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先练腿,腿就是一切的基础。就像高层建筑的桩 基,任你几百米的高大塔楼,全靠下面的基础在支撑。腿 又像汽车底盘,上面再豪华,奔驰、宝马、劳斯莱斯,下 面不给力也是白搭。腿力不够是无法打拳的,练腿力只有 先站桩,这是绕不过去的。除此,就是要时刻注意手的放 松,牢牢记住:手的动作是腿蹬出来的,不要用手去使 劲,想使劲就在腿上找。以我的经验,以大小腿间夹角135度为准,双腿以混 元桩步(双脚平开与肩宽)能站20分钟,然后别处不动 只移重心到一腿上,换单腿能站10分钟,然后可开始站 三体式,在没有大偏差的情况下,能站3 ~5分钟基本达 到要求,可开步练拳。这并不是说从此可以一劳永逸,今后不必再吃站桩之 苦了。站桩确实痛苦、枯燥,但是凡入了门的人都觉得苦 有所值,而且从此自讨苦吃,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且乐 此不疲。拳是走出来的,练拳先练腿。这实在是至理名言,也 是无数人切身体验出来的宝贵财富,后学者务必细心体 察之。具体要求细则在前面都已经讲过,不再赘述。第二节手要轻快手的要求恰恰相反,越轻越快越好。手不使劲,使劲 就僵,僵了就慢,但不使劲怎么能快呢?第一,不要老想 着用手的动能去打,手的运动不是一个胳膊的孤立运动, 而是全身整体运动的一部分。手上的劲不靠手自己,而是 靠以脚蹬为原动力的整个弹拱结构发出的。手只是个传感 器,把能量传递过去了。第二,不使劲不是软绵绵,而是 不使拙力,用意念去领,用腰背的力去带,就好像手是被 身体甩出去的,手自然就轻快了。练手还有专门的办法,那就是打轻物。比如蜡烛、 棉球、窗帘、树叶,等等,就是不能用重物。我年轻时 在青海地质队,发有成箱的蜡烛,就打蜡烛。一开始穿 着有袖的衣服,用掌打,还打不灭,后来慢慢体会到用 力没用,使多大劲都没用,只要速度够快,才能打灭。 而出手快的关键就是忘掉你的手是长在胳膊上的,就好像直接长在腰上,身上一哆嗦手就甩出去了,这大概就 是老子说的“为无为,则无不为”吧。练到后来,赤 膊,握拳也能将蜡烛打灭,再后退些距离,接着再打, 久之,出手自然轻快。总之,打轻物不可打重物,沙袋 之类万不可用。打定步崩拳也有利于把手练活。三体式站定,周身稳 住不散,只用松胯拧腰的力量把手送出去。说手不打人,千万不可误会为手的作用不大,全靠脚 了。手之所以要轻快,就是手有大任焉!八卦的搬拦截扣 推拖带领,形意的斩截裹胯挑顶云领,还是太极的搠捋挤 按采捌肘靠,都得靠手去完成。接手听劲,解招进手,手 慢了如何能行?又轻又快,还未必能奏效,何况手慢?手 要轻快,就是为了灵活,要像蛇一样把对方的手缠住,见 空就钻,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第三节想的清楚心里清楚,就是感觉要对路。无论是自己练还是与他 人过手,感觉都是第一位的。形意拳尚意不尚力,讲的就 是这一点。感觉不到位,光在那里比划手脚,拳就没有灵 气,永远不可能提高。干哪一行都要有悟性,悟什么?就 是悟那点感觉。拳,光傻练是绝对不行的。别以为只要练就有用, 就像常说的“开卷有益”并不可靠一样。练错了、练出毛 病,还不如不练。凡教过拳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给人改 拳比教新手要难得多。难改的不是姿势动作,而是里面的 感觉,是那种错误的意识定型,导致错误的动力定型,去 也去不掉,堵也堵不住,一不留神就带出来。所以,练拳者在开始打基础时,一定要“就有道而正 焉”。一招一式都要搞清楚,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手脚 为什么这样动,作用在哪里,内在的感觉是什么,特别是 整体的感觉是什么,薄弱点在什么地方,容易出毛病的地 方在哪里。作为初学者,当然不可能一下搞清楚;但作为 老师去教,就一定要清楚;而且随着教学的进行,都要一 一讲明。学的人更要主动问,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而不是 一本糊涂账。找整体内在的感觉,光靠练的人自己,作为初学者, 是比较难的,教的人要施以一定的辅助手段去帮助。比如 “阻力训练法”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在行拳的每一 个动作中都可以使用。例如:在劈拳的起钻落翻的各步, 在适当的部位给加一点力,让其手脚不能自由随意动,而 是要用上周身的整劲才能做到,他立刻就会明白这个拳应 该怎么打了。