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阳相济:总体状态要求

“阴阳相济”是太极拳的总体状态要求;它基于自身组织结构的操作运行 机理,同时也是指导操作的基本规范和调控机制,是“松静为本”价值参照的 本质要求。它是中国文化对宇宙万物运行之普遍规律性的理论解释,又是中国 人待人、接物、处事、应世的统筹兼顾、协调平衡之系统论方法,并强调一种 整体全面的泛和谐效应;其核心精神则是整合相关所有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 面,使之成为达到自身既定目标的有机整体。阴阳相济的外部表现是中正和圆 活,其内部状态则是平衡与变换。

“阴阳相济随机上”,阴阳相济不是“永恒不变”的僵死定在而是“随缘 就便”的大化流行。所谓“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相互作用的力学效应存在 于不同力量阴阳虚实的变换和调配当中,于是生存竞争中的强与弱也从来不是 绝对的。“阴阳相济”的前提是阴阳判分,由此从“无极”进入“太极”后的 运行机理和状态,并且展开为动静、开合、屈伸、进退的大化流行;在哲学上 可视作对无极的“反题”。它不仅改变了 “无极”的原始混沌状态,表现为矛 盾的对立统一运动,而且还突出了道家文化用虚、用反、用柔、用弱的逆向思 维和反向着力的特征,强调操作上不用力而有力、极慢然后极快。用现代语言 说,阴阳判分的操作就是正视矛盾、承认对立,亦即坚持矛盾的普遍性。所谓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中国哲学把整个宇宙和所有生命都看作是阴阳相互 作用的过程和结果。阴阳相济的核心是兼顾两端、协调平衡、稳住自身,着眼 变化的内在根据。正是由于事物内部两个方面和两种力量的客观存在及其消长透、消长变换、生克制化、相裁相辅、相济互补,并且以统一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如 果没有阴阳所代表的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也就没有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阴 阳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客观事物的存在方式。就其演化功能来分析,阴阳双方 动静聚散、相摩相荡、氤氯化生,造成宇宙万物的千变万化。所谓阴阳消长、刚 柔生杀、昼夜递承、四时交替、曰月对比、寒暑相移,皆此之谓也。正是由于 阴阳的变化功能,才使得万事万物得以生发败谢,永不止息。而太极拳运行中 的随曲就伸、舍己从人,就是以承认异己力量(他者)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的。

“阴阳相济”的实质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操作功能体现。西方哲学更多的是 从空间构成描述其组织结构,而中国哲学则倾向于从时间绵延来把握其运作功 能。它的核心,是在各种运动要素消长变化运行时,操作主体因应环境和敌手 进行全息对应的阴阳互涵和变换,强调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运动中实现稳定、在 互动中追求协调太极运行中时时、事事、处处总都是个“一而二、二而一”那“不 一不二”的大化流行。所谓“物物而不物于物”;它一方面充分利用矛盾对立 面相济互补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全面把握矛盾对立面生克制化消长变换的态势; 在事物自己运动中,通过调整操作的主体状态和利用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实现人 的目的。其突出表现,则不但有操作上“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 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 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虚实变换和奇正生克,而且还有力量上“柔 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的刚柔并济和“积柔成刚、化刚为柔”的刚 柔变易。

“阴阳相济”的基本目标和追求结果,是自身(而不是对手)内外阴阳两 个方面的相裁相辅、相济互补之动态平衡。由此太极拳特别讲究性命双修、形 神共养、身心并完、人我互动、内外协调、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等方方面面的 阴阳相济。太极拳的阴阳相济是全方位的,它不但贯彻始终,而且渗透在操作 的所有方面。就身体活动的层面而言,它讲究心身一体,通过“气”的运行整 合身的动静、开合心的形神、体用,表现一种随机应变而又动静有序的行云流 水状态;就社会功能的层面而言,它讲究体用一如,通过“势”的利用、整合,“体”和人的性情、志趣,由此达到参天地、赞化育、夺造化、合大道。太极拳操作“须 知阴阳”,由此反复强调运行过程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全息对应和全面协调,例 如人体的身心、动作的开合、功能的内外、关系的主客、行为的进退、力量的 刚柔、方法的顺逆、变化的虚实、状态的有无、属性的阴阳,还有人格的性情、态 度的志趣,如此等等都要发挥相济互补的作用。就身体活动看,太极拳主张上 下相随、前后相连、内外相合、形神兼备、开合有致、体用两全,把自身的方 方面面都照顾到,然而又有先有后、有轻有重、有主有从,并不平均使用力量 去搞简单僵死的对等。就应敌防身说,太极拳又随曲就伸、舍己从人、以退为进、以 守为攻、避实击虚、借力打力、引进落空、后发先至,在保存自己的同时,有理、有 利、有节地反击敌人。就精神发展而言,太极拳更是通过舍己从人、随机就势 而走出自我中心一厢情愿的困境,利用阴阳有无、性情志趣等符号系统去把握 和建构一个新的精神世界,由此从必然中获得自由;这其实也是在主客关系上 充分尊重现实、面对矛盾、利用条件、运用规律的结果。当然,太极拳这一切 都不是绝对的,然而确实是有个性并且有效用的。

