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拳。是和其他拳一样,能打、能实战的拳。其 次,它是以太极理论作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拳。两者合起 来,才是完整的、真正的太极拳,缺一不可。太极理论是什么?以太极图为象 征的阴阳互动互易理论。阴和阳之间 的关系,一个是量变关系,一个是接 触关系。从量变关系看,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阴极而阳,阳极而阴;互 为依存,互为消长。“反者道之动”, 阴阳构成一切运动之本。所谓“中 和”者,阴阳协调、和谐之态也。太极图中阴阳相交的那 一条线就是“中”,不阴不阳,亦阴亦阳,哲学上讲 “正、反、合”,“中”就是合。只有阴阳而没有合,阴阳 就是错位的、分离的,构不成一个有机整体,有了合,才 有生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 个“三”就是阴阳加上阴阳之合。从合就引出阴阳间的接 触关系这样一个重要内容,这就是太极理论的另一半重要 原理——柔与曲的概念,或曰柔曲原理。从太极图(见附 图)中间的接触线我们可以清楚看出,阴阳间的关系不是 直线的、僵硬的,以运动的观点来看即是柔性接触,曲线 运动,可称为柔而应之,曲而运之。对太极理论,笔者在拙著《以柔克刚》(农村读物出 版社,2009年)中有详细论述,此处只作此简介。简而 言之,太极理论就是阴阳与柔曲的辩证关系理论。以此为 指导建立的太极拳,具有如下的特征:尚意不尚力,不以力取胜,顺其自然,强调整体 功能与效果,反对浊气拙力。轻、柔、松、缓的锻炼方式,使其同时具有养心、 修身、祛病和技击的功能。老弱妇孺,文人雅士,达官贵 人与贩夫走卒均可习之,为武术从职业化技能走入寻常百 姓家,成为健身良方提供了佳径。清末民初文人习武蔚成 风气,太极拳功不可没。顺中有逆,逆中有顺,动中求静,静中寓动,收 放伸缩,吞吐和化,生生不已,如行云流水,绵绵不绝。以柔克刚,舍己从人,意在人先,后发先至,引 进落空,借力打力,牵动四两拨千斤,拒绝硬碰硬的蛮力 相搏、死缠烂打。总括起来就是两句话:避实击虚,而且 是以柔曲的方式来达到避实击虚。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 段。从防守说,柔,是有弹性,可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而曲则让你打不到点子上,打不到要害。从进攻说,柔才 能进得快,进得隐蔽,发得透彻;用曲则发力的大小方向 都不易被察觉。第二节太极拳与外家拳的区别是阴柔与阳刚的区别,区别所代表的不是对立,而是 发展,是特点,是丰富。简单讲,徒手武术是伴随着冷兵器逐渐退出主流战场 而发展起来的,而太极拳则是徒手武术发展到后期才产生 并日益兴旺的。这个问题要说清楚恐怕一本专著也不够, 此处只做概略的表达。一般人都有个误区:徒手武术(也就是现在大多数人 概念中的武术)应该属于冷兵器时代,是否如此呢?让我 们从两个方面看看。一是在冷兵器时代,徒手武术应用的机会远远不如兵 器的使用,无论是马上还是步兵作战,也无论是单兵还是 群斗,使用兵器都是最合理最主要的选择,叫花子要饭还 要拎一根打狗棍,有无这根棍取胜的机会是大不相同的, 没有人会傻到首选空手进白刃。如今的街斗,捡块砖头或 拿个啤酒瓶子也比赤手空拳的胜算要大得多。冷兵器时代,步兵在战场上主要是以阵法对敌,集体 协作,形成合力,由弓箭、长矛、刀牌等组成团体,单兵 脱离了这个团体是没有战斗力的。对于阵中的每个成员来 说,并不要求你个人技艺超群,而是要令行禁止,集体协 作,各守岗位,以集体的势去冲击对方。徒手拳术在战场 上是派不上用场的,兵器的训练也只能是简单的实用动 作,力量的训练是绝对第一位的。拳的发展是离不开生存环境与市场需求的,社会发展 的大背景是制约和促进武术发展的根本因素和动力。徒手武术本就不是为冷兵器时战场的需求而生,清中期以后,随着官方对民间习武的管制渐松和社会其他方面 的需求增加,才有了徒手武术繁荣的条件。