韧、灵敏、耐久力方面的能力。(2) 竞技运动:主要有器械运动等五种类型。器械运动分为垫上运动、单 杠、跳马、平衡木;田径运动主要是跑、跳、投;球类运动主要有篮球、垒球、足 球、排球、网球、乒乓、羽毛球等;舞蹈,初中的舞蹈由“即兴自创舞”、“民族舞”、 “现代舞”三部分构成;还有就是作为日本民族特别的传统运动一武道。

8-1武道课在初中各学科授课时数中的比例表

































学年第1学年第2学年第3学年
总授课时数105010501050
保健体育(体育)105(95)105(95)105〜140

(70 — 105)
武道课占体育课的比例15%〜35%45%〜65%50%〜70%
武道课的时数14〜33学时24〜43学时34〜42学时

 

日本初中有12门课程:国语、社会、数学、理科、音乐、美术、保健体育、技 术家庭、外语、道德教育、综合学习、特别活动。这些课目中,国语、数学、外语 所占学时数比例最大,在一年中分别有140学时。保健体育课时比重与理科、社会科目并列。武道课中,男学生可以从剑道和柔道中选择一项,也可以选择相扑。根据 每所中学的条件不同,大约一周有一次武道课。日本文部科学省体育运动青少年局前体育官员木村清人认为,学校体育 中武道课的意义有三点:一是在与对手直接攻防对抗中体验竞技的乐趣。虽 然不以胜负为目的,但可以在竞技中体验胜利的喜悦与失利时的后悔。二是 培养控制自己情绪的“克己心”。这是武道运动特点,直接攻击对方的身体,特 别需要尊重对手的态度,这个态度体现在武道的“礼法”上。三是能够养成果 敢挑战的品质。因为武道对抗与对手短兵相接,当两人直接相对抗时,必须超 越不安与恐怖。这里需要果敢挑战的气质。①为达到武道教育特殊的目标,就需要在课程实施中突出武道教育的个性。 在日本文部省发行的《剑道教学指南》中,就明确写着:“剑道技能的核心,就是 对人(与人格斗)的技能,因此,在剑道练习中,要以让学生掌握与人对抗的攻 防技能为中心,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的程度进行比赛,同时让学生掌握能够对应 对手进攻的基本动作也非常重要。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身心发育发展的不 同阶段,充分发挥出剑道的特性,激发学生运动的热情。”高中阶段的武道课程 则要“考虑学生技能水平的差别,将学生按不同水平的个别指导作为教学中重 要的一环”。在技术上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得意技”。从《剑道教学指南》中还可以读到,作为教育的剑道,日本人着眼于何处,: 并做了哪些努力:首先是通过剑道教育,达到心身发育与发达及提升体力的效果,通过手持 竹刀与对手直接接触性的对抗,提高练习者的瞬间爆发力,通过长时间的练习 还对灵敏性、精巧性、协调性有提高的效果。剑道练习或者比赛中对抗需要持 续一段时间,所以对练习者的耐力也有提升的作用。另外剑道练习要求背部 与颈部充分伸展并保持正直,长期保持这样的姿势练习,对形成良好的身体姿 势有作用。其次是在精神教育方面的效果,因为剑道竞技是瞬间决定胜负,在与对手 快速的对抗中,培养了判断的准确性与果断性。与其他运动项目比,剑道更需 要随时的精神集中。再有是养成“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公正协作”的品质。日本人认为,这些 品质是青年人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素质。所以在剑道教育中始终刻意追求在① 日本武道馆编:《日本的武道》,东京:日本武道馆2007年8月版,第55页。日常的练习中形成这种品质。《剑道教学指南》还强调:双方必须根据对手的动作变化进行直接对抗,剑 道的技能没有对手不成立。过去的体育学习指导中,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 以运动构造、锻炼效果作为中心的价值,重视学生对运动技能掌握的程度与对学生身体锻炼的作用。现在作为提倡生涯体育的观点,在体育教育指导中,应该考虑到学生在运动中的快乐与运动对学生魅力了。武道运动,主要是响应对手的动作,或进攻或防守,在互相进攻与防守反击的变化中体会乐趣。掌握 了基本的对抗的技能,就可以应用这些基本的技术与各种各样的人比赛,从中可以体会到挑战和变化的乐趣。

浏览49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