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追求的“阶及神明”, 这是强化“意”的训练,从“意”到“气”到“能量流(生物场)”的过程。这 种能量流不用通过人体内部的固定通道运动,而是由最近最方便的直 线距离到达目的地。它是神意气的化合,这种化合才能生成新的物 质——能量流。内功拳的节奏和人体生物场节律一致。这种特殊的放 松运动是一种轻松愉悦的有氧运动,更重要的是内功太极拳锻炼是意 念指挥的强大的生物场,可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潜能,提高人体免疫功 能,在治疗疾病、强身健体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为养生而学,就是“练知己功夫,求内气充实通畅”,由此方可祛病 延年。练习养生拳架是根本,必须注重内功的修炼。培养内气,练拳时 要求神意气内含而不外散。但内含不是强聚,而是要自然合度地使内 气在体内运行,内气不散于体外方利于静养。躯体和四肢的动作和姿 势都属于外形,内气依靠外形的运动得以舒展,从而不断充盈、滋养。

传统武术养生的机理与技法

外形依靠内气的供应,才能连续不断“松、稳、慢、匀”的运动。神、意、气 贯注到姿势动作上,体现为术的运用,可逐渐代替拙力,而不仅作用于 神、意、气的培养。只有学会内气和外形的互相配合,才能起到养生作 用。养生拳架的主要特点和中心要求是舒适、得意、大方,“一身舒适万 法宗”。在练习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身形要自然调直、不偏不倚。开胸张肘是练养生架子的必要 条件。如果胸不开、肘不张、头颈不调直、肩不松开,意就不能舒展,气 就不能松通,精神就提不起来。但开胸绝不是挺胸,张肘不是撑肘,立 头顶不是挺脖颈。锻炼时必须特别注意,调直身形一定要自然,使头、 颈、胸、背、肩、肘都感到舒适放松。第二,全身放松。各个关节、每块肌肉都要放松,使全身无丝毫僵 硬之感。全身放松时,下腹部要始终松弛微鼓,绝对不能紧张用力。 “气沉丹田''不是“气压丹田”,须用意使之自然放松。全身重量不要压 在膝盖、小腿和足踝,要全部松到脚底。第三,内外相合。拳架运动中,内气和外形必须协调配合,要“以意 导气,以气运身”,注意顺乎自然,务必使全身感到舒适、畅通、得意。不 可外部动作先行,强制内气供应,使用拙力,必然全身紧张,于养生不 利。练拳时先要全身放松,才能使内气从脊背通过肩肘腕到达手上。 接着,再把内气接回运行于体内,如此往返,姿势正则周身松软、圆活。 不勉强,不过分,合乎标准,而又尚有余力。第四,开合适度。要把握一开一合的适当分寸,特别是开的姿势不 能过分,否则就会导致意气散乱,姿势与内气相脱离,久之会耗伤内气。 正确的做法是开了以后就要及时地合,使意气复原,保持内气舒适平 稳,则有益于养生,因此养生拳架,必须注意,对难度较大的姿势动作不 可过分追求。要掌握以适当的内气去支援相应的姿势,保证内气圆活 不散,姿势自由适度,使每一个动作都在一开一合中有节奏地运行。练 功初期可以假想由体内散出肩、腰、胯三道气圈,借以习练内功。随着 内气的不断精进,气圈就会由无到有,由弱变强,并能收到较好的养生 效果。“肩圈”要保证肩、肘、腕的灵活变换,“腰圈”要保证腰的旋转自如和内气供应,“胯圈”要保证下盘稳固、进退灵活,以虚实步伐配合上 肢活动,以达到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运动。养生方面:太极拳术每一个姿势都有起点、运行、终点、变换四个环 节。盘架时要把内气运用到上述各个环节以至整个过程。这就是以气 运身。内气充实,内脏得养,并使筋骨皮得到锻炼。养生功夫的练成主 要决定于行拳过程要动中求静。只有心静下来,才能培养内气,内气的 有与无决定养生功夫的成与否。

附录2:太极拳经典拳论

十三势行功要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 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 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气遍身躯之 谓,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行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 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 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 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 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也。先在心,后在身,腹内松净,气敛入骨,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彳主来 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 车轮,腰如车轴。

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 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 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 不依,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 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有区别,概不外乎

传统武术养生的机理与技法

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此是先天自然之能,非 关学力而有所为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 形,快何能为。立如乎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随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 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际。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任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第二节形意拳的养生机理与技法

形意拳,又称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中国传统武术,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同 属内家拳。打法多直行直进,与八卦之横走,太极之中定有显著之差别。素以气 势雄浑、内功精湛、拳架古朴、出招老辣著称,形意拳之短打直进用于战阵中最为适合,无花俏之招法,长劲亦是最快。两军交战,千军万马中,要能有闪转腾挪之地不易,只有直行直进,走亦打,打亦走,如黄河之决堤。三百多年来,门下历代精英的不断锤炼,除传承古法的河南派心意拳外,尚悟生出形意拳、大成拳(意 拳)、太气拳,业已走出国门,传播海外。形意拳尊岳武穆为始祖,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初山西姬际可。据说姬际可曾习艺于河南少林寺学习心意把,又精通六合枪法。后又得到岳武穆拳谱,后以岳飞拳谱为理论,把大枪术化为拳 法,托枪为拳,并融合原来学的心意把,创出此拳。姬际可门下,分成河南、山西、河北等不同派系,分化成不同的名字传承,包括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 拳等。现代盛行的形意拳,是由河北深州李洛能从山西戴氏心意拳发展出来并加以定名的。

一、形意五行拳的养生机理与技法

五行拳是形意拳五种基本拳法的总称,以金、木、水、火、土次第与劈、崩、 钻、炮、横五种拳法对应,动作简单、规矩严谨、左右式反复。其他各式拳法多 由此演变而成。五行拳,属内家拳,有内经之艺的誉称。

浏览29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