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若不用力而用 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 习,则得内劲。”此段经典论述说明,修炼者人身之关开窍展、空孔空穴通,处处虚 空无碍,是获得内劲的重要条件。能把有形之体虚空到若有若无,忽有忽现,则 在与人交手时就能做到所谓的“妙手空空”了。对方明明抓住了我的手,但是感 觉不到力点,是空手,即将对方的力量引入自己的一片虚空之中,当对方处于这 虚空中之时,将自己蓄满的内劲瞬间发放于敌。当然这属于上乘功夫,很难练到,但不是不能练到。阳空即所谓“空体”。要做到空体,必须上空手,中空胸,下空脚。如何做到 这“三空”昵?应上提下沉,前含后拔,左右散开。比如,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要 含胸拔背,而在中节空胸时仅有含胸拔背是不够的。还必须要上提顶、下沉胯, 同时自膻中穴向两肩左右散开。如此,胸才有虚空之感。请注意:无论是提沉含 拔,还是左右散开,都不单是肌肉形体的动作,而凡此皆是意。练拳的人都知道,“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但往往忽略了胸。为什么 要空胸?拳论曰:“胸不空则腰不主。”也就是说,空胸才能主宰于腰。上空手,杨澄浦先师的要求是“掌宜微伸,指要微曲”。空手关键是手心要 空,要领是:手心正中是劳宫穴,以劳宫穴为中心画一横一竖成十字形;中指向上 有提伸之意,掌腕向下有沉按之意,手心有内含之意,手背向后要有外拔之意,沿 十字一横要有左右散开之意。如此,手心、手背、手掌、手指竖开横散,对拉拔长; 手心虚空似有含球之感,不空而空,空而有意。空脚的要领是:双足平松落地,切 忌趾抓地,脚蹬地,而是脚趾松开,脚背有上拔之意,脚心之涌泉穴须有内含之 意,脚趾向前提伸,脚跟向后沉拉;以涌泉穴向四周还要有均匀散开之意。脚心 则有虚含空吸而亲吻大地之感。下面我们再说说阴空。它是相对于阳空的无形抽象的空。老了说:“致虚 极,守静笃。”太极拳同样如此,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由虚空中生出有力的真实。 比如,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是一个不容置疑的法则;可是很多练拳多年的人,在 与人搭手时,依然本能地以手力相接。可见,长期形成的用力习惯是多么顽固。 如何才能做到用意不用力昵?办法只有一个,从自己内心着手,致虚守静,让自 己的内心空虚清静下来,并且大胆而坚决地丢弃习惯用力的错误思维,让“四梢空接手”的思维在内心生根。观念改变了,定会逐渐改掉原先的用力习惯。从而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这 就是所谓太极之空,相对于空体的空心之空。或许对于太极拳之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悟,不同层级的功夫,体悟也会不一样。但是,空体也好,空心也罢,本来都是对太极之空的展示,两者并不对 立,不要以为空体做到位了,招式熟练了,就能真正获得太极拳的空灵境界。也 不要以为从松静入手,以为松到一定程度,就自然会空。两者都是不对的。要达到真正的空灵境界,要入招式而出招式,入松静而出松静,不为一法束缚,也不丢 弃一法。两者还需结合起来起来练。
七、学练太极拳如何防止膝盖疼痛
初学太极拳,有的人会觉得膝关节疼痛,这是常见的现象,这种疼痛有正常与不正常之分。所谓正常的疼痛是因为运动最增大,两腿肌肉的收缩强度和频率增高,热量消耗增大,乳酸堆积增多,引起肌肉疼痛。这是正常现象,疼痛的范 围逐渐由大小腿肌肉到膝关节,这是由于活动量的增加,膝关节内的软骨组织和 韧带以及关节囊、关节腔、关节膜等揉磨量增大;内神经受到刺激,也同样会引起 疼痛,这也是正常现象。有的人有腿疾,如强力致损、关节炎、髌骨软化等等,也 会在练习中有疼痛感。只要锻炼得法,太极拳练习还会对治疗腿疾,尤其是膝关节慢性疾患,有十分好的疗效。不正常的疼痛则是久痛不止,越来越重,或原疾患加重,产生浮肿积水、积脓 等现象。这都是练习方法不当所造成的。要避免伤膝,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莫弓过
主要是指屈膝程度不要太过。膝关节本来是做屈伸运动的关节,但在太极传统武术养生的机理与技法拳这种特殊运动形式中,若屈得太过,必遭伤害。做弓步时,前弓步的膝尖应落在脚面以内,小腿最好不要越过与地面的垂直线。许多老一辈拳家都十分强调这一点。太极拳运动时,过度运作一般是一腿承担体重一腿运动,若膝关节屈曲太过,形成死角,加之强压,长期如此必成病 变。初学者不可不慎。如何才能屈曲不过,关键是松腰减臀,尾闾中正,上体竖 直,即所谓立身中正。
浏览24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