有两点可以看得很清楚:一,太极拳肯定比少林拳出现的晚,外家拳是从冷兵 器时代到徒手拳术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先有外家拳,后 有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内家拳。二,太极拳本身的发展是逐步的、渐进演化的,应该 说是一脉相传。太极拳(包括整个内家拳)的演化趋势是 与外家拳的刚劲尚力分道扬镰,独树一帜,恰恰顺应了冷 兵器退出战场的时代趋势,就是这种异化给武术的发展带 来新的活力。第三节与形意八卦的区别与同属内家拳的形意和八卦相比,太极也有其独特之 处,本书在讲完孙氏三拳之后会有专门的总结来讨论孙氏 三拳间的异同,此处只泛泛而简述之。形意刚,如钢球,似枪,挑着走,走立圆,打截劲, 用震法,顶而不顶;八卦活,如钢丝球,似刀,抡着走,走横圆,打闪 劲,用摔法,丢而不丢;太极柔,如气球,似水,漂着走,走球,转着走,打 顺劲,用发法,不丢不顶;形意经之,八卦纬之,太极合之。太极难不在练,而在用,在快速的激烈的交手对决 中,要首先找到对方的节奏,使自己的节奏合上他的,进 而还要用自己的节奏去打乱他的,再进而才是引进落空, 牵动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等等。现在有些练太极的 人,把平时推手玩儿劲当成了真的,以为实战也不过如 此,把太极的不丢不顶神化,绝对化,是很幼稚的。第四节 与五禽戏、八段锦的区别五禽戏,八段锦(以及其他的各种导引术之类)都 只讲养生,强身健体可也,无搏击之用,因此它不是武 术,只相当于健身操。而太极拳则既讲养生,又讲实用 技击,是拳术,所以打太极拳一定要当拳打,而不是柔 软体操。第五节与气功的区别二者都是以行气养气为出发点,专气至柔,除了有无 技击功能的差别外,气功是以静求静,而太极是以动求 静,动中求静。单纯求静,以静求静,很困难,正人在 睡眠时仍不能完全静下来,还要做梦一样。以静坐、冥想 来求入定,若非功力高深者,极难。医学上研究过,人的大脑如果能完全抑制15分钟, 就足可以代替一夜的睡眠,而我们平常人总要有8小时以 上的睡眠才够,足见入静之难。而太极拳从动中求静,维 持轻柔舒缓的动作只需要少部分的运动神经兴奋,而大脑 的其余部分则被动性地抑制了。由于人在同一时间只能有 一个兴奋中心,所以打太极拳的局部兴奋就换来了其余部 分的抑制,以局部的动换来整体的静。这一点与诵经相似,2009年夏笔者在香港曾与两位 僧人朋友共进素斋,席间谈起武术的净化功能,我说,这 与你们诵经有类似处,诵经时并不去仔细体会乎经文的内容,比如口诵阿弥陀佛佛号时,你并不会去想他所代表的 众多涵义,更不会去考虑对佛的诸多愿望与诉求,只是诵 去,心中既充实又空灵,目的就达到了。而练武术也是如 此,不管你练什么拳,也不管你怎么练,只管认真练去, 心就静下来,身心也就都得到了锻炼。两位僧人朋友颇为 认同此说。所以,太极拳的动中求静,不但是可能的,也是合理 的。太极拳与气功虽可说殊途同归,归于静,但气功的入 定不容易,气功练不好会走火入魔,而太极拳无此弊病, 就是练不成拳,也能活动身体,不会练出病来。所以有这 样一个说法,就是太极拳可以治拳病,练拳出了偏差,一 般多是浊气拙力,伤着努着了,找大夫看是没用的,专心 地练太极拳,慢慢可以调理好。第六节为什么选择太极拳?当今的体育活动项目多不胜数,可是仍然有相当多的 人,包括外国人,喜爱太极拳,选择练太极拳,这不能不 说是太极拳具有的独特魅力所致。只从强身健体上讲,太极拳就有不可替代的功效。它 不但可以治疗许多用医药治疗棘手的慢性病,还可以治拳 病,也就是练拳出了偏差、用了拙力浊气,伤了脉络、腑 脏,大夫治不了,但是习练太极拳能治,只要按照规矩去 打太极拳(无论哪种)都可以慢慢调养过来。太极拳的缓、慢、轻、柔,看起来不起眼,实则深意 大焉。众人都道气功好,气功对养身确有大妙,但也确实 难练。原因很简单,静下来不容易。人就是睡着也不可能 让大脑完全抑制,做梦就是例子。有道是:“世人都道气 功好,惟有入定做不了。言气功者如牛毛,真松静者谁见 了”(仿《好了歌》)。

浏览24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