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梅花拳的传承谱系,目前已有十几种版本的发现。虽然记 载上各有不同,但是从第一辈到第八辈的主要人物的记载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这种记载是可信的。丁 第一辈收元老祖显然是一个虚拟的、表示崇敬的名号,有具体 人名所指的是第二辈张山。张山,字登,又被呼作小张山、张三 省、张真人、张仙人,江苏铜山路家团人(一说是铜山县小尖山张 毛坊人),后迁到毛家楼村居住。他少时出家为道,归宗龙门派。 这段生活使他在后来学习梅花拳时,能将拳派的武功、文理较全面 地继承下来,并加以整理、阐发。据梅花拳《根源经》记载,张山 于明万历戊子年(1588)学到了梅花拳,到崇祯癸未年(1643)归 位,以传授“文武大法”为立拳之根本,倡导“武教天元”,终于 成为梅花拳派承前启后的开创性人物。后世的梅拳大师也都秉承他 的做法,“以道开路,以武诱人,又以文治武”。张山成为后世梅花 弟子归宗认祖时的“精神祖宗”,应该说是由其在梅花拳发展史上 的贡献和历史地位决定的。
第三代邹宏义(1617 ~ 1693),原名邹雨亮,字魁阳。其曾祖父名 邹养浩,字完宇,名登,一榜初任徐州府教谕,后任山东常清县令,又 任山东兖州府同知,坐升兖州府太守。邹洪义祖父名邹世美,字景 元。父名邹宗孟,字篓里。据《邹氏家谱•序》记载,邹宏义祖籍直隶 顺德府平邑马庄桥,也就是今天的邢台市平乡县后马庄村。其祖上 在元顺帝时为元内臣。至明洪武时,又改为明臣。因辅理有功,钦赐 世袭一等指挥职,镇守江南徐州府,世袭相传,遂寄籍徐州府铜山县 北街。邹宏义庭训曾读书数载,又因出身武术世家,自幼习文练武。 开始曾拜过几位武师,与家传武略结合演练。约在崇祯末年,邹宏义 在山坡练武时遇到张山。张山指出了他所演练拳术的不足之处,邹 宏义当即叩拜称师,请求指点。就在一座破庙里,张山把练武的要 领、套路和动作秘诀传给了邹宏义。邹宏义将张山所传拳术与祖传 技能相结合,苦心推敲演练,达到了“武艺独称高强,如故门名将,能 周游四方千余里”的境界,“一时从学门徒不下数百人”。亦有一种说 法认为,邹宏义在乱世之秋,百道盛兴之际创出梅花拳,恐树大招风, 惹来祸端,才尊崇托依张山为师。小邹宏义授拳最活跃的时期,也正是明末清初王常月的全真教龙 门派的中兴时期。在其子邹文聚的帮助下,仿照道教仪式,整理出了 拳谱《通天卷》、《万法归宗》和一份完整的门派戒律、打黄醮祭祷仪式 谱一《五虎纲要》,俗称“三百六十处”,崇祯皇帝闻邹宏义威名,御诏钦封镇京总兵。邹宏义弃官辞禄, 到河南开州(今濮阳)传拳教徒。收蔡光瑞、王西正、孟有德等名徒, 这便是梅花拳的第四代传人的代表人物。户王西正、孟有德传艺何方尚无从考证。