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从孕育到形成,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产生与人类 的劳动过程密切相关,是人类为获取生活资料而同大自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 萌芽的,即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战争对武术格斗技能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但武术产生的根源是劳动。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与野兽进行斗争,依靠群体的力量与自然界战斗。人类在狩猎的生产 活动中,与野兽搏斗时不仅靠拳打、脚踢、躲闪等徒手动作,还需要拿起石头、木棒与野兽抗争,在这些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种基 于本能的、自发的、原始形态的搏斗技能是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范畴的低级 技能,但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击刺技巧、攻防姿态与动作。但是,这种在人与 兽斗争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技巧与方法,不能称为武术的萌芽。因为只有人 与人的搏杀格斗,才能使攻与防这一对矛盾体的技术不断演化与提高,才符 合技击的逻辑本质。传统武术最初的相互搏杀技能为其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旧石器时代晚期,打制石器等生产工具有了较大发展,尖状石器、石 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等器具也开始不断出现到了新石器时代,由 于人们的不断创新,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链,甚至铜 钺、铜斧等都被人们广泛应用到生活中,在使用技术经验上也得到了很大的 进步。这时,武术的雏形已初步显现,主要是以创造锋利工具的能动性、使 用工具方法的主动性、运用格斗技术的自觉性为标志的。

传统武术通过战争启发而真正萌芽。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开始为了自 己的信仰、土地发起战争,在一些古书中都有记载,如《吕氏春秋•荡兵》 记载:“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 禁,不可止。.”战争使得人与兽斗的工具和技能开始向人与人搏杀格斗的工 具和技能转化,战争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器械的制作以及技击技术的产生和发 展。如《世本》记载:"蚩尤作’五兵’,即戈、棒、戟、酋矛、夷矛。” 不断创新的兵器也带动了技术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正是因为斗争才促使了兵 器的不断进步,兵器的使用技能逐渐从生产技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 的社会技能。

对传统武术形成的影响除器械的发展创新这一因素外,还有当时人们 的一些传统观念和行为这一关键因素。如在原始社会狩猎、战争等活动之前或之后,一般要跳“武舞” 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屡 次征伐也未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请 三苗部族的人观看“千戚舞”,结果三苗部族被“千戚舞”雄浑的力量所慑服,立即臣服于大禹。“千戚舞”是古代武舞中的一种。武舞主要是模拟狩 猎或战争场景,人们在武舞中幻想以这些击刺杀伐的动作来产生一种超自然 的力量,以战胜对手和敌人。从实际效果来看,武舞与现在的军事演习的意 义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武舞融知识、技能、身体训练和习惯培养等为一体,将用于实战格杀的经验按一定程式来演练,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 础,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表现。

在很多原始社会的风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原始武舞的影子,如云南纳西族的祭神武舞“东巴跳”,数十上百人手持武器而狂舞。从现代出土的一 些原始岩画、器具上也可以看到一些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上述这些因素对传统武术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传统武术的 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形成阶段

传统武术在原始社会的斗争中开始萌芽发展,并构成了原始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但它还没进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范畴,因而进 入阶级社会以后,真正的武术才开始逐渐形成。

在阶级社会连绵不断的战争、家族的私斗中,人们逐渐开始模仿、传 授、习练J击、,—刺、T拳、一腿0因此,战场上的搏斗经验得到不断总 结,武术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兵器和武艺也都有了较大程度 的变化,武术体系开始逐步形成。奴隶制的崩溃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在军队 和教育方面对武技的垄断。“士”阶层和“游侠”的出现标志着武技开始走 向民间。军事武艺逐步流入民间,武术技艺开始以个体性为基础向多样化发 展。为了提高武术技能,习武者比试武艺时很讲究攻防技巧,进攻、防守、 反攻、伴攻等打法也不断开始出现。此外,武术理论也随着武术技术的发展 与完善开始形成。

传统武术的发展可以从多个角度研究,如武术理论、武术教育体制、武 术竞赛体系等。

(一)武术理论体系的构建

对武术理论系统的深入的研究是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判断其 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武术科学研究蒸蒸日上,学术成果大量问世,一些论文还登上了亚 运会和奥运会的科学大会学术讲坛,多学科、多层次的立体型研究使武术理 论研究更加深入,武术的理论体系框架和技术体系的理论建设初见成效,武 术学科体系正在逐步走向科学、严密。值得提出的是,由于武术基础性理论 十分薄弱,理论研究的起点较低,加之研究队伍相对其他学科整体素质有待

