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地区到偷袭珍珠港,他们全面向世界和平力量挑战。这时日本国内也加 强思想与言论的控制。根据日本学者研究,这一时期日本独立的学者或社会 主义者,包括日本共产党人,在军国主义者的残暴压制下,出现了三种情况:一 是所谓的“转向”,这部分人公开宣称,自己原来的反对天皇的观点是错误的, 转而支持天皇,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典型的就是1933年,身为日本共产党委 员长的佐野学与同为中央委员会委员的锅山贞亲,他们在狱中发表了 “转向" 的共同声明。“佐野学与锅山贞亲撤回他们之前的所有主张:废除天皇制,赋 予包括被殖民的各民族在内所有民族的自治权等,并且他们也撤回了原本所 有的论点——反对日本政府的满洲事变的政策,他们改口说,要从苏联的桎梏 中解放自己,对天皇及其所代表的文化价值表示尊敬,以发展日本的社会主 义。”①第二种是坚持自己的思想的人,他们或者在监狱中死去或者被军国主 义者折磨得死去活来。对于异己的同胞,日本军国主义者并没有心慈手软,他 们制造了许多“事件”,逮捕了一批又一批“苏联间谍”,极尽残酷的迫害,让一 般的人不堪忍受。第三种是从此“闭门思过'',不再发表与当局冲突的议论。 所以在战争时期,没有学术,只有一个声音,就是天皇是神,天皇的军队是不可 战胜的。他们强调日本的特殊性,愚弄人民,将国家引入疯狂。军国主义的武士道,强调忠于天皇,在天皇的旗帜下,一旦国家危急,奋不 顾身。这种精神支撑下的日本军人,虐杀无辜民众,作出种种灭绝人性的行 径,给亚洲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给日本带来毁灭性的结局。

三、武士的代表

(一)舞枪弄棒的并不都是真武士

武士是以战斗为职业的特殊的社会阶层,这个阶层有自己独特的行为规 范。武艺是武士的立身之本,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以武艺为职业的人,都能履 行武士之道。日本武道学者中村民雄指出:“在战争时期,有关武道振兴的建议案中,当 时剑道界的指导者高野佐三郎、中山博道、小川金之助、斋村五郎们,与国粹主 义团体皇道义会的石井三郎一起,鼓捣成立文部省直属的咨询机构,剑道审议®鹤见俊辅著,邱振瑞译:《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台北:行人出版社2008年版,第 24页。会'。他们提出时下日本最急需的是精神的充实与强化。'只有剑道是我国民 长期战争精神支持的最大的源泉,为使这个精神现实化,需要政府的理解和协 作,没有政府对剑道界的支持,要将剑道提高到这样高度是困难的。'”①他们 力争将剑道指导机构,纳入中央政府的组织下,提出有必要进行再改组。战 后,面对占领军最高司令部禁止武道和开除剑道教师学校公职的措施,这些当 年的剑道家,又强调自己的被害者的意识,强调以前的剑道不是军国主义的产 物,是军部在战争中强制将剑道战技化的。他们忘记了“历史岂能割断”? “不 正是高野等人呼吁成立剑道审议会,积极运作作为国策的武道组织的再编,并 达到剑道界大团结吗?他们不正是积极迎合战时体制下的国策,拼命要掌握 武道推进的主导权吗?事实不容歪曲,他们决不是被害者,必须以谦虚的态 度加以反省。这一点上,一些剑道家的历史认识是不足的,也是他们被体育 运动界有关学者批评的地方。这也是武道(特别是剑道)陷入独善论的原 因。,,②这些所谓的剑道家,不是真正的武士。他们自己做错了事情,没有勇 气去承担。日本著名的文明史专家加藤周一认为:“明治维新和意大利的统一运动, 几乎是同一个时期,都是这些武士精英推动的。虽然说是精英阶层,但是没有 大众的支持是不行的。被大众所讨厌的人,是不可能掀起战争的。执掌权力 的人,就要掌握大众的心理,被大众所尊重。我不愿意用武士道精神来归纳他 们(指政府的领导者),我觉得他们是旧侍从,和武士道不一样。武士道是一种 伦理体系,下级武士阶层是社会的一个实际存在的阶层,武士道是一种被高度 仪式化的东西,比如说,剖腹就是一种仪式,但是后来这些人反而没有这种精 神了,比如战争责任,他们就不愿意承认。''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发起者,不是武 士,如果是武士,必须为自己的错误作出决断的。但是二战的彻底失败,军部 的指挥者们并没有几个人“切腹谢罪”。④在这个日本学者的眼里,军国主义 者不是理想的武士,他们缺乏武士应有的敢作敢当的勇气。他们没有因自己 犯下极大的罪行而自我“了断”,他们是无“耻”的人。


