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禹襄重视师承,但又不拘泥于师承,敢于大胆创 新,他创编的武式新架,不是陈式与杨式的简单叠加,而 是融会贯通后的一种革新和创造。武禹襄平生练拳十分 投入,直到暮年,偶有所得还即刻书之,贴于墙上,朝夕揣 摩,故而功力精湛,出神人化。武禹襄编有《打手要言》、 《太极拳行动心解》、《十三势歌》、《身法十要》等,进一步 丰富了太极拳理论。可惜由于社会地位所限,虽然以独特风格形成了一 个新的流派,武禹襄却没能将其广为传播。得武禹襄真 传者除其甥李变畲、李启轩外,只有杨班候一人。杨班候 是杨露蝉次子,1840年随武禹襄学拳,后来在武林独步 一时,就是因为得其父嫡传,又得武氏真髓的缘故。以 后,杨班候将武禹襄所传拳法,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小巧 紧凑,时人称为“杨氏小架工旗人吴鉴泉以“杨氏小架” 为基础,结合露蝉大架,另创了 一套新的拳式,这就是流 传很广的吴式太极拳。从渊源关系上看,吴氏太极拳实 际上是武禹襄所传拳法的一个分支武式太极拳的主流,由禹襄的李亦畲继承了下来。 李亦畲名经伦,生于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卒于 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22岁时放弃仕途随舅父武禹 襄学习太极拳。他仿效舅父作法,每有心得,随时记下, 贴于墙上反复揣摩,自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晚年,他 将王宗岳拳谱、武禹襄太极拳理论,加上自己的理解,编 撰成册,保存了太极拳的一些珍贵资料,对后人研究和发 展太极拳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武式太极拳真正起到推广作用的是李亦畲的学生 郝和。郝和字为真,生于1849年,卒于1920年,为人忠 厚,勤于学习,深得李亦畲垂爱。后因生活艰难,设场教 拳,桃李满天下。民国元年,郝先生染疾北京,陷于困境。 八卦形意名家孙禄堂接其居住家中,请医诊治,以弟子之 礼事之。郝和深为感动,将武氏太极拳传给了孙禄堂。 孙禄堂以郝和传授的拳架为主,参以八卦拳理论创编孙 式太极拳并广为传播,因此,孙氏太极拳也可以认为是武 氏的又一个分支。郝和门徒中不乏对推广太极拳功绩卓著的,如李香 远、李圣端、郝中天等。李香远(? 一I960年),先后学习 杨氏太极和武氏太极,深得郝氏拳技奥秘,其人貌似文 弱,但功底深厚,与之交手的对手往往在无法防御中被击 倒,在近代太极拳名家中声名显赫。李圣端(公元 1888—1948年),学过回族武功弹腿,后改练太极,习武不 分寒暑,每日练功三十遍,院内砖地被踏出一条深沟,技 艺超群,深为武林中人称道。郝中天(? 一1968年)在郝 门弟子中堪称第一人。大 杆子功夫高深。郝和的次 子郝文桂(公元1877—1935 年),常年在上海等地教拳, 编有《武氏太极拳》一书,对 武氏太极拳的传播起了积 极作用。
(四)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创造者为河北大兴人全佑。全佑,生于1834年,卒于1902年,满族。最初师从杨氏太极拳宗祖杨露蝉学 练太极拳大架,后拜杨露蝉次子杨班候习练小架,以善柔 化著称于世。许禹生在《太极拳势图解》里写道:“当露蝉 先生充旗营教师时,得其真传者三人:万春、凌山、全佑是 也;一刚劲、一善发人、一善柔化;或谓三人各得先生一 体,有筋骨皮之分「全佑将杨露蝉的大架和杨班候的小 架,互相吸收融化,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揣摩,在拳式上已 有发展,传至其子吴鉴泉时,已成一种柔化为主,大小适 中,节奏紧凑的太极拳式,面貌一新,后人称之为太极中 架。吴鉴泉,自小从汉族,改吴姓。生于1870年,卒于 1942年,继承了其父传授的太极拳法,式正招圆,舒松自 然,动作连绵不断,不纵不跳,自成一家。吴鉴泉先生先 后在北京、上海教拳,并成立鉴泉太极拳社,推广传授这 例法,因只有吴氏传习推广,后人称之为“吴氏太极 拳”。吴鉴泉著有《吴式太极拳》一书,对太极拳的传播贡 献较大。吴氏太极拳共84式,不仅在国内,而且在美国及东 南亚一带也颇为流行。
