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源于明末清初,拳者为河北省永年县人杨露蝉,杨露蝉,又名福魁 (公元1799—1872年),自 幼家境贫寒,十岁时去河 南温县陈家沟谋生。当时 陈家沟有一位远近闻名的 拳师陈长兴(陈氏十四 世),在家门前设练武场, 教授族人习练太极拳。杨 露蝉对所传功夫极为推 崇,一心想学,无奈陈家不 传外姓,只好“偷拳”,每日 陈长兴教拳时,总躲在一边用心看,偷偷练,这样一直坚 持了两年多。一天杨露蝉正在练拳,被陈长兴发现,陈长 兴很赏识杨露蝉的刻苦精神,破例准许杨露蝉正式学拳,杨露蝉也成为学习陈氏太极拳的第一个外族人。杨露蝉 为学陈式老架,徒步跋山涉水五千余里,经返三次,前后 经十八年之久,深得陈氏太极老架的精髓。及至壮年,才 返回故里传授拳艺,在实践过程中,杨嬉蝉对太极拳又有 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他删去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发 劲、纵跳、震脚等一些激烈的动作,把它改成了速度均匀、 连贯圆活、动作轻柔、不纵不跳的拳式,以柔克刚,被人们 称之“沾绵拳”、“软拳”、“化拳”等,广为流传,这就是“杨 氏大履太极”拳,杨露蝉也因之而成为太极拳一门宗师, 青史留名。这段史实也说明杨氏太极拳是从陈式老架中继承发 展而来的,渊源关系十分明显。当然杨氏自己的特点也 十分明显,它速度均匀,绵绵不断,不同于陈式的快慢相 间,蓄发相变;动作简洁,似抽丝圆转,不同于陈式的缠绕 转折,似螺旋飞转;呼吸与动作结合,单纯采用“气沉丹 田”的方法,不同于陈式“丹田内转”与“气沉丹田”相结合 的方法。总而言之,杨氏太极拳较陈式老架更简易,更适 合广大群众习练。杨露蝉次子杨班候人称二先生,性烈好斗,技艺最 精。至今永年县一带还流传有“班候救火”、“班候办案” 等关于他的轶闻趣事。武林有“杨露蝉创天下,杨班候打 天下”的说法。清同治年间,淳王派家人去河北永年县收 取地租时,听说当地有一个太极拳高手杨班候,功夫高 深,于是邀请来京,住在淳王府中,教授惊淳王子侄练习 太极拳法。与此同时,有个名叫广科的武林名手,在东四 北六条胡同内设场,请河北雄县刘仕俊教授岳氏连拳。 杨班候到京后,淳王又向广科推荐,于是又在北新桥香饵 胡同内设场,由杨班候教授太极拳。所以当时北京有“东场”、“西场”之称。西场成至以后,北京人不买账,认为太 极拳“预柔软无力”,纷纷散去,杨班候无奈之下回到故 里。杨露蝉以为西场之功毁于一旦,十分可惜,亲自到 京,仍在“西场”传拳,渐渐立住阵脚。数年后,名声鹊起, 其门徒“凌得其筋,万得其骨,全得其皮”(凌、万、全是杨 露蝉三个弟子),载誉北京。杨露蝉之孙杨澄甫(公元1883—1936年),进一步将 杨大履太极拳改革创新,定型为我们现在常见的杨氏太 极拳,俗称杨氏大架。1928年左右,杨澄甫曾巡回授拳 于北京、上海、杭州、武汉、广州、南京等地,使杨氏太极拳 得以在全国范围流传。杨澄甫定型的这套太极拳,流传 最广,据说吴式、武式、孙式几大流派与此都有师承关系。 解放后,原国家体委统一编写的简化二十四式、八十八 式、四十八式太极拳,都是以此为基础改编的。这套太极 拳,也受到武林行家的一致好评。著名武术家、曾任上海 武术协会主席的顾留馨先生说杨氏太极拳:“架式舒展简 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动作和顺,刚柔内含, 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人柔,积柔成刚,刚柔 相济。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的要 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能适应于疗病保健者的需 要,又能适应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工 杨 澄甫生前练拳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授拳时 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因此,门徒众多,据说有十几万人, 不光国内有,国外如日本、泰国等地也不少。其门徒中北 京崔毅士、四川李雅轩、上海褚桂迁等在武术界颇负盛名。杨澄甫撰写的《杨氏太极拳》、《太极刀》等著作受到 广泛欢迎。杨澄甫长子杨振铭、次子杨振其、三子杨振铎、亲戚傅钟文,继承了杨家架式,他们是杨氏太极拳的真传人, 拳路造诣颇深。杨振铭定居香港,职业授拳,他的弟子遍 布东南亚,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尊敬钦佩。