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国术馆
民国年间官办的武术组织。1928年由当时广东省主席李济森提议筹组,经 省府会议通过并交省教育厅核办,由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委任万籁声为馆长负责 筹备,并于1929年3月正式成立于广州,馆设广州红花岗北原第二制弹厂。
这是广东近代武术史上继精武会 后又一次较具规模的北拳南传和南北武术交流。开馆后招收研究班学员140多 人,主要为公务人员,期限定为6个月,分班学习袪病延年的简易功夫、器械 和各种内外家拳术。由于报名者众,又成立特别班以满足群众要求,凡机关、团 体、学校自行组合20人以上来馆学习者,可派教员指导,还派出教员前往机关 团体传授。很快就发展到11个研究班和9个特别班,共20个班500多人。后 又再增加班次兼收男女学员。该馆曾企图按中央国术馆章程去统一和领导全省 武术团体,然而无力实施。同年5月国民党内部纷争李济森被囚禁,陈济棠主 政广东,即以该馆开支浩繁为由下令解散。尽管其存在时间短暂,但对两广武 术发展作用却很大。
广州国术社
民国时期广州民间集资并经官方批准的武术社团。成立于1929年6月,馆 址原设在广州市惠福东路大佛寺国民体育会内,后长期在广州市文德东路何家 试馆活动。该年5月两广国术馆被解散,广州热心武术人士相与集资挽留顾汝 章等北派名师,经市政厅批准立案成立。推举顾汝章为社长,王少周为副社长,教 员有任生魁、刘景春、杨英侠等。原两广国术馆的大部分学员及机关团体之特 别班一律照常上课,入社学习者达300余人。女学员由杨英侠女士教授。每曰 上午7时至下午7时分班上课。教授内容有六合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查 拳、太极拳、螳螂拳等各种拳术和刀、佥人 戟等器械。1936年广东省国民体育 委员会在广州东郊公共体育场举办国术表演赛,曾以技艺出众而获特别奖。该 社武术活动延续多年,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后停止。其学员遍布省港各地,不 少还到了海外,为开展武术活动及文化交流作出了责献。
夏汉雄体育会
广府地区民间武术组织,由高明县人夏汉雄创建于1924年,最初以“粤胜 体育会”命名,会址设于广州市六二三路5-7号,门人多为工商界及青年学生。该 会以锻炼身体、培育英才、阐扬国术为宗旨。由于求学者曰众,乃增设分馆于 惠爱中路壬癸坊6-8号,并更名“珠江国术社”。1938年8月广州沦陷,夏汉 雄前往香港,设馆于鸭巴甸街 28号地下,沿用“珠江国术 社”名号,曾挫败当地名师叶 IS? 某而声誉日隆。1941年末香 港沦陷,夏即结束社务返乡,被 曰军扣留后始终拒绝为曰本人服务,并向门人晓以民族大义。1945年光复后返广州恢复珠江国术社,1949 年去香港行医,授徒工作由其子负责,又设九龙分会。1962年夏汉雄在香港去 世,其子主持该会,并先后易名为“夏汉雄健身院”和“夏汉雄体育会”,门 人遍及港澳台和美洲、澳洲。
广州精武体育会的文化精神
——§一
广州精武体育会(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的广州分会)成立于1919年4月(原 称广东精武体育会,次年佛山、汕头等地分会成立后,便改称“广州精武体育 会”,其会址最初设在广州桨栏路宁波会馆,后迁太平南(今人民南路)嘉南堂,再 迁西关荔枝湾,最后迁至丰宁路(今人民中路);是一个以武术为主要活动内容,同 时辅以其他体育项目和文艺活动的爱国民间文化体育组织。其基本宗旨与上海 中央精武体育总会一样。倡言体育救国、振兴中华洗雪“东亚病夫”耻辱。该 会上由军政各界名流发起,下有市民学生百姓支持。从1919年5月1日正式接 纳会员起,至1938年10月日军攻陷广州导致会务停顿时止,历时19年,培 养了大批体育人才,对广东的体育运动,特别是武术运动的开展,起了相当积 极的作用。该会活动期间,恰逢“五四新文化运动”勃兴之际,接着是历经国 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地方新军阀统治时期和抗曰民主运动高涨时期等 几个历史阶段。当时广东商品经济相对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在 这一背景下,该会活动反映和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到底有什么具体内容?它跟 时代潮流是否一致?其基本精神在今天有无合理的借鉴作用?对这些问题,本 文据有关材料进行简要归纳和初步分析,以提供岭南文化研究参考。
