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武力冲突中这种柔弱胜刚强的选择,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乘敌 之隙的可能性”基础上的。这是一种基于多方的关系和走势而不是孤立个体自 身实力的考虑,并通过所谓“听劲”(一种以触觉为切入点,“用心”而不是“用 耳”的身心合一的“本体感觉”)把操作主体跟周围环境条件贯通起来。所谓 “夫兵形象水,水避高而趋下,兵避实而击虚”,而“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 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原来主动权最后可以归结到对环境信息的充 分利用上。信息跟实力相比,显然是一种柔性的因素。“以柔克刚”的运行机 理依据,则在对立双方力量于不同方向和层面虚实变换所形成的优势。作为一 种力的较量效应,这种方式从弱者面临强敌这个前提出发,战略上“以一当十” 和战术上“以十当一”,利用信息调控乘机就势、扬长避短、以静待动、引进 落空、避实击虚、借力打力、后发先至、出奇制胜,通过“不比而比、比而不比” 以及“抗而不对、不对而抗”的“矛盾”运行方式,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传 统太极拳由此发展出一整套信息调控技术,表现出一种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 的极为高明的个人技巧。就社会而言,这种个人技巧如果在消极方面发展,有 可能演化为“非法制”的一盘散沙状态;但在积极方面发展,又包含有高度主 体智慧和创造的无限可能。

“以柔克刚”强调其所运用的力量性质,是一种柔而不软、坚而不硬、松 弹圆活、绵里藏针的强大“内劲”;其要点并不在于绝对量的大小,而是在于 关系态势上的占优;其特征则是敌我关系上舍己从人的柔性、顺而不屈的弹 性、人不知我的隐性和百折不挠的韧性。就价值取向而言,它摒弃先下手为强 的主观武断,反对恃强凌弱和以众暴寡的以势压人,依托智慧而不是蛮力,强 调独立自主和有理有节的从容应对,把以理服人跟技击技巧统一起来,在被动是别无选择的客观规律性;但现在问题在于力是个“向量”而不是“标量”,它 不仅有数量上的绝对值,而且还有非数量的方向和力点。方向不对,作用不到 点子上,力量再大也没有意义。而且,应对环境和抗击敌人也不是个自身力量 的显示问题,它要处理不同力量的相互关系和运用有关力量的运行机制,并且 要达到主体操作的一定目的;孤立地讨论单个力量的大小其实没有实质意义。前 面我们已经说到,刚柔的含义并不是孤立主体自我中心的固定属性,而是相互 作用过程中的关系态势。所谓“人刚我柔谓之走”,强调以柔克刚、避实击虚 的“走化”,在这里,“走”是运动,“化”是变化,亦即通过运动所带来的 变迁以解决矛盾。按笔者理解,这里的“化”字有“状变”(不执名相,因应 环境而改变存在状态)、“无别”(不失主宰,我还是我,不因状变而异化)、“有异” (关系已变,冲破原先被动格局,主客关系发生改变)、“通虚”(神妙莫测,这 种种变化让对手摸不着头脑)等多重含义;由此局部的“变通”也就上升为全 局性的“通变”。