他将先父 遗著《太极拳使用全书》在香港再版多次,流传各国,影响 甚大。杨振基自幼跟父兄学拳,其拳式酷似其父杨澄甫, 姿式动作保持原形,.曾任河北邯郸市武协主席。杨振铎 六岁跟着父亲学拳,后来又跟两个哥哥练武,五十年如一 日,从不间断,每一招一式,都要演练几千遍,因此功底扎 实,拳艺娴熟。他总结杨氏太极拳有十大要领,即:虚颌 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胯,沉肩坠肘,气沉丹田,分虚实,上 下相随,内外结合,绵绵不断,动中求静,用意不用力。他 授拳时为自己订有三条规矩:一是不管是谁,只要找上门 来,有求必应;二是授拳耐心细致,诲人不倦;三是切磋技 艺,不留一手。傅钟文在上海被称为太极专家,著有《杨 氏太极拳》等,再版多次,向他学拳者多达八万人之众。直到现在,每天早晨,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的时 候,我国城乡随处可见打太极拳的人,有皎首童颜的老人、彪实健硕的青年、姿式优美的姑娘,只见他们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动作柔和,姿势舒展,中正圆满,平正朴实,气势浑沉。这就是深受广飞 大群众喜爱的杨式太极拳。当人们从中大受裨益的时候,我们应该记住这些名字——杨露蝉、杨班候、杨澄。
(三)武式太极拿
武式太极拳,太极拳术中一个重要流派,它的形成和发展对太极拳运动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武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是武禹襄先生。武先生生于清 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卒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 年),河北省永年县人。当年杨露蝉从河南温县陈家沟学 拳归来,住在武禹襄家的产业太和堂药店里,并在此教拳 为业。杨露蝉师从陈式太极拳十四世祖陈长兴,功底深 奥,以能避制强劲,被永年人称为“沾绵拳”、“软拳”、“化 拳”。但由于陈家沟地理位置较偏僻,习练太极拳的人数 并不多,基本上是陈氏宗族中人。杨露蝉的功夫,深得武 禹襄喜爱,于是借地主之便,拜杨为师学习太极拳o以后 武禹襄长兄武澄清授职河南舞阳县令,武禹襄借去河南 拜会兄长的机会,绕道温县,亲赴陈家沟,拜访杨露蝉的 老师陈长兴,以求深造,不巧因陈长兴患病卧床不能授 拳,改向陈青萍学习。陈育萍为陈式太极十五世祖,人赘 赵家堡,自小习练陈式太极,但所学拳式有别于陈长兴, 人称赵堡架。禹襄到赵堡镇时,陈青萍正牵连于一桩官 司中,怀庆(清代温县属怀庆府管辖)知府与禹襄的兄长 是好友,武禹襄便托箕兄为春萍了结了官司。陈青萍深 为感激,知道武禹襄为学太极拳而来,便留武禹襄在赵堡 镇居住月余,蒋太极拳奥秘悉数传授。武禹襄兄长在舞 台县令任上“偶然从一盐店中得到王宗岳编写的《太极拳 谱》,并转给了禹襄:王宗岳身为太极宗师,在太极拳史中 的地位举世公认,他编写的《太极拳谱》,是第一篇总结太 极拳练法和用法的重要文献。武禹襄如获至宝,返回故 里,放弃仕进,终生致力于太极拳的研究。他以《太极拳 谱》理论为指导,结合练拳与技击实践,融合杨露蝉、陈青 萍所传的杨式、陈式不同风格太极拳于一炉,创编了一套 新的太极拳,史称武氏新架。这套拳的特点是:拳式紧凑,结构严谨;重视承转与开合虚实变化;讲求实用,用法 , 精求敏捷;拳式变换,着意折叠手走化蓄发,妙在腰眼抽制。武禹襄重视师承,但又不拘泥于师承,敢于大胆创 新,他创编的武式新架,不是陈式与杨式的简单叠加,而 是融会贯通后的一种革新和创造。武禹襄平生练拳十分 投入,直到暮年,偶有所得还即刻书之,贴于墙上,朝夕揣 摩,故而功力精湛,出神人化。武禹襄编有《打手要言》、 《太极拳行动心解》、《十三势歌》、《身法十要》等,进一步 丰富了太极拳理论。可惜由于社会地位所限,虽然以独特风格形成了一 个新的流派,武禹襄却没能将其广为传播。得武禹襄真 传者除其甥李变畲、李启轩外,只有杨班候一人。杨班候 是杨露蝉次子,1840年随武禹襄学拳,后来在武林独步 一时,就是因为得其父嫡传,又得武氏真髓的缘故。以 后,杨班候将武禹襄所传拳法,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小巧 紧凑,时人称为“杨氏小架工旗人吴鉴泉以“杨氏小架” 为基础,结合露蝉大架,另创了 一套新的拳式,这就是流 传很广的吴式太极拳。从渊源关系上看,吴氏太极拳实 际上是武禹襄所传拳法的一个分支。
浏览4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