在这里,矛盾斗争是前提,协调平衡是目标,相互作用是内涵,形态变换 是关键;离开构成矛盾那不同方面的对立统一运作,就无所谓协调平衡。在这 里,和谐状态并不是由单边主义自我中心的主体诉求和自我标榜所能决定的。作 为一种力量不均衡条件下生存竞争的环境应对之综合性实用操作技术,相济互 补并不是折中主义的和稀泥,更不是回避矛盾的不变论或放弃原则的依附论,而 是在各种因素的正反、顺逆、进退、往来之矛盾应对过程中,时刻注意、协调 和控制矛盾对立的各个方面。它不但是在信息不平衡条件下迅速把握对象特征 的方法,而且还是在应对复杂环境时防止偏差的方法。太极拳不偏不倚、中正 安舒、虚灵定静的守中、用中,是通过不同性质的阴阳在多个层面生克制化整 合的动态平衡(随遇平衡)来达到的。太极拳主张服人、感人而不是压人、伤人,是 和平主义的;但和平之实质不外是博弈过程中各种力量的平衡,而不是操作主 体的自我消解。它并不是简单执着和拘泥于原有两极的僵死存在,而是在运动 中把握两极生气勃勃的阴阳相济,并由此达到自身目的。它不是事先主观主义 去设定一个绝对平衡,而是在 处理矛盾的运动过程中随机 就势地形成自身的稳态。它讲究“舍己从人”走出自我中 心,但又“顺人而不失己”地 借力打力,表现出“本来如此”和“从容自如”的真正自信。模糊目标、消解自我、放弃原则、依附外力,不可能达到新的平衡。正视矛盾是化解矛盾的前提,回避矛盾只能是被矛盾所支配。

笔者强调,“阴阳相济”并不是折中主义的和稀泥,更不是回避矛盾的不 变论,而是在“有进有退、有来有往”的矛盾应对过程中,时刻注意和协调、融汇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并且“用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西哲有云: “上帝死了之后,任何情况都可以发生。”面对当代“风险社会”,我们随时 都得要有“阴阳相济”的两手准备。

(四)以柔克刚:运行效应特征

“以柔克刚”是太极拳运作的条件约束、类型特征和效应原则,它是太极 拳“松静为本”价值参照的必然选择,也是其操作结果的集中表现;其基本精 神是在力量不均衡条件下的博弈中,追求自身消耗最少而目标效用最大。事物 中的阴阳属性或状态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方面转化,问题在于到底 怎样让这些转化于己有利和于事有成。从哲学上看,如果说松静为本的无极是“正题”,意气领先和阴阳相济的太极是“反题”,那么以柔克刚的“神妙”则属 于二者综合的“合题”;它表达了从“松静”到“虚静”(即从“松”经“通” 到“空”)的境界提高。

“以柔克刚应危机”。人是宇宙间一种没有强牙利爪的有限存在,弱者 当有自己生的权利;在这里,超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是其得以生存的重要前 提。传统武术中“以柔克刚”首先是种“舍己从人”避免正面对抗的迂回作战 斗争方略,通过沾粘连随、不丢不顶的运动战法,达到引进落空和借力打力的“牵 动四两拨千斤”。这是实际力量博弈互动的一种特定方式,而不是“跟空气作战” 的主观心理想象,更不是回避矛盾、抹煞斗争、消解自我、妥协投降的自我麻 醉。其前提是以弱对强,方式是迂回作战,关键在避实击虚,结果是以小制大。就 主体操作而言,阴阳相济大体可以划分为阳刚的“勇者战略”和阴柔的“弱者 战略”两种类型;所谓“强则攻、弱则守”,操作时到底应用哪种类型,则要 由操作时主客体双方的性质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条件决定。就历史背景来说,中 国式的“以柔克刚”大概是 跟柔弱的农业民族面对强悍的游牧民族(近代以来则是积贫积弱面对“船坚炮利”) 这个历史背景有关联的。就 哲学上看,“以柔克刚”的可能性在于老子所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辩证法,即事物无不在一 定条件下向其反面转化。由此“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弱之胜强,柔 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切都是相 对的,强者有弱的方面,弱者有强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强弱的状况是可以发 生变化的。

 

浏览21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