(五)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名福全,河北宪县人,生于1860年卒于1932 年◎先拜形意拳师祖云深,八卦掌宗师程延华研习形意、 八卦,后又遇李亦畲之徒郝为真,尽得太极拳绝技。晚 年,独练太极,将形意、八卦、太极三门绝技融会贯通,创 “开合活步太极拳",即“孙氏太极拳"。这 套拳法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1928年,孙禄堂 受聘担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门长,后改任江苏国术馆教 务长,因而孙式太极拳也广为流传。孙先生著有《太极拳学》一书。1978年11月16日,邓小 平应日本朋友之邀,挥毫书写 了“太极拳好”挺拔秀俊的题 词。据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提 供资料,题写“太极拳好”的前 前后后基本过程悬:1978年10 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 平出访日本,受到各界欢迎。 11月中旬,以众议院副议长三 宅正一为团长的国会议员代表 团回访。口月15日,邓副总理举行欢迎午宴,席间,三宅副议长谈到自己喜爱打中国的 太极拳,邓小平也指出了练太极拳的诸多好处和有朱太 极拳的拳理。三宅乘兴请邓小平题词,邓小平欣然同意, 数天后派人将题词送到了日本代表团旅途中的杭州。三 宅副议长回国后,给太极拳爱好者看了这副珍贵的题词, 并在刊物上撰文作了介绍。三宅说:“此题词将成为日本 太极拳界的宝物”。的确,这幅珍贵的题词是太极拳界的宝物,不只是日 本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上太极拳爰好者的宝物。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一块瑰宝。著名武术活动家徐 才先生认为,太极拳好,好在它是蕴含着东方哲学韵味的 生命科学;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人身运动,具有强体、 医身益智、修性、乐群等不可替代的功能;是具有未来意 义的一项世界运动。太极拳首先还是中国武林的一个拳种,因而技击功 能是不言而喻的。许多太极拳的习练者,醉心于太极拳“内劲”的魔力。据说当代著名武术家郭铸山(1901— 1967年),内劲异常充沛,身上似有“高压电”,他与人交 手,双手一碰,对方就会被一种无形的压力腾空震出,无 论你怎么来,都是一触即发,从来不来第二下。他的门徒 讲郭铸山小臂弹发力时,对方就像双手抓到了 一块刚出 炉烧得彤红的烙铁,立即会被惊得使出吃奶的劲往外挣。 郭铸山就是练太极拳的。杨式太极拳二祖杨班候年轻时 拳击雄县刘武师和北京西市牌楼的比武两件事,至今为 武林中人津津乐道。当时,雄县刘武师,精通岳氏散手, 门徒数千,名声较大,他十分轻视太极拳,约杨班候比武, 意在当众羞辱。消息传出,京城轰动,观者如堵。二人至 场,刘武师出手欲将班候掷出,班候随势用太极拳中“搬 拦锤”截劲抖出,刘即如弹丸跌出数丈开外。北京有武师 号称“万斤力”,自诩在七省设播,未逢对手,此人功夫了 不得,能以双手搓石成粉。约杨班候某日于北京西四牌 楼比武。至期,班侯骑白马缓缓而来,长袍马褂,温文尔 雅。对方虎背熊腰,发声如雷,咄咄逼人,观者皆为班候 捏一把汗。此处有一块巨碑,高一丈六尺,宽四尺,厚二 尺许,班候立于碑前。“万斤力”首先发力当胸一拳,杨班 候侧一身闪过,“万斤力”一拳竟将石碑击得粉碎。“万斤 力”一击不中,又近身直取门面,杨班候一声大喝,双手一 分,“万斤力”即仰面跃出数丈,半天爬不起来。有人总结太极拳为:“惊弹力”、“震荡力,“膨胀力”、 “螺旋力”、“渗透力”等诸力,准确与否不去细论,太极拳 “柔中有刚”确是事实。王宗岳《打手歌》云:“任他巨力来 打我,牵动四两拨千金”,说明了太极拳的威力。太极拳 技击方法有:棚、履、挤、按、采、列、肘、靠,招招式式都能 至敌死命。当我们练太极拳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练太极拳时要求“心静”,讲究用意,因而犹如“大脑皮层的 体操”,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太极拳 运动松、静、柔、匀、圆,突出一个“松”字,即强调放松、人 静、意宇丹田,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呼吸时“深、长、细、 缓、匀、柔”,对胃、肠、肝、胰可以起到按摩作用,是一种有 效的健身术。可以预见,太极拳以其深邃的内涵、丰富的哲理、独 特的健身功能,将越来越为人们欢迎、接受,在中国乃至 世界范围里生根、开花。让我们珍视它,喜爱它。
浏览36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