蔡光瑞,字兴道,河南开 州蔡吉屯人,他出师后,北上传艺,同时也有为邹宏义寻根问祖之意。 在北上过程中,收河南内黄县八里庄杨炳为徒后继续北上。到了河 北平乡县,在马庄桥庙会上献艺,欲收弟子。围观者众多,人人称其奇,但是观其穿戴豪华,恐供不起,无人从学。马庄桥卖豆腐的张复, 亦爱武术,见蔡光瑞武技绝妙奇特,便大胆趋前拜师,并言明家境贫 寒,请师傅屈就。蔡光瑞欣然收张复为徒,随其家住,吃渣窝窝,睡土 炕,帮其推磨磨豆腐。别人见蔡光瑞好招待,便纷纷前来拜师。蔡光 瑞此时却说,早来三天是徒弟,晚来三天为徒孙。让后来拜师者向张 复学习。因此,尽管蔡光瑞在平乡传人不少,其实只有一个徒弟,其 余皆为其徒孙。
相传某年农历四月二十日,张复在夏庄桥赶会时,路遇钱清予在 庙会上耍艺夸口 称谁能洒到其身上一粒土,赏银一块,谁能泼到其 身上一滴水,赏银百两……。钱清予说着练着,场子周围不断响起叫 好之声。正当钱清予一把长剑练得剑走轻灵、上下翻、左突右刺之 时,张复将身上粪筐抛出,正扣在钱清予头上。钱清予从惊愕中回过 神来时,张复已走出了好远。钱清予快步追上张复,跪地拜师。
蔡光瑞路过平乡县停西口,见一家人哭哭啼啼抬着一个孩子的 尸首要埋,蔡光瑞发现孩子尚且有救,便阻止其埋葬,将孩子救活,并 将其带在身边,收其为徒孙。这就是后来梅花拳第六代著名拳师之 一的李进德。蔡光瑞在河北、河南交界一代初展局面,便回开州。临行前告 诉弟子们,若欲深造,可将邹宏义请来,他本是顺德人,有落叶归 根之意。由于此时的李进德身体尚未完全康复,蔡光瑞便将他带回 了开州,拜韩花礼为师,经过十年的内外交修,文滔武略,样样精 通,闪展腾挪、跳跃滚打、长枪短剑、梢子流星都随心应手。一时 间远近闻名。
李进德练成后回到平乡。1701 ~ 1705年间,河北梅花拳众弟子 公推第六代传人,平乡县停西口李进德、东田庄徐进德和南和县郑庄 郑玉德亲赴徐州,请师祖邹宏义。邹宏义别亲离子,随三位重徒孙回 到了祖籍平乡县马庄桥,这就是梅拳史上著名的“三德请师”。邹宏 义回到祖籍后,在邢台、邯郸广开拳堂,使梅花拳在河北得到了更广 泛的传播。康熙四十四年(1705),一伙强盗冒充和尚,抢占了曲周河南町的 一座寺庙,在这里强男衡女,作恶多端。这年农历九月二十五日,李 进德到此赶庙会。在茶馆喝水时见一假和尚牵马将一老者踏倒在 地,头上鲜血直流。这假和尚不仅不道歉,还用拳将老者门牙打掉。 李进德上前劝阻,假和尚竟甩开马鞭朝李进德打来。李进德夺过马 鞭,用手在马背上轻轻一拍,这马四条腿下痿,几乎卧倒。假和尚大 怒,纵身扑来。李进德躲过和尚的饿虎扑食,复一掌将大红马打翻在 地。假和尚更怒,再次出手,却根本挨不着李进德。自知不是对手, 便溜何I寺院,请师兄带了 30多名假和尚,前来报复。李进德仍在茶 馆喝水,见状一个大鹏展翅,跳到当街,将一个三尺多高的大水缸一 掰两半,当作兵器,与众歹徒战在一处,歹徒抵挡不住,抱头鼠窜。从 此逃离了曲周。 “ .
