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其实用性来讲,我国传统武术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 娱乐观赏等多方面的价值与作用,是人们增强体质、振奋精神的一种很好的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具体来说,其实用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具有增强体质的作用
在当今时代,人们把健康视为人生大事,这是社会文明程度发展到一 定阶段所形成的社会共识。时至今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再是没病就是健 康,而是从身心两方面的协调发展来认识。传统武术要求精神、意、气与动 作内外相合,所以它不仅是形体上的锻炼,而且能使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 武术中“内外兼修”的思想对人们树立健康意识是很有帮助的,它强调对人 体身心的全面锻炼,即外练能强筋骨,利关节,壮体魄;内练能够通经脉, 调精神,理脏腑。武术许多功法注意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人体内环境的 调节、人体机能的改善、体质的增强具有明显的效果。因此,系统地进行武 术锻炼,有助于人体速度、力量、灵敏、耐力、柔韧、协调等素质的增长。 此外,传统武术对人心理上提出保持乐观情绪、平常心,使人在处世为人、 社会交往中寻求一种和谐的方式,因而调节人的精神和情感,使人的身心协 调一致,促进人健康地发展。
(二) 具有防身自卫的作用
我国传统武术具有攻防技击的特点,讲究的是踢、打、摔、拿、击、刺 等动作;练就的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等。追求的是 站如松、动如涛、静如岳、快如风等“十二形”的精神境界。通过习武,不 仅可以掌握各种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方法,发展身体的灵活性和 反应能力。持之以恒地练功不仅能增长劲力和功力,还能提高身体的抗击打 能力,对抗搏击能力以及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能力。:
在武术套路和搏斗运动中,技击动作是其主要内容。套路虽然是以演练 的形式出现,但它包含了许多攻防中可用的拳法、掌法、腿法、擒拿法和快 摔法,经常锻炼使人体机能和素质得以提高,再增强距离、时机的判断能力 的培养,可以起到防身自卫的作用。散打、推手的许多招式动作可以直接用 于搏击和防卫,其中许多战术有益于防身自卫能力的增强。
(三) 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
武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内外的和谐统一,追求人与自然融 合的哲学思想,这对当代社会培养全面合格的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武术具有典型的东方传统文化特点,它注重内在世界的深化,重礼仪, 讲道德,并且偏重于全面人格的内在修养,既具有广博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 识,更具有健康身心强烈的使命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几千年绵延的 历史中,中华传统武术一向重礼仪,讲道德,“尚武崇德”成为学武之人的 一种传统教育。诸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培养人的道德 品质是武术的传统,武德教育是对人格培养,精神品德教育的重要部分,通 过练武习德,可以培养尊师重道,讲理守信,见义勇为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 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益于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
(四) 具有观赏娱乐的作用
武术作为一种民族传统的人体运动,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运动还是搏斗运动,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
武术以变化多样的运动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实着人们的生活。武 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古典美学的熏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它展示的是“形”的美,或勇猛彪悍,雄健有力,或飘洒轻捷,吞吐自如; 或轻灵柔和,连绵不断;或遒劲势刚,舒展大方,带给人们以形体感、节奏 感、协调感;会使人产生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悠然自得,“虚无缥缈”般的舒适感;从容不迫的惬意感;给人一种内外合一,完整和谐的豪迈的英武之美;这是一种超级的心理享受。人们在观赏或自我演练中享受到形的飘 逸,神存的韵味,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启迪,充实了人的精神,这样人们从 武术演练中获得身心的愉悦,从武术的观赏当中获得艺术美的享受,因而丰 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汉代的“角抵戏” “三百里内皆来观”,宋代的“瓦 舍”,明清的“走会”,都充分体现了武术的表演功能。
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强调攻防特点,突出高、难、美、新。它所表现的富 有生动韵律和气势如虹的招式动作及其演练技巧以及散手的激烈巧取、推手 中的借力发力,都具有极高的表演价值和观赏性,给人以美的享受。此外,人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锻炼。群众性的练武活动可以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形式,既可达到健身,又可达到自娱、娱人的目的。
二、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
我国传统武术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不仅因为它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社 会价值,而且因为它有着深厚的文化魅力。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 表,在漫长的历史中,它浸润于儒、道、佛以及古代兵学、中医、养生、舞 蹈、戏剧等众多传统文化艺术里,并不断吸收各时代的优秀文化因子,逐步 由单纯的搏斗技术发展成德、技双修的技击文化。因此,传统武术得以传承 的根本原因除了技术层面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它隐含着中华文化精神。
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有其自身独特的本质和特征,其思想内 涵、文化内核是系统的、连续的,它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 理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眼:其一,武术是一种优秀的 民族传统文化,它以中国文化理论为基础,与中国古典的哲学、美学、伦理 学、兵法学和中医学有着密切的相互渗透的渊源;其二,武术是一种独特的 运动文化。武术的深厚文化积淀,独特的运动风格,博大的内容体系,复杂 的功能结构,是其他任何体育文化所不具有的。
总体来看,我国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武德与武艺的统一
中华武术武德观念最为鲜明地表现为“德”与“艺”的统一。我国传 统文化历来提倡社会和个人道德理想的实现。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将追求 个人的自我完善看作生命价值之所在而对于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华民
族,在其创造的文化中,道德水准常常被作为评价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标准。 传统武术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德 要求和评价体系,形成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一般而言,在 传统武术练习中,人们很重视对武德的考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武德胜过 武技”。传统武术谚语中“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要求,充 分显示了武德教化在武术传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道德至上”的文化特征。
综观我国传统武术的各项目,均能呈现出东方文明的气质一争斗而有 礼让,有劲而不粗野,艺纯熟而不玄浮,情饱满而含蓄内向,富于观赏且追 求高尚的精神气质。传统武术所显示出的美,也具有东方文明的特点,即以 优美为主(如套路表演),与西方文明所突出的壮烈、惊险,富于强烈刺激 性的审美观构成鲜明的对照可见,传统武术中“德”与“艺”的统一,使 武术在其本质特征(感性活动)之上,又渗入浓厚的理性因素。
(二) 注重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
千百年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铸就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产生了中华 民族特有的“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而这种精神和意识使得中国文化具有 鲜明的“重实际,黜玄想”的特征,形成探索“变易中的不变” “有限中的 无限”,追求人生、社会、宇宙的永恒、久远的处世观和行为观。武术谚语 中“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功到自然成”等就充分展现出先辈 在“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的文化特征影响下形成武术习练的恒久意识和态 度。传统武术的习练是一个终身修炼的过程,人们对武术最高境界的追求是 无止境的。习练武术所反映出的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体现在武术家生活的 一切行动上。“拳不离手” “拳练千遍,身法自然”就是务实精神的最好写 照。对一些传统武术的习练者来说,他们对武术的钟爱更多的是追求达到一 种境界,而这种境界的追求使得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恒久意识。他们以习武 为己任,视武技为生命,在“艺无止境”的感召下研修不止,体现了我们中 华民族强调恒久、务实的精神实质。
(三) 注重个人技艺的纯熟
与西方文化追求外在的知识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追求成熟内在的人格。 中华武术受中国哲学精神的影响,其目的不是积极地引向外在的显示,而是 导向内心的自审。中国人练武术,不仅讲究一招一式的精确;而且讲究“神 韵” 这种神韵,即是个人技艺纯熟的表现。人们常常把武术、气功作为中。
浏览2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