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武术最基本的节奏特点在整个套路中往往不都是拳拳到肉的实力, 常常是有重有轻,犹同歌曲中的重音、轻音符号一样,时重时轻,使节奏更加跳荡悠扬,武术 中十二型中有“重如铁”、“轻如叶”之说,如震脚、砸拳、踏步等动作力沉千钧,而弧形步、 “燕子抄水”则要轻巧,若风飘柳絮。就一个动作来说也常常包含轻与重两个方面,或先轻后 重,或先重后轻,强烈对比,则显得重者更重,轻者更轻。起与伏,则是从动作的空间运动来 讲节奏变化的,它像乐曲中的音调一样,时而高昂,时而低回。武术中的动作大致分为高、中、 低三种动作,叫“上盘”、“中盘”、“下盘”。从动作结构上说,要求“三盘”错落,跌宕起伏; 从技术要求上说,高的动作要挺拔,有顶天立地的气概,低的动作要低得下去,有鱼翔浅底的 本领,而中盘动作则稳如磐石。这种高低的变化不仅提高了健身效果,而且从美的角度,高低 呼应,相互衬托,才激荡人心。快与慢也体现一定的节奏变化,像乐曲一样,时而激昂奔腾, 时而徐缓舒卷,武术总的节奏是快的,但却不是那种形同木偶般地一快一快,一快到底,优秀 运动员为了充分地表达身法和动作的韵律,常出现以慢带快或快后转慢而后更快的生动节奏, 增加了动作的生动感。谚语中说“快而忌毛”、“慢而忌温”,正是从快慢上提出的要求。长与短 的变化,也体现了节奏的变化。说得再简单些,它像写文章点标点似的,有时是长句,有时是 短句。运动员在练套路时根据动作结构的有机联系,有时连续做四五个动作,有时则做一两个 动作即停,使用长短相参,使节奏多变,否则就会像读破句一样,把应当紧接在一起的动作分 离开;或者像小学生背书一样,分不出哪里有标点符号。武术中的“长句子”称挂串动作,似 珠炮连发,似急浪翻滚,浩荡奔放;武术中的“短句子”称顿挫动作,一顿一挫,简明有力、 生动活泼,又有一种味道。

如上面所讲,武术中鲜明而多变的节奏通常在较高水平的运动员中才显示出来.对于初学 者则主要是强调节奏鲜明,一动一静干净利落,动静分明就可以了,随着套路技术的复杂化再 进一步强调节奏的多变性。在观赏表演时,则要看动与静、快与慢、长与短、轻与重、起与伏 处理得是否恰当、生动,是否符合武术内涵的技击意义和运动规律精神饱满而贯注武术中有“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说法,一口气是一种内在东西的表现,其中也包 含精神°精神要饱满贯注。所谓饱满就是从一上场、一起势开始,就精神抖擞,毫无倦怠,兢 兢业业地练好一招一式,自始至终。快而不躁,慢而不松,诚如蔡龙云先生所讲的“心力要坚 强”,“要把自己摆进一个战斗的场合“,有一股坚韧不拔的斗志,有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这 样,不但有外在的激烈刚勇的动作,也有内在的奔涌激荡的气血,才能达到“内外合一”。如果 练武术时心灰意懒,充满倦意,断然是不能称为练武术的。当然也不可妣牙咧嘴,横眉怒目, 要“怒”在其内口所谓贯注,则是指精神贯注于动作的一招一式变化之中,通过眼睛的传神会意表现出来。 眼神的表现有各种眼法,而最基本的是“随眼”和“定眼”。要“眼随手动”,随着运动中的一 攻一防,一架一挡,一个上步进击,一个退步恪守,眼睛都在贯注中紧密配合,左右顾盼,传 神会意;要“目随势注”,当动作戛然而止时,眼睛全神贯注、神采奕奕,透出一股不屈不挠的 战斗精神 这样,通过传神会意来体现人的精神面貌,才会使动作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做到 形断气不断,势停意不停。外形的运动暂停时,内心的精气神仍在活动,令人感到静中生动, 虽静犹动,这种内外合一、神形兼备的演练,时常令人达到忘我的境地,感到练武者的动作简 直一气呵成,使你目不转睛地一看到底。等到他练完时,你却又有回味隽永的感觉。