山东梅花拳第八代弟子韩清雨身高六尺,武艺高超,名震一方。 为使自己武功更进一步,他四处打听名师。康熙五十七年(1718)春, 韩清雨来到平乡,为试李进德的武功,他白天在停西口村南的树林里 休息,深夜窜到李进德的房上,先用仙人问路之计,用两丈多长的生 丝银光流星打入屋内,李进德没等他的流星转过两圈,便把星头削了 下来。李进德生丝绳的金尖流星随即从窗眼打了出来,在院内转了 四五圈,也没能打着韩清雨,便出来看个究竟,韩清雨早已顺势蹲在 窗根下面。李进德手持丈八梅花银枪,跳到院中,与韩清雨大战一 番。韩清雨见不能取胜,便纵身跳到西屋房顶,李进德轻身跟上房 顶,单刀对枪又打了 30多个回合。韩清雨边战边退,李进德穷追不 舍,一直打到停西口村南三里碑处。经过一夜大战,李进德的丈八梅 花枪成了八、九尺的木棒,韩清雨的单刀也没了刀刃,二人扔下兵器, 徒手交战。最后,李进德用童子功和三趟腿将韩清雨打倒在地。韩 清雨这才喊师爷留情,叩首下拜。—梅花拳第四代传人、邹宏义之子邹文聚(1672 ~?)于乾隆九年 (1744)来顺德府寻父足迹,先到广宗县魏村,继而南和,后到平乡,全 家遂定居马庄桥。邹文聚承袭父业,广传拳术。此时的梅花拳已在河北、河南、 山东等地的 农村得到了 广泛的普及。邹文聚 的三个儿子 邹克谐、邹克 让、,邹克诚, 作为梅花拳的第五代传人,承祖、父遗志,々心于梅花拳的推广。他 们广收门徒,四处传教,把梅花拳推向了全国,据邹克诚墓碑载:“受 其教者十数省,被其德者亿万家“ 对于平乡来说,后马庄的邹氏墓群似乎印证了平乡作为梅花拳 发祥地的历史事实。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邹宏义和邹文聚的历 史说法还有另外一种,那就是邹宏义于清康熙年间来到广宗前魏村, 首传所谓的文武大法。广宗县前魏村梅拳练武场上竖有“梅拳圣地” 碑,两侧分别立有“梅拳宗师纪念碑”,碑阴分别记述了前魏村人王西 贞、李科法受业于邹宏义、邹文聚,并赴外地授徒的事情。此外,与蔡光瑞北上平乡帮邹宏义寻根传艺和邹宏义回故乡后 弘扬梅花拳所不同的是,早在明永乐年间,在山西移民东迁的浩荡人 流中,有一支张姓梅花拳的传人,他们来到威县李家寨落地生根。而 平乡梅花拳传入威县的时间已经是清朝后期了。
与李进德同是第六辈传人的平乡伊西口村赵文礼,武功高强,深 通医理。在清康熙年间被地方官吏误认为白莲教头领,解进京城,打 人天牢。后因太子染病,遍访天下名医,赵文礼三天将太子医好,被 赦免回家,并得御赐“德高艺精”金匾和龙头拐杖一根。清廷还在北 京崇文门为梅花拳立了一筒六棱碑,龙头拐杖不知何年损坏散失,御 赐金匾一直流传到20世纪60年代,1963年发洪水时,还用其扎成筏 子渡人。梅花拳的第七代传人主要是徐进德的徒弟、平乡县杜科村李九周和李进德的徒弟、平乡县南关孟礼公。梅花拳第八代传人张从富(大概是清乾隆年 间人),平乡县八辛庄人。他潜心研究,苦练功力, 创出了梅花拳小架,为梅花拳的创新与推广做出 了重大贡献,梅花拳发展到他这一辈,拳术更加 精练、灵活。他对文场采取了宽松、实用的态度, 使文场、武场进一步贯通,梅花拳由此分为“架”、“小架”两派。大架供奉邹宏义为师祖,小架 供奉张从富为师祖。传说张从富在乾隆帝明月楼遇盗时救驾有功, 事后只取朝服一件,辞官归隐授拳。现在,习练梅花拳的人遍及全国,人数以百万计,已知最高辈份 12辈传人尚有不少健在者,而这些高辈份传人大多在邢台市,尤以平 乡县后马庄村为多,而在山东荷泽、上海等地已传到第27辈。
浏览36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