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颈部运动:


颈部运转(前俯、后仰、左顾、右盼、左右狮子摇头)。

注意:头容正直、面容舒展、动作轻柔,不要歪头歪脑、张牙咧嘴,尽量 扩大颈关节的活动范围。

  • .肩部运动:


扣肩运动(左右单肩前扣、后扣、前回环、后回环,双肩前扣、后扣、前 回环、后回环);

抡臂运动(双臂前抡、后抡,单臂左右前后抡)。

注意:以肩关节为中心 自主性,不要用身体去就肩,手

  • .肘腕部运动:


提肘摔腕回环(肘部提起、腕部外摔转圈);

双腕平抹回环(双腕在腰带的水平面上磨转)。

注意:身形正直,不要耸肩,突出腕、肘的圆转灵活。

  • .腰部运动:


俯身捞推(前捞、前推、左捞右推、右捞左推);

转腰后顾(五瘠七伤往后瞧);

独立搬腿(老猿搬尖固肾腰);

马步转腰缠绕(陈式定步云手)。

注意:转腰缠绕时腰身正直,突出腰部上下、左右的轴心运动,运行轨迹 呈无限大“8”符号,不要用背部或小腹的活动取代腰部活动。

  • .整理运动:


膝部缠绕(两手按膝转圈);

脚踝缠绕(手腕和脚踝转圈);

背后七颠(脚跟提起,落地震颠);

溜腿散步(随意放松行走)。

注意:全身放松、写意自如、不要紧张。

(二)静桩

1.无极桩

无极桩为太极拳内功桩法之一,被历代拳家认为是太极拳的根基。俗云:“百 动不如一静”,这是固本培元的基本功。练太极拳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无极”,然 后再考虑怎样“从无极到太极”和“从太极返回无极”。

基本姿势:两足开立、宽与肩齐。两手自然下垂,手指(中指)轻轻地落 在在“风市穴”上,全身放松自然站立,强调全身的松、静、自然,此为太极 拳开始前的预备式,有些拳书称之为“无极式”。于此有无极歌一首云:“无 形无象无纷孥,一片神行至道夸。参透虚无根蒂固,混混沌沌乐无涯。”

(1 )调身:

立身中正安舒,两脚平 行宽与肩齐。头平项直、下颌微收、合齿闭口、舌舐 0?9 上颗、两眼平视(或轻闭双 目)、面容舒松、虚灵顶劲、百 会穴直指天顶;两臂轻垂体侧(但略涨开不要紧贴身躯)、掌心向内、含胸拔背、虚胸实腹、沉肩坠肘、气 沉丹田、命门自然饱满、松腰落胯、敛臀收腹、会阴微提、腰杆竖起、尾闾中正; 两腿自然弯曲(不需下蹲),开胯护裆、圆裆沉落、脚踩涌泉,肩并与涌泉相对; 全脚掌着地,重心经涌泉直插入地心,并有“镇地涌泉”而托起腾虚之意;后 脚跟则轻贴地面,就像踩着一只蚂蚁,使其不能逃走,但又不能踩死。形正、气 顺、体静、神舒,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连线中点(指两个海泉穴连线的中点),这 三点对成一条直线,呈“顶天立地、三才贯通”之势。

(2 )调心:

身体调整好后,放松入静、顺应自然而干脆忘掉一切,心无所思、意无所虑、目 无所视、手足放松、身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浊未分、没有彼此、物我两忘、无 欲无求,心中空空洞洞、浑浑噩噩、一气浑然,就像初生婴儿一样,忘乎所以,进 入一种所谓“先天无极”状态之中。在这混沌中有一点“真气”自然沉入丹田,慢 慢可感到“松静虚无”、“泉清水静”、“飘飘欲仙”,颇有庄子所云“堕肢体、黜 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状况,并由此达到所谓的“精充、气足、神全”。

(3)调息:

自然呼吸,似有似无,全不放在心上,不加任何引导,轻、松、柔、软、深、细、绵、长,让 先天的“元气”自然流行。

(4 )技术要领:

头平项直。头容正直、两眼平视、面容放松、下颌微收、颈部竖正,百会 穴往上虚领,称为“顶头悬”。头部注意不要前俯后仰,否则“气流”会断。口微闭、舌尖轻舐上颗,但不要用舌头出力往上顶。

含胸拔背。注意既不要弄成挺胸仰背,也不要弄成缩胸拱背,胸要舒、背 要直,含胸拔背的原动力是虚灵顶劲,百会穴往上虚领,全身就像提线木偶一 样自然坠下。注意虚胸实腹,千万不要气涌胸际。

