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汉的文献和出土文物中,还可看到对抗练习的形式。《汉书•艺文志》上有“手搏六 篇”。手搏也称“弁”或“扑二 是一种徒手搏斗形式。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出土的木篦,有彩 绘的手搏场面:一方右手横击对方头部,另一方冲拳还击。四川新都出土的汉画像砖的“手搏 图”,也形象地表现了二人拉开架势、聚精会神的对峙姿态对抗形式的“角辄戏”形成于秦代,发展于西汉,其规模很大。如汉武帝元封三年“作角 解戏,三百里皆来观”。角舰具有竞技和娱乐的意义,是凭体力和技巧战胜对方的竞技运动进入两晋南北朝后,武艺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战乱频繁,各民族的武艺得到发挥 和交流,使骑射武艺受到重视,这是北方民族多骑兵的直接影响。在南方则步骑配合作战。骑 兵作战更要求熟练地运用矛、稍(槊)等长兵,步兵则多刀盾、双戟等短兵。长兵的戟逐渐减 少,稍成为主要武器口其运用技巧发展较快。梁简文帝在《马槊谱》中写道,“马槊为用,虽非 远法,近代相传,稍已成艺”,并对马上用槊的技术“搜采抑扬,斟酌繁简”整理成谱。其他如 刀楣的配合、单刀双戟的使用,“皆有口诀要术“。这一时期,还增加了少数民族的杂色兵器, 如鞭、铜之类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受游牧民族风格传统角力的影响,角力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山西大 同出土的石砚,砚面上有二人的角飙形象,皆长发,体格健壮,搂抱一起正处于难解难分的竞 技状态。敦煌壁画中亦有相扑图,角力双方均赤裸上体,下着短裤,一方已提脚将对方按倒。 吉林省集安县洞沟也出土了角税壁画,这反映了当时盛行角辄的情况武艺在唐代有了发展变化。唐代开始实行“武举制”。考试内容有长垛、马射、步射、平 射、简射,以及马枪、翘关、负重等。武举制的设立,使更多的人投入习武活动,促进了武艺 的提高兵器技艺在隋唐五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代枪成为战阵的主要兵器之一,其数量最大。 善用枪的人很多,唐初大将尉迟敬德便精于枪术;五代时,王彦章善使铁枪,“持一铁枪,骑而 驰突,奋击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唐代的刀有佩刀、陌刀等。弓和弩乃是主 要兵器,射箭的理论也有了新成就c《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王理《射经》、张守忠《射记》、 任权《弓箭论》隋唐五代角觎、手搏开展亦很普遍,皇帝、百姓都喜爱。《通鉴纪事本末》载有“汉主好手 搏”。《隋书》还记载有每年来自各地的高手云集端门,各献“天下奇技、一赛就是几天,甚 至“终月而罢”。当时手搏、角力比赛时,大都裸露身体一部分。《续文献通考-乐考》载: ”角力戏.壮士裸袒相搏而角胜负,每群戏既毕,左右军擂大鼓而引之。

民间武艺有了较大的发展。剑自秦汉以来,在军中基本被淘汰,只在民间发展。唐时仍有 许多文人和民间艺人习武练剑,同时由于表演艺术的发达,使剑术演练技巧已发展到很高水平。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唐诗人姚合《剑器诃》中都有剑舞艺术的描写。民间尚 武之风日盛,僧人习武练力常有之。《朝野佥载》记载僧人“常角力、腾越为戏”。僧人习武在 于强身自保,使武术练习方法进一步与健身养生方法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武术练功法。隋唐时 就有轻功、内功的记载这一时期,虽然文献上关于武术技术的内容记载甚少,但在敦煌藏经洞幡画上却保留着一 千多年前的练武图,有徒手的摹术对练、角触、角力和手持器械的舞剑、矛盾对打等,提供了 形象的具体材料,可以窥见当时武技发展的水平古代武术体系的形成。

