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拳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数种传统拳术的总称。主 要拳种为查拳、炮捶、红拳、华拳、花拳、少林拳等。长拳 的特点是姿式舒展大方,动作灵活快速;出手长,进步疾, 飞腾高,跳跃远;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节奏分明;发力刚 脆,筋顺骨直,力点明确。长拳在武术运动中影响较大,是全国武术比赛和表演的 重要项目之一。由于长拳 是一个较笼统的概念,对其 历史渊源的探究十分繁杂, 需要说清其主要拳种的历 史沿革。查拳。 据记载萌芽于唐代。唐朝 某年,一支东征军队,路经山东冠县时,一名叫滑宗岐 的青年将领,因身负重伤而 病留此地,在当地百姓的精心照料下,恢复了健康。为报答人们的调养之恩,他将自 己的武艺“架子拳”传给了当地村民。因为滑宗歧武功高 强、授艺认真,随其习武者络绎不绝,便把旅居长安的师 兄查元义请来一同示教。查元义,名密尔,擅长“身法 势”。他与滑宗歧一起被推崇为恩师。为了感谢授艺之 功,人们将“身法势”称作“查拳”,将“架子拳”称作“滑 拳“。查拳的起源还有另一种说法:查拳为明朝新疆回族 青年查密或查密儿(查尚义)所传。当时,倭寇侵扰我国 东南沿海,明朝诏令天下,组织义军抗暴锄敌。查密尔请 缨东来。由于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在爬山涉水中身染重 病,同伴将其留在鲁西冠县休养。急难中当地百姓倾力 相待,精心护理。查密尔得以渡过险关,逐渐痊愈。时届 深秋,打谷场上随处可见演练拳棒的老乡,查密尔于是将 自己多年练就的绝技,悉数传授给了帮助过自己的农民, 作为报答。查密尔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姓 氏命名他所传授的拳术武艺。查拳从此流传开来。查拳的起源虽然有上述两个版本,但共同的地方较 明显。创始人查密尔,发源地山东冠县。由于元文献可 考,又无历史记载,只能根据一些传说推演,所以细节上 的谁是谁非很难断定了。由于查拳首先流传于鲁西一带,查拳的流变承继还 得从冠县说开。查拳创始人查密尔,查密尔的继承人应叫沙亮,人称 “飞腿沙亮先生”,冠县人,拳名响亮,鲁西一带家喻户晓张乾,冠县一里庄农民,技术精湛,一生授徒较多。其门 徒张其为,据说数十人围攻也近身不得,练就一双如钢似 铁的手指功夫。张其为的继承人有常振芳、张锡彦、张凤岭等,因都是冠县一里庄人,常在一起切磋武技,对查拳 有所创新,其中尤以常振芳贡献最大。常振芳的门徒中 张文广成就斐然,曾任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中国武协副主 席,堪称我国现代武林大家。以后,庞林太、张玲妹等查 拳传人,都有所建树。我国老一辈武术家中,王子平、王 效荣、何福生、刘玉华都对查拳有过深入研究,且有独到 之处,对查拳的继承和发展贡献卓越。炮捶,又 名三皇炮撞。三皇者,天皇 伏曦,地皇神农,人皇黄帝; 据传,这套学法源于黄帝, 当年黄帝战蚩尤时已形成 三皇炮捶之雏形,因出手如 捶,发劲如炮,故定名为三 皇炮捶。由上古时期流传 下来的这套搏击方法,并无 多少套路,相当简纳。真正 将其发扬光大的,首推普照 和尚。关于普照和尚,武林中有许多传闻。此人生于明末 清初,原为嵩山少林寺僧人,游历至四川峨嵋山,遇峨嵋 道人,授以三皇炮拳,以后精心研习,得其拳理,自成体 系。普照和尚弟子中乔三秀、甘凤池两人得其衣钵,乔三 秀由刚练柔,以刚为体,以柔为用,保国强身;甘凤池以柔 练刚,以刚为体,以柔为用,意在修身养性。但据拳谱记 载,流传至今的三皇炮捶拳艺,皆为乔三秀一脉相传,甘 凤池虽被后人遵为“侠客”、“义士”,其拳艺却未见传人。乔三秀当年嵩山访普照和尚时,普照用了“清萍渡 水”与“力坠千斤”的功法,使乔三秀大为叹服,遂拜为先 师。从师期间,朝夕不离师侧,晨昏用功,寒暑不辍,在拳 艺上终有大进,并不断有新发展,成为武林传奇人物。清 乾隆年间,乔三秀将炮捶拳艺传给了第三代乔鹤龄。在 这一代里,三皇炮拳无甚变化。据说,乔鹤龄在游峨嵋山 时,巧遇宋迈伦,盘道论武,甚为投机,即将其收入门下, 后又收于连登为徒。三皇炮捶第四代传人宋迈伦和于连登部分别创立了 三皇炮捶的于、宋两家,为炮捶拳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三皇炮捶拳艺,自于连登、宋迈伦始,才自成体系, 广为流传。