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育并进、身心俱完

中国武技,历来崇尚武德、讲究巧智,并不单纯地是以躯体为依托的好勇 逞强、斗狠使蛮。但问题在于过去的武德和巧智,实际都是在自然经济关系基 础上的那种“人的依赖关系”框架下展开的,缺乏现代商品经济上那种个体独 立人格的内涵。新文化运动中,西方教育理论进一步传播,在中国出现了以独 立人格为基础的“全身心教 育”和三育并重的新思潮。在这种思想的激荡下,中央精武秘书长粤人陈铁笙等提出“大精武主义”,强调武术与 体、智、德的全面关系,并以此反思会务,认为以其专事体育未免偏畸贻讥,并由此改革会务,由“专事 体育”转为“三育并进”,提出要把精武会办成既是“讲武之体育场”,又是“德 育之实践地”。传统武林人士 “智、仁、勇”的“三达德”被升华为具有近代 内涵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由此中央精武制定“修身、爱国、正义、助人” 的德育纲领和“强民为主”的会训,用以引导和规范会员行为。一方面通过组 织对会员蹈履严加约束,“入会之前,必经审查,入会之后,多加纠察,当有 不规则的行为之见端者,立予除名。”另一方面又通过许多自订规约、互相砥砺、定期赏罚的自我教育形式,并借助“励志团” “女子模范团”“安步团”“惜阴团” 等组织力量。会员兢兢自守躬行实践,由此形成十条规范“精武式”。

20世纪20年代广东民风开明,各种社会团体在德、智、体几个方面均有 所探索,当年广东精武遵循总会规定,门前悬黄蓝红三星精武会旗。在这里,三星代表体、德、智三育,昭示会员必须“三育修身”,以强国健身振兴中华。会 员的冷头还别精武盾形会章,取专一为精、止戈为武,矛攻盾守、重守非攻,唯 精唯一、乃武乃文之意,昭示会员练武旨在保身卫国,绝不准以我之拳头加于 同胞身上。而所有会员,则必须熟知并励行以下十条“精武式”:“1.精武式 之人物:三育训练、文武均能(一作获有全能);2.精武式之人格:公私廉明、尊 人重己;3.精武式之风度:诚实坦白、博爱和平(一作博爱平等);4.精武式 之言行:坐言起行、证以事实;5.精武式之守信:一言一诺、重于订约;6.精 武式之守时;约会守时、不求原谅;7.精武式之正义:尊重正义、不讲私情;8.精 武式之服务:非以役人、乃役于人;9.精武式之福利:乃予于人、非取诸人; 10.精武式之友道:爱己及人、视同兄弟。”这十条精武式在继承传统武德的基 础上,对其进行了近代精神的改造,突出了商品经济所要求的独立人格和民主 平等,把传统的忠义、侠义升华为近代的正义,应有较多的积极意义。当然,基 于条件的限制,众多会员中能真正严格励行这十条“精武式”者并不太多。但 相对来说,由于“三育并进”的价值导向,多数会员的品德还是受到社会赞誉 的。当月时某新闻界人士甚至认为,在社会上的道义之交者,精武会员占十分 之八九。可见其影响还是积极的。

(四)民主科学、改革 268 传统

精武对传统的改革还 深入到技术体系和训练体系 上。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武术界开始以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对近代尚武运动 进行反思。精武诸君认为,近代尚武运动存在着“武而不化”的现象。真正“武 化”要有民主思想的指导和科学方法的应用,主张在新文化运动的同时,提倡 “新武化”运动,即以民主和科学精神对武术进行“根本的改革”,并提出“国 术科学化,传习百万人”的口号。由此他们一方面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批判 “国粹体育”和所谓“新武术”,擦拭武术中的封建文化因素和不民主不科学 的历史灰尘;另一方面又借助传入的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和近代体育理论与 方法,全面地对传统武术进行整理和阐释。