宋元时期,中国封建制度继续强化,商品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为武术发展奠定了深厚基 础。武艺从内容、形式、技术上得到进一步丰富,武术体系初步形成宋元时期军旅中武艺有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在军事训练的程式化,使用兵器技艺的进一步 规范化。宋代使用了统一的训练操典——教法格,在内容、方式、使用器械方面都作了明确规 定。宋仁宗、宋神宗两次变法期间,多次颁布教法格,对“步射、执弓、发矢、运手、举足、 移步及马射、马使蕃枪、马上野战格斗、步用标排,皆有法象,凡千余言,使军士诵习焉”。兵 器使用也有明确规定。“至于执兵用力,又有法焉。凡教刀者,先使执持便惯……若枪者,先使 把捉有方,盘旋进退,乃以干之长短大小,插刺深浅而为之。”同时,教头应运而生。教头是专 门教授武技的教师,由中央派武艺高强者充任,对提高训练水平与兵械技艺都有重要意义。

宋代的兵器种类繁多,形制复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南宋华岳在《翠微北征录》中说: “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弓弩作为远射的兵器,在军中占 有重要地位。“马、步军除习弓弩外,更须精学刀剑及铁鞭、短枪之类「《武经总要前集》记载 的刀有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称为“刀八色”。枪有双钩 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鸦项枪、锥枪、梭枪、槌枪、太宁笔枪等,称为“枪九色”。还 有其他如疾藜、蒜头、大斧、棒、铁鞭、铁铜等杂式兵器宋代军中还出现了武艺表演。如宋太宗时“选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剑舞,皆能掷剑于空 中,跃其身左右承之”。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中载有“枪对牌、剑对牌之类”“或执杵棒之类”或“执真刀,互相格斗击刺”,不仅有单练、对练,而且有 百余人的集体表演,规模很大。

宋代武术在民间进一步普及,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蓬勃兴起。有“弓箭社” “忠义巡社” “禳子社”“霸王社”等。《宋史•兵志》载有“自澧渊讲和以来,百姓自相团结为弓箭社。不 论家业高下,户出一人。又自相推择家资武艺众所服者为社头、社副、录事,谓之头目”。据苏 轼调查,当时仅“定保两州、安肃、广信、顺安三军,边面七县一寨弓箭社五百八十八村,六 百五十一伙,共计三万一千四百一十一人”。可见当时弓箭社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北宋末至南 宋初,各地乡村居民还组织了寓兵于农的抗金武艺组织“忠义巡社二 遍及山西、河北、河南、 山东、福建诸省,发展规模很大。在农村还有以“社”“堡”“山寨”等形式出现的武艺结社, 如霸王社、亡命社等。其开展的目的、范围、程度各不同,有的“自相纠率,保守乡井”或 “各据乡寨,屯聚自保”;有的是防御外族侵扰;也有为反抗封建压迫剥削而结社的。其共同点, 具有较强的军事训练性质,突出了实用性,以弓弩刀枪等为主要装备和训练内容。

同时,城市结社组织也在发展 南宋时期都城临安府(今杭州),出现了争交的“角觎社” “相扑社”;射弩的“锦标社”“川弩社”“射水弩社”;使棒的“英略社”。据《西湖老人繁胜 录》记载,每社不下百人,社的成员因社不同而异。如“射弓踏弩社”,成员大都为武士,要求 “能攀弓射弩,武艺精熟,射放娴习,方可入此社耳”;而“射水弩社”则是“盖一等富室郎 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也”,其目的非求柴米之资,而是强身健体、娱乐消闲宋代商业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了市民文化的兴起,商业化的习武卖艺发展起来, 出现了大量的以练武卖艺为职业的民间艺人。《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京城的艺人有70多人。 《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末年临安城的“诸色伎艺人”有800多人,仅角班艺人就有44人,另有 使棒、射弩的等。这些艺人在“瓦子”“勾栏”中表演各种技艺。据《梦粱录》载:“瓦市相扑 者,乃路歧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标手之资°先以女幽在表演前打套子,令人观赌,然后膂力 者争交女附在表演前打套子,以招揽观众,有“使拳”“舞斫刀”“舞蛮牌” “舞剑”“使 棒”等,这些以技击技术为要素,按规定动作进行的套子化武艺,充盈了民间武术大舞台这一时期,对抗性的“手搏” “角辄”亦有发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瓦舍中的角叙表 演;另一类是正式比赛,有所谓“打擂”的性质。如南宋时临安护国寺南高峰的露台争交,须 择诸州郡膂力高强者参加,“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赏”。宋代的相扑比赛是不分重量等级的, 以巧智、勇力决胜。

浏览32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