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柔道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教学目的:
1.使学员了解机体对训练所发生的反应及适应的基本规律。
2.使学员了解超负荷、个体化、周期性等基本训练原理的生理学基础。
教学安排:
总时数8学时。其中讲授6学时,讨论1学时,考试1学时。
运动训练是一门方法学,更是一门艺术。每位教练员都希望自己所培养的运动员能 够出类拔萃,但成功的只有少数。究其原因,除选材因素外,与其能否最科学、最合理地安排运动训练,使运动员得到最大的发展直接有关。可见,要取得训练成功就必须了解机体对训练刺激所发生的反应规律以及恢复的基本规律,并了解寓于重要训练原理之中的生理学知识,能够以运动生理学的观点对运动训练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
一、机体对送劭狗漱的家氏启规律
(一)机体对运动刺激的基本反应形式
经受一次训练课后,运动员的机能水平总会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大体经历下列五个阶段:
1.耐受阶段
在开始训练课的初期,机体的耐受水平并不会在负荷最初阶段即表现为衰减或降低,总会保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机体会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工作能力,能高质量地完成各项训练任务。
2.疲劳阶段
随着训练不断地进行,运动员机能能力总有逐渐降低的过程,即出现疲劳现象。疲劳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训练刺激的强度及时间。将运动员训练到何种疲劳程度以及耐受多长时间,这完全取决于训练目的。一旦达到所预计的疲劳程度与训练反应,即进入下一个阶段。
3.恢复阶段
训练刺激一旦中止,机体便会补充所消耗的能源物质,并修复所受到的损伤,即进入恢复阶段。一名运动员所需要的恢复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一般与产生的疲劳程度有关,即训练强度越大,训练量越大,恢复需时越长。
4.超量恢复阶段
在运动后恢复期有一段时间,运动中所消耗的能量物质以及所降低的身体机能不仅得以恢复,而且会超过原有水平,这个现象称做“超量恢复”,一般也将由此所发生的机能改善称为“训练效果”。因此,衡量训练是否有效,就是看机体能否得到足够的恢复,并发生超量恢复。
5.消退阶段
由于训练效果的短暂性特点,若不及时在已产生训练效果的基础上继续施加新的刺激,则将返回训练前状态,即返回个体未经训练前原所具有的水平。
(二)小周期训练时训练效果的累积规律
如上所述,训练效果保持的短暂性特点,要求我们不断进行重复刺激,以不断扩大运动效果。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不变刺激作用于机体,其运动效果如何变化?若施加超量负荷,其运动效果如何变化?若负荷量过大或过小及恢复不充足时,其训练效果又如何变化?诸如此类,都是在运动实践中最常碰到的实际问题。
1.理想的训练效果累积
假定对机体应用一个不变的运动负荷刺激,初次应用于机体时身体反应比较强烈,运动效果也比较明显。但经过超量恢复,身体机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接受同样负荷刺激时,机体反应就不像上次那么强烈;若连续反复运用同等训练负荷刺激,其运动效 果将不会增加。这时机体的运动能力不会再随着运动训练继续提高,而只会得以保持。要想提高运动效果,只有在原有刺激的基础上再增加负荷强度。
增加负荷后,机体会在新的训练负荷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循环,并再次产生适应,再需要适时适量再次加大负荷强度。
受遗传因素制约,每个人的运动能力都有一个最高极限,称做运动潜力。运动训练实际上就是一个反复循环进行的负荷刺激一适应——增加负荷的过程,而且随着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越来越接近其运动潜力,取得新的运动效果相应也会越来越难。
2.实际运动训练时的机能变化特点
为了保证运动能力的发展,每周必须安排一次或一次以上强度的训练课。但进行大强度训练课后身体机能很难在24小时内得到恢复,所以一般在大强度训练课后,必须安排小强度日或中强度日加以调节。这样,在一周内会有大强度日与小强度日,然后周末少量活动,甚至完全休息。
试以周一、周四安排大强度,其余各日安排中、小强度为例。这样安排后,运动员 的身体机能在一周中会出现独特的变化规律。如周一、二受大强度、不完全恢复的影响,则不仅不出现超量恢复,反而会出现疲劳积累。周三小强度日提供了一个恢复机会,使机体出现了超量恢复。周四、五两个大强度日,且又不完全恢复,出现与周一、二相同的情况。但周六、周日较长时间的休息给机体提供了一个完全恢复的机会,从而使机体有较充足的时间进行恢复,并出现比较明显的超量恢复现象。
3.负荷一恢复掌握不当时的机能改变特点
实践中常见,许多教练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安排运动员刻苦训练,其敬业精神令人敬佩,但训练效果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负荷与恢复掌握得不好,导致未出现良好的运动效果而事倍功半。下面简要介绍两种安排不当的例子供参考。