(一)尚武自强、强种救国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从一个封建帝国老大,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民 族危机深重。凡我爱国人士,无不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存亡问题。尚武自强、强 种救国,反对外来压迫、维护民族独立,在相当的程度上也就成了这些爱国人 士的共识。诚然,这种思潮尚未能深入到社会制度革命这个核心,抓不住“反 帝反封”的时代主题;但就其本质而言,则明显地属于探究民族出路的爱国主 义思潮,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单靠体育当然是救不了国的,但在社会经济发 展过程中为改善人民体质作出努力,并呼唤一种感性的进取精神,这在事实上也就为我们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把 括为“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奠定了一个方面的基础。我 精武会在这方面的努力,概 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的“尚武精神”,应是恰当和得体的。
我们知道,岭南民风历来强悍好武;鸦片战争以来广东直接面对帝国主义 侵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还成了孙中山的革命根据地。广东精武秉承中央精 武之志,“以维持国技精神,改良国民体魄为主旨”,因而深得广东人民的欢 迎。广东精武会歌响亮地唱道:“体育会名精武。锻炼爱国青年,二十世纪择 种留良抉别严。优胜劣败之间,各宜淬励图存。魄力愈健强,神志益贞坚。急 起直追,振奋向前,气象峥噪万千。精则弗粗,武则弗弱,忠心剑胆亘牵连。”“体 育会名精武,发扬国技精英。四千余年艺术今世益昌明。地大物博民庶,巍巍 众志成城。研求武士道,光大旧威名。匹夫有责,救国能胜,填胸热血时倾。恢 宏士气、振奋雷霆,三星旗飘映曰星。"其爱国自强之情溢于言表。
应该说,这个爱国主义的主题,贯穿了广东精武的整个办会过程。例如《精 武粤传》所载陈铁笙的文章.就特别强调说:“想创造新世界,必从自己身 做起。若身体好像弱虫,怎能够有力量去改造世界呢?我怕将来能改造世界的 人,在此不在彼呢。这便是叫做新武化,这便是我们的宗旨。”而载入该书的 广东精武《征求会员》广告,则更明确地宣称:“先哲有言: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吾人既在会中获多大的利益,且既认定体育可以强种强国,而又 认定武术在体育最能平均发育的一种,是以不敢自秘,务期多数国人都能享受 体育的利益,一洗病夫之讥。此征求会员之本意也。”这些言论和行为,明显 区别于早期武术的封闭保守,带上近代爱国主义的恢宏和开放气概。
(二)兼收并蓄、中西并举
精武活动期间,迅速传入的西方体育动摇了民族武技的主导地位。到底如 何对待中西体育?跟其他领域一样,体育界当时也有两种极端倾向:“全盘西化” 和“保存国粹”。以弘扬武技为主旨的精武诸君,在这中西体育交会和激烈碰 撞时冷静对待,考虑到囿于一道“未免偏畸”。特别是在“军国民主义”体育 思潮曰渐衰落和“自然主义”曰益兴起的背景下,精武诸君的眼光更从简单的尚武强种走向综合的文化融汇。 武体育会”之机着意扩大范 体育兼容。这时除开展原有 设足球、篮球、乒乓球、田围,改“专事技击”为中西 的武术、兵操外,还曾先后 径、拳击、举重、田猎、游泳、溜冰、器械体操等25项,做到“一切有关体育者,罔不具备”,时人则把中西体 育戏称为“大米饭”和“面包”。这就使精武活动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它 体现传统武技的自信和对西方体育的宽容和认同。与此同时,精武体育会的活 动还辅以音乐、舞蹈、戏剧、书画、摄影、医疗、卫生、文书、外文、演讲等 内容,使精武体育会并不局限于纯体育组织。精武活动的这个特点,使它能够 汇入当时新体育和新文化的大潮流。
浏览52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