  • 中村民雄:《剑道事典一技术与文化的历史》,东京:岛津书房1994年版,第244 页。

  • 同①。

  • 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日本》,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 31页。

  • 同③。


(二)孤独不败的剑客——宫本武藏

在日本武道史上,大概没有一个人能像宫本武藏那么富于传奇性。20世 纪70年代,日本与美国贸易出现问题,美国人有了日本威胁论,不少美国的国 际问题专家,通过阅读《五轮书》来重新认识日本。宫本武藏作为《五轮书》的 作者,也被美国人所重视。宫本武藏生平事迹没有详细的记载,《五轮书》中的 “序文”,是宫本武藏生平唯一可查的文字线索。1584年(天正12年),宫本武 藏出生于冈山县英田郡大原町宫本村,年少时跟父亲新免无二斋学习“当理流 剑法”。作为武士,他具备超强的实力,他巡国修行,从13岁开始到29岁,与 各地剑客比武60余次,没有败绩。29岁时,在岩流岛,与誉满天下的剑术名 家佐佐木小次郎决斗,用自制的四尺二寸长的木刀,将小次郎斩于剑下,名震 一时。吉川英治①用小说方式.链接了史书记载中断裂的宫本武藏的实像,这个形象被日本民众认可,吉川英治也因此被称为国民作家。宫本武藏专心致志, 甚至于迷恋剑之道。“他平凡但是孜孜不倦钻研,与傲慢的天才佐佐木小次郎 形成对比”。宫本武藏说:“对剑之道,我的身心完全沉醉其中,这就是我的本 性,我立足于爱恋与修行两个支点,有沉迷、有苦恼,但是无论如何,我已经无 法从剑之道中脱离,我比谁都清楚,我不是伟男儿也不是天才,只有靠这样如 痴如醉的修行才能悟到剑之道。”②倚剑走天涯,不近女色、不求钱财,鹤立独 行,在日常生活立行坐卧,时时警惕,不给对手留有空隙,随时随地保持战斗者 的状态。这是宫本武藏给人们留下的基本形象。虽然经历60余次生死决斗 获全胜,他还是不能满足。他体悟到,这些胜利有偶然性,不是对手技艺不高, 就是自己占了天时或地利。自己并没有真正领悟到剑法的极致。反省30岁 以前的剑法实践后,他潜心于剑道真理的探求,并旁及其他艺术。他是独立 的,他只相信自己的实践,敬神而不信神,事佛而不依佛。宫本武藏出生入死的经历,让人与他共同感受面临危机、不断挑战、努力 奋斗带来新的希望。“宫本武藏告诉我们'人应该怎样活着,,他自己以行动也 给人们予答案。”这就是“自然界有理法,人世间有道,作为人生存在世,如果醉生梦死,不追寻这人生之道,这个生命的意义何在?艺术也好,剑术也好,如果吉川英治(1892—1962),日本著名小说家,因《宫本武藏》成功,被日本人称为国民 作家。槌口谨一:《宫本武藏与现代》,参见《宫本武藏之八》(吉川英治文库),东京:讲谈 社2002年版,第386页。只是停留在某个技术的特长,则容易懈怠,要不断励志,只有参悟'无'的意境, 追求艺之道、剑之道,才能觉悟畅快的人生,体会到人生真谛”。“以今日之我 超越昨日之我,千日稽古谓之锻,万日稽古谓之炼”,千锤百炼,穷其一生,不断 自我超越,这是宫本武藏的人生。“但是只强大,不具备怜悯之心的人,还不是完整的人,应该拥有'大爱', 当我们观察到世间万物生生不息地流转时,'无常之感'油然而生,无常也是自 然界中的一'相',被别人的骨肉之情所打动。

浏览27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