比如:劈拳的起钻,许多人都是随随便便地 把手一抬,可是一旦用双手按住他的两臂,使他不能轻松 抬起,不能只靠胳膊的力量就抬起时,他就会注意到腰胯 肩肘乃至脚蹬的作用了。再比如,向前迈步,脚打踩意,是踵出去的,而不能 像平时走路随便甩出去。如果在其脚腕上加些阻力,他便 立刻明白蹬的感觉了。又比如打崩拳,许多人总也蹬不出 劲来,没有把自己整体蹬出去的感觉,而是在那里迈大 步,这时候顶住其前手或拉住其后手,或弄根带子拴在腰 上拉着,再让他蹬,几下子他就能明白该怎么蹬了。几乎 所有的动作,都可以用这个办法去找感觉。需要注意的只 是给以阻力的大小,太小不管用,太大又会出拙力,教的 人要掌握好分寸。推手也是很好的找感觉的方法,是在别人的身上找自 己的感觉。单推手实际就是劈拳的起钻落翻,而不是横着 往外扛,双手的打轮也可以当做劈拳练。劈拳的后抓就是 —捋,起钻就是一挤,束身就是一搠,劈出就是一按。孙 式的打轮走的是立圆,而不是一般的横圆,就是因为渊源 于劈拳。第四节打的明白上一节讲要心里清楚,指的是找自己内在的感觉。这 一节讲打的明白,是指要理解拳的内涵。知道打什么、怎 么打,把你对这趟拳的理解外在地表现出来。让别人一看 就知道你在打什么,或者说你打什么就得像什么。打五行 就得像五行的样子,打十二形就得像十二形的样子,打形 意得像形意,打八卦得像八卦。现在经常看到的是,打形意像少林,甚至比少林还努 着劲,打八卦像转着圈的少林,走几步,停下来打几下长 拳,接着再去转,这就叫打什么不像什么。同样都是形意 拳的倒劈拳,在五行连环里,手砸不出劲,反而把杂式锤 里的猫洗脸(倒劈拳)打得斩钉截铁,像砸夯,就是猴吃 麻花——满拧了!具体到十二形中,也要格物致知,体尽 其妙。这一形中的关键点在哪?好的砚台上都讲究有 “眼”,一出戏有戏眼,画有画眼,曲有曲眼。眼就是精华 所在,提神之处,点睛之笔。一趟拳也有拳眼,把拳的眼 抓准了,就打活了。五行十二形之所以有区别,就是它们的训练目的各有 侧重。最大的不同就是:五行重在基础,是打功力的,因 此宜厚重。十二形在应用,是打身法、步法的,因此宜轻 灵。练形意拳的人如果搞不明白这里的区别,一锅粥地去 打,那打到底还是一锅粥。从各家形意来看,五行拳的差 别比较小,起式有些繁与简的差别,最后总归到三体式。 打起五行拳来,一般是重心的前后位置,跟步不跟步,手 的高低长短等有差别,但大模样都差不多。一看就知道是 在打什么拳,劈是劈,崩是崩,混不起来。到了十二形里,各家的差别就大得多了;龙、猴、 马、鸡、燕、鸥、熊等几形尤其大。如:孙式的龙形只 是一个腾,动作简单,难度大。对腰、胯、腿的要求极 高。猴形是五个方向不同角度的转身纵跳,叨绳式要在 空中换三次手。马形的步法上,不只有向前的,也有前 后交错步的。鸡形的食米、抖翎、上架、报晓,一连串 的集中纵跳动作,要求轻盈又有力。燕形,抄水一式三 折,掠地而起,要圆活灵巧,不可僵硬。鹦形,从入林 开始,每一步都是跳着打。熊形,厚重而不笨重,举重 若轻,步子跨度要尽可能大,对腰的抽劲和胯的松开要 求极大,等等,都是孙式形意的特点,一般与别家拳种 混不起来。十二形能蹿则蹿,能跳则跳,务求身法轻灵。 总之,让人一看就知道你在打什么拳,打哪家的拳,就 算打得明白了。第五节舍得功夫选择练拳,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你不但要每天 拿出相当多的时间来练拳,因为练的时间少了,肯定练不 出来;还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还要多读书。练内家拳 的人,如果读书读少了,就永远只能在皮毛上转。当个武 夫容易,做个武术家,就不光是三拳两脚的问题了,你的肩上承担着传承武术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责任。不读书, 对文化不了解,怎么传承?说这些话的意思,就是提醒立 志习武的人,一定要有思想准备:在你的一生中,要付出 许多时间和精力给武术。即使只是要练个好身体,也要花去一定的时间,而现 代人最缺的大概就是时间了。职场拼搏一天后,还要挈妇 将雏,扶老携幼,还要面对周围声色犬马,滚滚红尘。正 如老子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 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你还 能静下心来练拳吗?你还能有多少时间来练拳?这些都是 非常实际的。就像前人所说:在科学的入口处,就像在地 狱的入口处一样,在这里来不得半点的虚伪与怯懦。
浏览2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