松腰松胯。腰部要竖正,状似旗杆或牌位,起中轴作用;小腹既不前挺、也 不后收、放松下落,让气自然沉落丹田,不要让气停滞在胸腹部,但也不能用 力把气硬压下去;跟丹田相对的命门要自然饱满,注意不要凹进去形成明显的 腰弓,否则气贯不起来,并使 两肾受寒;胯部关节要自然凹下,即腹股沟收缩,俗称“松। 胯”、“落胯”、“抽胯”、“缩胯”,两腿要能蹬起,感觉类似举重或 ,助跑,否则行动迟滞无力;脊柱要顺直、裆部要竖正、尾闾要中正,裆要圆要虚,不可夹住像人字形的“尖裆”。俗 称“吊裆”、“调裆”或“圆裆”。小腹向下向后包、臀部向下向前收,二者 相交于会阴,而会阴则轻轻地往上提(提肛),气流随督脉自然上升至百会穴,转 至任脉自然回落返丹田。

下肢沉稳。西方拳击突出手上力量,中国武术讲究下盘功夫。具体做法: 两胯落下撑开,两腿微弯、开胯护裆,略微有骑马之意;两脚蹬地、两脚掌平 撑地面、重心从涌泉穴“钉”下去直指地心,并感到“镇地涌泉”——地心有 股强大的气流向上面反弹;但涌泉穴本身有个脚弓,恰好是空的,称之为“实 中空”。两个涌泉穴连线的中点,由下向上对准会阴穴,再往上对准百会穴,形 成“三点一线”所谓“顶天立地、三才贯通”之态。它实际上是模仿植物的生 长状态:根往下面扎、苗往上面拔。

  • .浑元桩


亦称太极桩。两手从无极桩开始,向前、向上涨出并分别轻轻屈抱于肩前(上 抱)或胸前(中抱)、胯前(下抱),手指自然展开,指尖相对,虎口圆撑,身 形正直,两脚半蹲。总体要求跟无极桩相似,但上下、左右、前后当有“搠劲”,以 示分出阴阳,由此形成松而不懈、柔而不软的“八面支撑”和圆活灵动之势。

(三)活桩(组合动作训练)

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丹田潜转、阴阳判分”,原先阴阳不分的无极开 始进入动静开合的太极运动状态。这时神往上升、肾水也随神自然上升,气往下 沉,心火也跟气自然下沉;全身对拉拔长,腰身竖正,虚胸实腹,体内由此形成心 肾相交、水火交泰之势,而体外也由此屈伸开合,表现出攻守进退的环境应对。

  • .升降桩


即杨式太极起式。两脚开立、阔与肩宽并向下踩住涌泉,提神领顶并由丹 田向两手慢慢贯气,随之两掌轻轻向前翘起,指端随之慢慢向前轻引、像放风 筝那样让两臂自然随之上浮,高与肩齐、阔同肩宽,注意沉肩、拔背、舒胸,然 后松开沉肩坠肘坐腕轻轻下按,像按住水中的木板一样利用自身重力克服浮力 自然沉落,身体亦随之徐徐 一 下蹲,双掌轻按至腹前;如

此反复多次。注意分两点、明। 224 ।三节,有上、有下、有前、有 后,特别是要体会向上的浮 力、向前的引力和向下的重力、向后的拉力、中有搠劲,这是上下为主兼顾前后左右的两极张力。

  • .开合桩


即孙式的开合手。两脚开立、阔与肩宽并向下踩住涌泉,两手由丹田贯气 向左右两边撑涨分开,然后松开让两手自然相吸合拢,两脚也随之徐徐下蹲; 如此反复多次。注意两手反向的两种力,合时好像要把弹簧压扁,开时好像被 这个弹簧撑开,这是左右的张力。

  • .推按桩


即立式如封似闭。两脚开立并向下踩住涌泉,两手由丹田贯气向上搠起,然 后分开下按再合拢聚焦向前推出,如此反复多次。注意推按时力量从后脚蹬出,内 气慢慢贯到两掌并好像要克服前面的阻力,后撤时根节后带,前脚又轻轻踩住,防 止别人牵引。这主要是上肢前后的张力。

  • .摇船桩


弓步站立模仿船上摇橹划桨的动作,向后时前脚后蹬先退三分之一,两手 随之收到腹前再向两边分开置两胯旁,然后边退边转腰,两手身边伸出,再向 前时先转正身躯,然后后脚向前蹬,两手也随之向前推车般平推;注意松腰落 胯、中正并通过脚的后蹬和前撑使整个身体向前、后平移,身体不要前俯后仰 和左摇右晃,前后当有一个纵深,体形不能上下起伏。进时沉气落胯、后脚前 蹬、前脚撑住、长身平面跟进、就势上位,退时命门先走、根节牵引、前脚后蹬、后 脚撑住、让身不让势。左右轮流练习,主要体会后脚的向前蹬与前脚的向后撑,以 及腰部旋转的走化和前跟劲。体会“其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怎 样“节节松开又节节贯串”。

  • .踩步桩


即杨式手挥琵琶。这是一个技击桩法,设敌手正面向我击来,我用右手出 迎,就势执拿向下采带虚步下蹲,左手跟着上托,下面同时用脚踩出,两掌合 于体前呈手挥琵琶之势,前掌高不过鼻而后掌置于肘旁。左右轮流练习,注意 单脚独立,气沉丹田,另一脚则向前向下踩出。

浏览17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