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形意拳的养生桩功
以尚氏形意的桩功为例。在尚氏形意桩法之中,“三体桩”(三体式)是第一 个桩,也是公开传的。主要功用是固定形意拳基本动作、姿势身法的雏形,抻筋 拔骨,锻炼梢节和末梢神经,协调身体与四肢的关系,解决腹式呼吸之法,静与动 的关系,培养“外三合”的形成,增强各关节功能,促进身体健康。特别是抻筋拔 骨。形意拳锻炼的重点是讲求练气,使内脏坚实、内力充盈。外家拳则侧重练力 外壮,肢体肌肉强健。故,从锻炼方法上是不同的。形意拳利用桩功解决腰腿、 韧带、肌肉的锻炼,以弥补训练中的不足。通过站桩姿势和动作在轻松自然、和 谐的原则下的相互制约、相互矛盾,求得整体的统一。拳谱讲:“筋长力大,肉厚 身沉。”把筋(韧带)、肌腱伸开,促使关节的灵活,肌肉均匀伸缩,全方位锻炼才能 增强肌肉的弹性和爆发力。桩功中都必须竖项(头往上顶,下颌内收),含胸拔 背,这是对身体上下的抻拔;沉肩坠肘是对肩、肘、手的抻拔;站桩时重心在下盘, 两腿都是弯曲的,这是对下肢的抻拔;腰与胯是拧劲儿的(龙折身),双脚的踝骨 就像机械中的转向轮一样,腿与膝都是扭着劲儿的,这样就形成了对脚趾、脚跟、 踝骨、膝、腿、胯、腰的抻拔,使肢体既沉实又灵活,并增大前趟后蹬的劲力。尤为 重要的是三体桩是解决“动与静”的关系的养练之始,道家“知命养性,性命双
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与心法
修”(性指精神,命指精气),古谱所论“性在天边走,命在海底游”,许多人不得 其解,实质上本意是上练精神,下练精气,开发智力,保命延年,已喑示要侧重 于练精神、练精气。古拳经中有“神藏气内丹道成”,“养灵根(丹田)而静心者 为修道,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说明修炼是以静为主的;练武术是为了 “敌 将”,是以动为主的。再引申一层来认识,动与静是不可分割的,特别是内家拳,讲求内外合一,动静相辅。拳经中有“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指明了动静一 理、体用一源,不真动就谈不到知“意”(统指内功内力);不真静就谈不到知 “性”。静为性,动为意,“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静中无动 等于有形无意,空势无备。动,就是“意”的训练,是内五行、精、气、神等内功内力的锻炼和培育。“意”动才会形意合一,“妙用则为神”。在此基础上,再经其 他四个桩的锻炼,才能追求到“虚极静笃时,则还于先天本性”,“寂然不动,感 而遂通,无可无不可”的境界。“卷帘桩”(乾坤桩)的主要功用是通气之法。内家拳讲求练气,但必须有渠道,有方法。所谓通气,一是要使气顺畅地疏通于周身经络。由丹田下行,谷道 上提,气达命门后,沿后背像一串串珍珠一样向上行,至颈椎第七节微缓上至双 耳,清气还于脑,再向下用鼻了将气排出,再吸气,通鹊桥回归丹田,周而复始,正 是逆时针运行,故称“珍珠倒卷帘”。二是通耳鼻气道,真气补还于脑。按照此桩 的姿势,气行至双耳后,由耳通过鼻了将气向地下45。方向排出,练者感到气达脑 时,整个头部均有震动感,脑毛细血管被气一冲,防堵通堵使整脑空明、清晰。三 是通四肢。前文已述,气乃生命活动之动力,四肢及周身部位的血管、神经经络 类似管道,根据动作需要,要集中浑身劲力于一个方向一个点,气必须先通,以达 到气与力合。同时,使四肢气力充盈,何时用何时省。因其上通脑、下通双脚涌泉,异于正常人呼吸,故以此命名。“五五桩”(天王托塔),是尚氏形意的合气之法。研究内家拳的人都知道,人 体的气是散乱的,吸气和呼气并非只有鼻了和嘴,外气的吸进怎样与内在的气汇 合于膻中?如何使下行与先天之气相融合?于丹田产生真气,必须在一种特定的,利于形成真气的姿势下才能便于气的相合,这个姿势就是“五五桩”。“省 (醒)气桩”(落地三盘),这个桩的主要功能是练内劲儿。形意拳最难求的除“翻 浪劲”外,就属“挣、崩、摘”三个劲儿。拳谱“挣崩摘豆角”,知者甚众,但怎样练出 来的,却少有人知晓。