提高等原因,武术理论研究仍远远落后于实践的需要,在许多方面,现有的 武术理论还难以做出应有的科学阐释和理论指向。

(二)武术教育体制的发展


  1. 武术进入现代学校教育的初始(1915—1949 )


1914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 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1915年教育部采纳该议案,旧有武技(武术)正 式进入校园,随后多所高校内开展了武术课,武术进入学校教育推动了 “尚 武”之风,振奋了国人精神。1936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暂行大学体育课 程纲要》,其中规定了国术内容,学校武术在摸索中迈出了第一步。

  1. 学校武术教育的逐步规范(1949—1977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得到重视。1952年,国 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后,武术被列为推广项目,并对武术等民族形式体育 进行挖掘、整理、继承与推广工作,为后续学校武术内容的多样性奠定了基 础。1956年教育部颁布的第一部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大纲》中编写 了武术方面的内容,1961年又进一步规定了每学期武术课的教学时数,完善 了学校武术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

  1. 学校武术教育的复苏与高速发展( 1978—2008 )


改革开放后,教育领域的体育课程得到了全面的复苏与发展,1978年3 月教育部颁布《十年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十年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大纲中明确提到:“在注意科学性和增强体质的同时,要保 留武术本身的风格和特点。”相比先前大纲武术技术内容有了很大改进,使 套路简洁明了化,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1982年12月,国家体委在北京召 开了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过去几十年经验,要求加强学校 武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使武术在学校教育中进一步得到重视,也为以后学校 武术教育发展提供了方向。国家在1987年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 纲》,1988年间,又对学校武术授课内容进行了调整,增添了攻防技击练 习、五禽戏、八段锦等传统武技内容,使得学校武术内容更为丰富多样化, 也由单纯技术层向精神文化层转变。1998年中国武术段位制颁布,2005年国 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建了《关于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 使段位制与学校武术结合,为学校武术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1. 学校武术教育的转型(2009年至今)


2008年奥运会后,学校武术教育内容由注重单一技术向注重技击本质、
精神文化传承转变,加强对学生的多方面教育。2013年9月教育部成立了由 26所高校组成的“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确立了武术教育改革理 念,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体质和健康。2015年教育部重点选择了武术等7个项 目,组建由体育学院牵头的全国性联盟,推进中小学体育课改革,以提高学 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健全人格。学校武术教育也更加 注重专业技能与精神文化全方位的培养,开始深入挖掘武术内在精神文化价 值。

(三)武术竞赛体系的发展

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天津举行,这次大会以武 术为主要内容,标志着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开始进入竞赛领域。1956年,武术 表演大会在北京举行,共有12个省市单位参加。1957年,在上述两次大会的 基础上,国家体委确定了武术为正式比赛项目。

1958年9月,有27个省市单位参加的全国武术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会 后,由中国武术协会组织部分专家,起草了中国第一部以长拳、南拳和太极 拳为主要竞赛内容的《武术竞赛规则》,并于1959年由国家体委正式批准公 布施行。于1959年3月召开的全国青少年武术运动会和11月举办的第1届全 国运动会的武术比赛分别使用了该规则c这样,武术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实行 竞赛的轮廓和具体办法就大体形成,武术比赛步入了正规化的轨道6 1984 年,在全国武术表演赛逐步走上了以优秀运动队为主的套路比赛、表演项目 逐渐减少的基础上,国家体委将全国武术表演赛改为全国武术比赛,进一步 推动了武术竞赛的发展。1985年,国家体委颁布、实施武术运动员等级试行 标准,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武术运动员勤学苦练、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热 情。1989年,为适应武术运动的发展和竞赛工作的需要,国家体委又将全国 武术比赛改为全国武术锦标赛,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把武术套路团 体赛和个人赛分开进行。套路团体赛采取分级赛和升降级制。这样既为运动 员提供了较多的竞争机会,强化了公平竞争的机制,促进了武术套路训练和 技术水平的提高,武术竞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浏览29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