当然精神与气不无关系,武术常称为精气神。如果不善于运用丹田之气,使气血上涌,造 成气促力衰,则既不可能气脉贯通,也不可能气势雄壮,精神势必大减。武术中讲究“心与意 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正是这个道理,在激烈运动中善于运用呼吸、调节气息,使气盈而 劲刚,才会表现旺盛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风格突出武术有众多的流派,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流派风格。因此,优秀的武术 运动员在表演中还能充分表现不同拳种的风格特点。如华拳的潇洒大方,查拳的紧凑敏捷,八 极拳的浑厚有力,通背拳的苍劲舒展,太极拳的柔和优美等。优秀的武术运动员不仅能表现出 拳种的风格特点,还能表现出个人的风格特点,尤其是自选拳,更能充分表现出独特的个人风 格,创造出神采奕奕、气韵生动、精神焕发的美的意境。

以上六个方面虽说还不够全面,然而若能做到,是能看懂比赛、评价运动员水平的高低的, 这是欣赏武术的初级阶段。在观赏别人和优秀运动员表演时,也可以从形体美、技艺美、神韵 美、武德美、技击美、语言美等方面去衡量、品评,从高层次进行欣赏。从更高的层次出发, 即从美学角度出发来欣赏武术,从武术比赛和表演中得到美的享受,陶冶情操和心灵第三章 武本的国际性交流与民族文化的传播第一节武术的国际性推广与交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武术的对外推广在武术工作者中就成了 个很重要的话题 在这 里,“推广”只是文化交流的一个阶段,从长远看,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中国武 术的对外交流中,既包含外国人学习中国的武术,也包含中国人从外国相关的文化中吸收有用 的东西。在这样的交流中双方又各自将自己固有的文化和从外部吸收来的文化相互结合,形成 属于自己的、新的文化。所以不能把对外推广武术只看成中国人向外推,外国人只是学习这样 一个简单的、单向的过程。

每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中都包含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是根深蒂固的,在不同 国家间进行文化交流时(这里所说的“交流”不是指相互的参观或观看演出,而是指进行实质 的学习。并使外来的文化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主要是在技艺方面的相互学习,不必,也不 可能在技艺交流的同时还输出各自的文化传统。这一点在武术对外推广到一个较深的层次时就 逐渐地显现出来了世界上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在由于地理和交通的原因使得生活在不同地域 的人们缺少交流的时代,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往往各自独立地产生了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样 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文化的国际性正因为文化有了国际性,才使得许多产生于不同地 域的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容易。

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从史前文明开始,并在后来延续很长的历史过程中都独立地发展了 各自的武技。虽然这些武技的产生和发展是各自独立的,但从技术上考虑,这些源自世界不同 地域的武技却有许多共同之处,这是因为“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有着共同的人体生理结构, 有共同的运动规律,所以说世界各民族的人有柜同或相似的技击技术,有相同或相似的技击器 械”。中国武术不过是这些武技中的一种。正因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都产生和发展了相同或相似 的武技,所以中国武术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武技也就有许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才使得武术在 今天的国际文化交流中较之其他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容易为世界各国的爱好者所理解和接受,这 也是武术不同于其他样式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供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们欣赏,也为其他国家和 民族的爱好者练习,并能较快地成为国际竞技体育项目的原因之推广”是武术对外交流的一个阶段1984年在武汉召开了一次“国际武术界座谈会”,这是将中匡武术有计划地向国外推广的前 奏,是国际武术界的有关人士史无前例地坐在一起,商讨中国武术在国际上推广大计的会议 在各国代表签署的《备忘录》中有这样一句话:“武术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

浏览34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