“挣”即人体以脊椎为中线,两侧是对称发劲,既有左右发 劲,还有对称的肢体发劲,就是所谓“前手打人,后手发劲”,也称“拳打一阴反一 阳”;“崩”,是意指人身体似一张弓,弓满箭(手、脚)发,主要是前后发劲,尤其值 得品味和重视掌握的是“好似还弓一力精”,就是箭发出后弓还原的速度和劲; “摘”,全身上下加肋腹共十五处打法之劲,俱不脱丹田之气和长腰、缩腰、抖腰的 主宰,又是人体中盘,就像烈日晒干的豆角,一摘,豆角皮突然炸翻卷,将豆了弹发出壳,丹田聚气蓄力,腰一动,内力才能突然得发,加之发劲时双足五趾像摘东 西一样突然抓地一下,故视为“摘”。历史上尚老先生,半步崩拳“打遍天下”;李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编写高等院校武术教材时,一个崩拳技惊四座,在场的体 育、武术界权威人士无不拍手称绝。其技,都得益于此桩。“推船桩”(行桩),主要功用正如李先生所论:“悟灵性为至上。”用精气神 运化周身,无微不至,“感至遂通”。达到无处不有,无时不然,触之即应,不思 而得和“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不意而发,沾哪哪有(空中妙有)的 境地。五种桩法既是分割的,也是统一的。单独练哪个桩都会受益匪浅,但愿达到高超妙境,真正弄懂练会成为形意名家,必须循序渐进,沿着这条路了走, 别无他径。
第二节太极拳养生内功心法
什么是太极拳内功心法?由于太极拳来源于道家文化,所以其内功心法的表述多与道家文化的语汇和修道的阶梯进程有关。一般来说,太极拳是太极拳 架、太极术、太极道的融合体。这里的太极架指的是形体动作,太极术指的是内功心法,太极道指道德修养。也就是说,真正的太极拳或者说太极文化应该包括 以上3个方面的内容。如果只进行一方面的学练,则表明没有懂得太极拳的真谛。如果只练太极拳架而没有内功心法(太极术),则只是在空描,没有深刻的神 意气之内含和功夫上身的内在体验;只有内功心法没有拳架的变化,则生命活动就缺少了物质载体;只进行道德修养没有拳架(阳面)和内功(阴面)的滋润,则不易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等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的。我们应该明了 ,神意气本身就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内涵和修道达真的修炼内容,是事理合一、理法不二的表述。对于太极拳来说,神、意、气也同样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内功3个要素。所以,如果给内功心法下一个定义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心法是符合生命活动及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训练方法;内功是通过 这些途径和方法训练所积蓄而成的能量及内向性的体验。或者可以这样表示,
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与心法
内功是指和太极拳形体动作(阳面)互孕的神意气所积蓄的能量,而心法则是积 蓄能量的策略和途径。
一、内功心法之身心调整方略
内功心法的修炼主要是对神意气形的身心锤炼,这种锤炼不是随随便便进 行的,而是通过一定程序的身心调整,使精神状态(意识状态)和生理状态(形体 动作)从杂念纷呈的“五马分尸”和“四分五裂”状态,进入内心宁静(心中一静)、 意识专一(专注一方)、气血通畅(气遍周身)、形体放松(松稳慢匀)的境界。如何做到这些昵?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长期的身心修养过程——“修”是修正、修改、修复不符合太极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状态,“养”是培养、培育、滋生出符合太极 拳拳理要求的身心状态一一这个过程要贯彻太极拳锻炼的始终,这其中,身心调整是进行内功心法修炼的前提条件。内功心法之身心调整的方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浏览49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