于连登、宋迈伦两们大师在师承祖训的基础 上,扬长避短,融会贯通,各自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派系。 从拳艺上讲,于派拳以灵巧见长,宋派拳以勇武取胜。于派先师于连登,字金榜,祖籍山东。幼年即习枪 棒,及到壮年,投乔鹤龄学习三皇炮捶,深得师父拳艺精 髓,加上刻苦用功;学有大成。后回故乡传艺,行前,乔鹤 龄叮嘱再三:一定要把祛病健身,助善锄恶之技传授给更 多的人,以利民众。于连登回乡后,遵师命广收门徒,只 可惜众多门徒和五个儿子并无一人成大器。于连登第六 子于鉴,因身材矮小瘦弱,其父不敢传艺,不料于鉴志向 高远,数年如一日偷偷学艺,终成大器。连登知晓此事为 时已晚,立遗嘱托师兄宋迈伦点化。尔后,于鉴又得到了 宋迈伦的指点,“于拳宋手”,融于一炉,拳艺精深,威震武 林。于鉴曾于孙德润、宪彩臣等坐镇会友镖局,一次走镖 黄平山,路遇强人动镖,金枪镇贼王,威名远播。后来,于 鉴又应邀赴山西,主持太原府国术馆。宋派炮捶创始人宋迈伦,字彦超,江湖人称“神拳宋老迈”,原籍河北冀县赵家庄。少年时从师多人,习练多 门拳艺,见多识广。成人后游历名山大川,访师会友,探 寻异士能人,先后到过鲁陕鄂黔,最终在峨嵋投于乔鹤龄 门下,从此精心钻研炮捶拳理,综合各家拳艺之精华为炮 捶所用,终于积数十年心血创三皇炮捶宋门一派。以后, 宋迈伦进北京投效神机营,受四品亮红顶子大花翎。三皇炮捶最初流行于于、宋二师的家乡山东、河北一 带,以后随宋迈伦传入北京,再由于鉴传入山西,后又由 第七代传人许德亮传至辽宁。从此,三皇炮捶得到很大 发展并广为流传。宋迈伦生于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10年),36岁时在 北京创办的“创会友镖局”,培养造就了大批炮捶艺人,是 三皇炮捶发展史上的大事。炮捶高手云集,如号称“四大 亭”的孙立亭、王兰亭、王毫亭、王显亭以及“铁罗汉”王福 全、“大枪侯”侯金魁「大刀”刘德胜、高鳞阁等,都是武林 成名人物。由是,会友镖局名扬海内,百年来长盛不衰。三皇炮捶含阴阳造化之机,刚柔相济之道,虚实攻守 进退之学。以气为主,以力当先,以十字捶为本,圆裆步 为根。要求手、眼、身、步与神、意、气、力融为一体,意念、 呼吸、动作密切结合,因而搏击和健身价值十分明显。建 国后,被列入全国武术比赛和表演项目,发展前景十分广 阔。红拳,是主要流行于西北的拳种之 一,主要讲提劲,运气力以“圆”为基,以心意为根。据《少 林拳法》记载:“元时觉远上人访白玉峰于陕西兰州(今属 甘肃省),人寺授大小红拳。”由此可见,红拳于元代由少 林传入西北一带。清道光、咸丰年间,陕西关中地区曾出现三位习练红拳的武林高手,人称 “三、三”(“鸭子”高三、“黑虎”邢 三、“饿虎”苏三),他们互通拳技, 为红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国初期,红拳已经发展成了一个 极具地方特色的拳种。华拳,相传为清代雍正年间江 宁人甘凤池所创,流行于江苏、浙 江一带。花拳起拳前”请手,以左 拳心向外,右掌心横贴左拳背两臂 成环形,于胸乳前自左向右划半 弧。据说含反清复明之意。花拳 在近代会场传说习不广,现在被列 入了全国武术比赛表演项目华拳,起源于山东济宁据说在 唐代开元年间,华山侠士蔡茂武艺 超群,尤擅剑术,闲居长安时,因与权贵结怨,手刃仇人,避祸山东任城。宋代宣和年间,蔡茂后人蔡泰、蔡刚子承父艺,勇武 绝伦,常选为相扑名人参与“露台争交”,在技击实践中逐 渐总结摸索出一套拳法。到明代嘉靖年间,蔡氏后裔蔡 挽之,以精、气、神“三华贯一”的古代哲理作为拳法理论 基础,写成了《华拳秘籍》一书,华拳才形成一"完整的拳 种,开始流传。济宁兴福集蔡行,历代家家习武,枪剑功 夫尤精。因与华山蔡门有同姓之谊,遂得华拳拳法,遍及 村中,因人口流离变故,至清咸丰末年间,蔡行擅武者仅 存蔡公盛等寥寥几人。蔡公盛长孙蔡桂勤,出生于清光 绪三年,家学坚实,后因环境所迫,迁居济宁南门外皇经阁,得遇名噪一时的华拳名师“齐鲁大侠”丁玉山,拜其为 师,等练三年,尽得丁氏所传的华拳精髓,独步武坛,成为 晚清以来近代华拳的宗师。清光绪二十三年,蔡桂勤只 身南游,在苏州锦源镖局任镖师;光绪三十一年,在上海创西庆镖局,任总镖头;光绪三十二年,与“鉴湖女侠”秋瑾论剑于上海;民国九年,结识孙中山,后应邀任职广东 大元帅府,军政要人多向其习武。中山先生仙逝后,蔡先生浪迹江湖,足迹先后到过湖北、江西、湖南、河南等地, 最后定居上海。随之,华拳在各地广泛传播开来。
浏览4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