太极拳以松柔为体,以不争为用,突出崇虚、尚柔、贵化、善走、用反、守 弱,反对好勇、斗狼、夸强、争胜、恃力、顶抗,表现出“反者道之动,弱者 道之用”和“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信念,巧妙地运用矛盾统一和转化的规律,欲 取先予、欲抑先扬地从反面入手去达到正面的目的。在技击上的应用,其典型 的事例则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作为一种柔性武 术,太极拳在运行上处处表现出重巧轻力、重智轻勇、舍己从人、因敌变化、引 进落空、避实击虚、迂回待机、以守为攻、就势借力、后发先至、不丢不顶、曲 中求直的以柔克刚鲜明特点。技术操作上它示形造势、利用对手、奇正生克、张 网设套、整体布局、灵活善变,突出兵不厌诈的权谋诈伪,创造条件让进攻的 敌手自动地走向其愿望的反面。其给人感觉则是触处成圆、落点成空、浪迹大 化、妙手空空。它考虑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在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同时,也 进一步改变环境来发展自己。其核心追求则始终是随遇而安和在动态平衡中维 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对太极拳来说,“以柔克刚”是价值取向上“松静为本”和运行状态上“随化”和“粘发”两大应对技巧,由此表现出跟逃避或妥协表象完全相反的内容。它 的最高境界,是在大化流行中游戏三昧,把生命(自然演化的特定阶段)、生 活(人类生命的社会化展开)、生态(不同生命有机联系的链条)融为一体,在 操作中随机就势、寻机造势、得机得势,一方面以不变应万变(中定),另一 方面又以万变保不变(走化),不卑不亢地走出自我中心但又不迷失原初本性,由 此把道家的有无、佛家的色空、宋明理学的太极无极综合为大化流行中的定静,不 但表现出道家“无所待”的“逍遥游”和佛家“圆融无碍”的“大自在”,同 时还把世间暴戾冲突和机巧权谋化作一片天然流行的祥和之气,在因应环境和 静观天地万物相互作用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自己的目的。黑格尔把这称之为 “理性的狡猾”,而孔子所云“从心所欲不逾矩”亦此之渭也。这正是前人所 说“循规矩而脱规矩,脱规矩又合规矩”,得心应手、身心合一、顺乎自然,由 此把“自然与人为”在操作上统一起来,表现出跟西方文化把“自由与必然” 在认识上对立起来的不同理解。其文化内涵在于充分利用环境信息和走出自我 中心困境,因应整个大化流行,夺取天地造化并获得自我实现。就本质上说,它 寻机造势的听劲和问劲具有某种学习型社会的因素;它不丢不顶、舍己从人、随 机就势、借力打力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贯穿有类似节约型社会、生 态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其发展方式则跟整体协调的“科学发展观”诉 求同构暗合相通。

有道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弱者并非只能挨打,强权气数总有尽时。笔 者感叹,自我有限、发展无穷,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所渭祸福变异、天道循环,太 极文化并不执着于眼前一时一事的成败得失。由此太极拳操作上的四项基本原 则就不是西方式对象认知型的状态评估和机制分析,但也不是我们主体运行中 妄自尊大的心理诉求和自我标榜,不是时下孤立主体自我中心一厢情愿和单一 层面急功近利瞬时冲动那任性和执着,而是处于一定历史关系中的独立个体在 复杂环境应对互动中“只问耕耘、不论收获”那超越自我、走向未来的实践探 求。其着眼点并不在预设(或许诺)对象化的最后结果,而在于大化流行中过 程性精益求精的操作原则,是宇宙演化中因果循环的运行机制;由此实用功利 性的技术规范便走向超实用非 功利的艺术追求。古人有云:“正其宜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人的实践确实无法摆脱社会历史条件和物质性 “需要一满足”结构的制约,但却完全可以超越一己之私的欲望冲动,着眼于整体和未来。于是人的发展除了 要遵循外在“物的尺度”以外,还当要按照内在“美的规律”(马克思所说人 的“两个尺度”)。在当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中,太极拳的这四项基本原则确实 能给我们以巨大的启发;它既是精神和哲学层面的,又是技术操作层面的。

(本文原是中执焦作国际太极本牛会的会议论文,获大今三 丹奖 原题《传史太极奉的三项基本原典I》,《太极》2007年第2- ,期连我,又我,《中兄学制》20” 4■第,期,并编者论君《奉 以分道》〜也收入•本书时作了若干洱饰,又模板时论发挥为“两 项基本原则”。)

入门例证——我的太极拳入门筑基功夫

俗语云:“习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又云:“学拳者如牛毛、得道者 如麟角"。就像成语中的“买棱还珠” 一样,人们学拳时,经常都是把注意力 放在学习外在动作模仿的操演上面,弄得到处都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极 少注意自身行为能力基本功的练习。所谓“内功”不外就是人的操作实践能力,在 这里,起始的基本功才是真正最重要的东西,它是日后自由运用的真正基础。应 该明白,我们练拳并不是练给别人看,而是要“自家受用”的。下面,介绍我 自己一套最简单的太极拳入门筑基功。

(一)七星关节操

这是笔者根据古代一些练功方法筛选创编的一套武术体操。所谓“七星”,指 人体颈、肩、肘、腕、腰胯、膝、踝等七大关节,武术上把它们比喻为七个“星”。中 国古代武术入门筑基,讲究“溜腿、活腰、松关节”,主要就指这七个关节的 锻炼。人体活动,首先表现为肌肉、筋腱拉动的关节活动。创编这个关节操,一 是考虑人体活动的普适性,二是考虑武术动作的基础,三是考虑白领阶层平时 多伏案工作,关节活动不够充分的客观情况,这套体操自20世纪80年代向外 介绍以来,反映一直都很好。

浏览20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