(1)连续应用大强度训练但恢复不足导致过度训练。出现这种情况时,尽管教练员用心良苦,但运动效果却每况愈下。其机能反应特点是:
①对运动刺激的耐受性越来越低。训练课中的耐受期几乎消失,往往在训练开始阶段就直接进入了疲劳过程。
②疲劳效应不断增加。不但进入疲劳状态快,而且疲劳程度亦逐渐加深。
③恢复越来越不完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运动强度过大,而主要在于恢复时间不足。如此恶性循环,不仅不会取得运动效果,反而会导致疲劳积累,形成过度训练,并且极易形成运动伤病。
疲劳堆积现象也时常发生于训练频度过高时。
(2)运动负荷过小或训练频率过低时机能变化特点
①运动负荷过小。由于运动负荷过小,对机体刺激不足,难于引起机体发生明显的超量恢复现象,即没有取得显著的运动效果。可见,运动刺激过大虽不可取,但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也就没有机体能力的相应提高。
②训练频率过低。这样安排时,每次训练课都取得比较理想的机能变化,而且会出现明显的超量恢复现象。但由于训练课频度过低,以致下一次训练课刺激未能在上一次训练课发生超量恢复基础上进行,因此不会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二、专门横及理的金理裳力折
(-)运动训练的本质:训练剌激一一反应——适应
从生理学的角度而言,无论何种形式的身体运动,其本质都是作用于人体的特定刺激。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人体,都必然会引起机体发生一定的反应,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称为应激性。
每种刺激或多或少对机体都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因此,机体为了适应这种刺激,并对抗这种刺激对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会从结构与机能上相应产生某种变化,这种变化称做结构重组与机能重组(适应现象)。重组后机能能力会有所提高。所以,利用运动 训练刺激使机体产生理想的结构与机能重组,正是运动训练的目的所在。
如前所述,机体发生结构与机能重组后,若反复应用原来的刺激则引起的反应愈来 愈小,直至消失。这就要求不断增加刺激强度(即运动强度),以期引起新的结构与机能重组。通过循序渐进的增加刺激强度,机体便会不断进行结构与机能重组以对抗渐增的刺激,表现为结构不断改进,机能不断提高。这种现象称做适应性变化,也正是我们所预期的运动效果。
长期运动刺激可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刺激强度愈大运动效果愈显著。若运动刺激过大,则会使机体产生过强的应激,表现为结构遭到破坏,机能受到损害,发生运动伤病,甚至导致运动生涯的终结。当然,运动刺激过小,所引起的适应性变化必然较小,运动效果必然较差。可见,运动刺激是否适宜,是能否获取 成功的关键。
因此,所谓运动训练,实质上就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按计划、有步骤的给机体施加适宜的刺激,使机体的形态、结构与机能发生适应性变化。
(二)运动训练的专门性以及生理学分析
运动训练存在着高度的专门性,如长期练习跑步会使运动员跑步成绩提高,长期练习举重则会使其举重能力增强,两者不可替代。这些事实表明,即便熟知每种训练方法,如应用不当,也会南辕北辙,使实际运动效果与原来的预想大相径庭。
运动训练的专门性原理主要生理学内涵主要包括下述几点:
1.每个运动项目所需的身体条件都是专门的
如该项目对各项素质水平的特殊要求,各肌群的力量发展水平,快肌、慢肌百分比组成等都是专门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自己所指导的运动项目进行透彻的分析。
2.每位运动员都是特定的
每位运动员所特有的年龄、性别、遗传、家庭背景、个人爱好、心理特征、训练程度、身体特征、长处和短处、场上位置等都是特定的、专门的。这就是说,每位运动员的个体特征都是专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中对所指导的每位运动员仔细地进行分析。
3.每项运动所运用的能量系统都是专门的
体育运动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力量的竞争,而力量的竞争实际上又取决于单位时间能量输出功率的大小。每项运动所需的能量输出功率不同,为这项运动提供能量的供能系
统也是专门的、特有的。如短时间极限强度的速度、爆发力项目主要依赖ATP—CP供能系统(亦称磷酸原供能系统)供能,持续时间较长的次最大强度运动依靠糖酵解供能 系统供能,长时间大(中)强度运动则依靠糖(脂)的有氧氧化供能,而柔道等技巧性 项目等则属于混合性供能。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每个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而且尤其要注重分析柔道项目对供能系统的特定需求,包括消耗的能量底物、供能特点、输出功率、持续时间、激活强度、代谢产物等,以便合理安排训练负荷,并于训练课后有的 放矢地补充能源物质。
浏览2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