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精武会的成立,使广东的学校的武术发展出现了一个新局面。广东精 武开办之初,便招学生会员。精武还应各校之聘,派出李占风、赵连和、霍东 阁等武师前往各校传技。到1925年,邀请广东精武会前往任教的学校(包括几 间家塾)就有45间之多(其中近三分之一是女校),参加训练的学生达3000 余人,学校习武之风盛极一时,广东精武会干事陈彦担任广东省教育会体育部 长时,征得教育会长同意,将全市学校分为7个师,其中岭南学校为特别区,由 广东精武派员前往任教,每周三次,一律免费。参加练习的学生数千人。广东 精武还曾组织各校男女生进行了几次大会操,人数从几百人到千余人不等,动 作整齐有力,深得各界好评。

(六)不问政治、专注学术

“不问政治、专注学术”是新文化运动向右的发展,其出现自有一定的存 在理由。与此相应,精武会章程有“概不许予闻政治,尤不争门户短长”的规 定。广东精武章程也有“不闻政治”、“不涉政海” 一类说法。而其活动中还有“得 诸社会、还诸社会”,不问会员的政治立场的全民性普及倾向。对这“超政治” 的言论和倾向,我们过去一概认定为基于“资产阶级反动本质”的“反革命欺骗” 和“反革命活动”。这未免过于简单化了。

诚然,在一个存在阶级对抗的社会中,任何团体和人物都不能摆脱政治而 孤立地存在。一些公开活动的社会团体,势必要依托一定的社会势力并获得政 治当局认可,同时还会在活动过程中表现一定的政治倾向性。从历史上说,精 武核心人物大都十分敬仰孙中山,其中还有不少同盟会员。1919年《精武本记》 出版,请孙中山作序并题字,在这前后的不少精武书刊,也有不少民国要人题 词或作序。1923年精武派团访问京津亦上书大总统黎元洪,想借黎的名义抬高 自己身价。还有1928年左右陈公哲上书南京国民政府,请求精武改“私立”为社会团体,直接间接都要为这个政权服务,更不可能变成推翻当局的政治性革 命组织。

我们以为,基于社会分工原则,不同的社会团体应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因 此,对一个群众性的体育文化组织,不应向它提出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斗争 的政治性要求。即使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党领导一切”的条件下,也不应把 一个群众性文化社团组织搞成党的附属机构,让它天天去搞政治宣传和处理行 政管理事务。我们承认,参与群众体育活动的人是具有各自不同政治立场的,但 这不同的政治立场跟体育活动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所以当年广东精武会的 成员中,上层官僚政客利用这个组织去培养私人势力,互相争夺攻击,有的参 与了广东商团的叛乱,有的还积极参与了屠杀共产党的“清党”运动;而下层 会员则通过这个组织学习武技,锻炼身体,有的还积极参加了东征、北伐、省 港大罢工、广州起义和后来的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对于这些不同的政治立 场和活动倾向,显然不能由一个非政治的群众性体育文化团体去为他们负责。

从另一方面说,精武会“不问政治”的口号还有一定的时代背景。陈公哲 曾经透露过这背后的实质:“满清末叶,政治党派有革命、维新组织,最招朝 庭之忌,精武于此时创立,殊非其时,主其事者,随时可招牢狱之灾。……为 避免政治组织,彰明宗旨,示信官厅,”才立了这样的条例,以“立足于洋场 风潮旋涡中"。可见“不问政治” 一定意义上还是政局动荡情况下的一种自我 保护策略。就实践上说,跟政治人物及政治风潮联系过于紧密的社会团体,极 易受政局影响而导致解体。例如后于广东精武十年成立的“两广国馆”,由于 直属行政当局,结果只搞了两个月,便随着其后台李济深被蒋介石扣留而遭解 散。由此可见,精武会用“不问政治”去回避和摆脱权力的干扰是可以理解的。当 然,在事实上它仍然无法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形态那种“人的依赖关系”。