在这里,经常来广东精武指导工作和进行教学的中央精武粤籍人士陈公 哲、陈铁笙等人一直起着骨干作用。为了实现武术的“科学化”,陈铁笙等提出“利 用科学、发展幽光、揭明真理”的要求。陈铁笙曾发表《敬告主持精武言论者》 一文,提到“吾精武立言,必诚必信,且为人的主义,而非神的主义,为平淡 无奇人尽可能之技术,非高深奇奥人所不能之技术……一切神秘、怪异的言行,皆 不当宣之于口,笔之于纸。如飞檐走壁、吞刀飞剑、握石成粉等似有似无,为 科学所不能证明之技术,皆在舍弃之列……”他认为飞檐走壁是指古时北方房 屋“高不盈丈”才可能飞越。他非常清醒地提到“从前科学未明,或能假此(指 荒诞神话)为兴奋剂,在此科学时代,以此立言,不啻自行倒车,退化为图腾 社会中人物。”这些言论,说明当时精武领导的头脑是相当清醒的。

为此,他们成立了编辑部并先后编撰出版精武书籍杂志数十种。其中主要 编撰人员有陈铁笙、罗啸琐、陈公哲、卢炜昌、罗伯菱、黄维庄等,他们均为 粤籍人士,并经常参与广东精武活动。在“破”的方面,他们大力揭露和清除 武术中的各种糟粕,批评一些所谓武术家装神弄鬼的伎俩,提出“神拳”、“剑仙” 绝对荒谬,指出这是“借弘扬传统文化欺人”和“借神鬼惑人”的市俗。在“立” 的方面他们则用近代体育理论研究武术,穷源论本、阐发精华,初步从哲学、社 会学、心理学、物理学以及艺术美学和体育理论等角度去阐明武术的学理,同 时还借用西方体育技术方法去整理传统武术的形式和方法,使武术套路运动既便于记忆,又适于团体运动,因而创编了可以数千人同场演出的技击大会操,名 为“精武式体操”。这种“千 一 人操”曾多次在广东省历届运动会上表演并获好评。

总体来说,精武会是中 国武术史上第一次把宗法式的师徒制的私下个体传授,改变为民主性的公开团体教学,并最早把“公平竞争” 的现代体育运动形式引入武术比赛。止的卜,精武会还在初步分析和整理传统武 技的基础上,最早运用摄影和电影的形式进行武术宣传和教学。在教学训练方 面,他们建立有一定科学根据的系统训练制度,强调“打好功底”的基础训练,并 由此形成闻名武坛的“精武十套”。诚然,从我们今天的观点去审视,精武当 年科学整理武技的工作还有点简陋、粗疏和稚嫩,但他们那民主科学的基本方向,却完全是正确的。广东精武恰逢其盛,在民主科学的潮流下健康地开展自 己的各项活动。

(五)男女平等,尤重小童

男女平等和推重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而体育训练要从儿童抓起 也是现代体育训练的一个重要原则。为顺应社会潮流,精武会在这方面的作为 也是相当突出。

首先,精武会追随“妇女解放”潮流,为妇女体育大喊大叫。精武诸君认 为:只有“健全女界,才能健全民族”,强调妇女体育与强种强国的关系,认 为妇女体育是实现妇女解放和振兴民族的“阶梯”。由此他们跟各种压迫妇女 的封建伦理道德进行坚决斗争,躬身实践女子体育会,1917年成立“精武女子 模范团”,不久扩展成立精武女子体育会,以“振奋女界,增进女界德智体三育” 为宗旨。与此同时,还直接派员赴沿海及东南亚一带推动女界体育。

广东女子武术活动开展较早。广东精武成立时一些欢迎和庆祝活动,就有 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及广东体育学校表演精武拳术(其教员潘生濂原系上海“精 武女子模范团”会员)引起各界瞩目。广东精武会女子部原系上海精武女子部 主任陈士超和干事李志羲在1920年建议策划,经坤维女校和公益女校联名提议 召开女学界会议并决议通过,于1921年春正式成立的,该部成立后在各女校开 展的活动有声有色,有的骨干还受聘到南洋授拳和考上北京大学。

精武会员的主体是学校学生和青年工人、青年店员。新文化运动把希望寄 托在青年人身上。而要使武技达到较好的成绩,也有一个从儿童抓起的问题,基 于这个潮流,上海精武总会 设童子团,与此同时还向上 海各大、中、小学派出教练,据 270 载“当时沪上各校习精武式 体操者达40余校,每月会操 动辄一二千人”。广东精武童子团正式创办于1920年,由霍元甲的儿子霍东阁倡议开办,并得到会内多数 人的赞成。20年代初期团务极为发达。1923年曾因霍东阁赴南洋精武会工作而 略为停顿,但很快又由于一些热心人的推动而得到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

浏览26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