总体来说,我们以为精武会之所以能在旧中国社会上活动了 40年,后来随 着改革开放又重新恢复,这固然有其一定的社会的背景,但它那“不问政治” 的立场,也不能说不是一个颇起作用的因素之一。

得超越地域限制而走向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精武会的成立,为的是改 造国民身心素质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其成长和发展,除要以开放的胸怀 接纳外来文化以外,还得独立自主地走出国门投身于世界社会之中。在当今世 界上有一种倾向,越是传统的就越是现代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从时 代的角度看,现代化是传统本身的现代发展,是对传统自身各种可能性的现代 选择;它同时伴有所谓“寻根”意识和行为,并在一定意义上是传统本质的实 现。从民族性的角度看,过去的民族性是地理隔绝的产物,而现代的民族性却 是世界性联系的产物。它是世界普遍联系的一个关节点,以其特殊性来证明自 身的存在理由。这就是世界历史的辩证法。中国精武的活动轨迹,便是沿着这 个方向前进的。

广东作为祖国的南大门,对外交往频繁。所以中央精武总会的发展策略,是 “向南不向北”,首先在沿海各省扎根,然后通过广东经南洋走向世界。在广 东精武筹建期间,精武诸君就跟香港有了较多的接触,特别是在广东精武建立 以后,香港精武也相继成立,其影响更进一步远播南洋诸埠。每有大型活动,南 洋的巨商大贾,社会名流常询详情,仰慕其殷,并屡求派员前往指导组会。由 此可见,广东精武实质上成了向南洋扩展的桥头堡。

中央精武在筹备赴海外前,曾指派广东精武的罗啸琳等人先行往南洋诸 埠,了解情况并研究各埠扩展分会的可能条件。1920年7月,以精武总裁陈公 哲为首包括罗啸傲、陈士超(女)、黎惠生、叶书田等“精武五使”过南洋进 行扩展工作。在这“五使”中前三个均为粤籍人士并参与广东精武的组织工作,可 见广东精武跟广东人在这走向世界中起的作用。这“五使”在南洋宣传和筹组 活动中,深得广大华侨支持,首先在越南西责成立了第一个南洋精武联会之后,不 久后在新加坡、吉隆坡、云兰莪、泗水等埠都建立起精武联会。到1946年12 月还成立了 “南洋中国精武总会”(简称“马总”),一统南洋各埠精武组织,并 由此陆续走向西欧、北美、澳洲和曰本。这些都是后话了。

综上所述,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如下两点结论:


  • .精武精神是一种尚武自强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文化运动使它摆脱了封建



  • .广东精武会是在新文化运动开展后的背景下展开的。精武运动“向南不 向北”的发展路线,则说明了广东经济——社会环境给精武精神开展提供了适 合的活动舞台。


(本文席、题《广东精武会的文化精神》,是"第二次岭南文化 学术研讨会"的人也论文,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岭 峰春•秋—岭南文化论,:(二)》。

 

武以观德一武术文化的伦理道德结构

一§一

古人有云:“文以评心,武以观德。”正如文章可以反映文人的文化心理 结构一样,武术也可体现武人的伦理道德结构。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建 立在农业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宗法伦理型文化,其崇德尚礼、厚生利用的文化精 神,渗入并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 机组成部分和重要表现形式,在泛道德主义氛围背景下,自然有着一个既跟整 个民族文化精神交往相通,又有自身技术行为属性特点的伦理道德结构。这个 结构由外在社会规范的“礼”,个人内心生成的“德”,以及综合二者并进入 人性深处潜意识的“性”这样三个层面构成。在这里,“礼”是交往规范、“德” 是自我律令、“性”是运行依据。对此我们可以用开车来打比方,“礼”是道 路上的交通规则,“德”是车上的控制系统,“性”则是开车的司机。礼、德、性 三个方面的统一,构成中国武人完整的伦理道德结构。

浏览26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