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流传较广 的南拳拳种即不下百余种,拳 术套路极为丰富。其中,广东 的南拳发展最为迅速,影响最 大的有洪家拳、蔡家拳、莫家 拳、李家拳、刘家拳,号称五大 家,其他如白鹤拳、佛拳、蔡李 佛拳等也是历史悠久、风靡一 时。分布在其他省的南拳也大都各成体系,如湖北有六 大门(洪、鱼、孑、风、水、火),湖南有四大家(巫家拳、洪家 拳、薛家拳、岳家拳),江西有三大门(字门、法门、硬门), 福建有鹤拳、狗拳、王祖拳、罗汉拳。尽管南拳拳种繁多, 但总的特点还是共同的,均是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 催力,以力发气;动作紧凑,劲力刚健,硬桥硬马,稳扎稳 打;手法丰富,多短打、擒拿、点击穴位;步法上以四平马 为基础,重心较低,落地生根,强调桩功,较少跳跃滚翻动 作;讲究蓄劲,要求气沉丹田,发力时劲由足根起,腿、腰、 臂贯穿一气;多有发声,以声助力,气势磅礴,威武雄壮。 由于南拳劲力饱满,以刚为主,所以练习者肌肉发达,筋 骨强壮,力量、速度提高明显,深受人们喜受。1960年, 原国家体委将南拳列为武术竞赛重点项目之一,继而又纳于体育院校武术教材,使其获得了广泛的发展,不仅在 国内武术套路比赛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新加坡、 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很大 影响。南拳中影响最广的广东南拳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据《少林拳术秘诀》称,广东南拳是高要人蔡九仪首 传的,《少林拳术秘诀》载:“粤中之少林术,传之于蔡九 仪。蔡为一贯高足,返粤后,杜门家居,并不以技术显人, 而无有知之者。盖蔡本粤之高要人,崇祯时以武科起家, 为洪经略承畴之军分承宣官,后以洪降满,遁匿于少林 中,受技于一贯禅师。最长于超举术,且精褪击法。与人 搏,能腾身飞跃于寻丈以外,疾如鹰隼,令人不易防备。 后年老,欲传其术,遂择其子侄辈及戚友中之佳子弟,朝 夕授之。其门徒中,以表姓与莫姓为最。表、莫均顺德 人,不知其名,蔡氏之术传表、莫两人,又各得其一长。蔡 殁十余年,两氏各专心致意于师法,遂为粤东技击泰斗”。以上记载徐哲东《国技论略》存疑,徐哲东认为:“以 上所述,须遇粤东之精于此道者访问,今不能证明其虚伪 也。”广东肇庆古称“高要”,据说当地拳师均将蔡九仪当 作祖师爷供奉,可见蔡九仪传拳之说并不完全虚妄。时至今日,广东南拳种类流派繁多,各种拳术、器械 套路就有三百多种。其中“洪、刘、蔡、李、莫,是广东南拳 的五大名家”,此说得到武术界公认。作为广东五大名拳 之一,洪拳属于南少林派系。传说清乾隆年间,福建南少 林著名和尚至善禅师的弟子洪喜,脱师后成为南少林派 著名拳师。洪喜原本是茶叶商人,人称“喜官”,来广东后 当地人叫他照官。熙官身材魁伟,膂力过人,他将所学技 击经验结合自己的体型特点创造了以马步稳健、桥沉力雄,攻防连环、浑厚威猛而著称的洪家拳。洪熙官是福建 谭州人,先后两次到广州授艺C第一次是因为在家乡伤 人而走避广州,埋名隐姓,在红船(粤剧团外出演出的船) 上当伙夫。据说有一次在广州郊外遇当地无赖欺辱演 员,熙官愤然出手,一举取胜,从此名声大振。以后再来 广州,是以拳师身份,授艺于西禅寺、光考寺。由于洪熙 官武艺出众,求学洪拳者甚众,故洪拳传播区域相当广 泛。二百多年,洪拳代存高手,如广州大佛寺的启恩和尚 (即冼老令),广东十虎之首铁桥三,棍王邹德泰,在广东 家喻户晓的黄飞鸿等都是洪拳的佼佼者。洪拳可分为两大体系。一种是以前抱拳即前五虎手 的短桥手为主的体系,属早期洪拳;另一种是后抱拳即后 五虎手,以长短桥结合的体系。总的来讲,洪拳的技击风 格是浑厚沉雄,稳健威猛,长短结合,以刚为主,刚柔结 合。广东人称其为“硬桥硬马”。刘拳据说为刘三眼所传,也有人说是下四府刘生所 授,还有人说是刘青山首创,不一而是。因无史可考,刘 学渊源不明。蔡拳相传系福建少林寺和尚蔡伯达、蔡九仪所创,后 由和尚蔡福传至广东,流行于广东中山及湛江、从化等 地。李拳传说认为是少林寺和尚李色开(一说李锡开或 李释开)所创,新会人李有山(绰号金刚李胡子)传授;还 有一说,认为是惠州人李应辉所创。李家拳主要流行中 山、河源、高州等地。莫家拳相传是福建少林寺至善禅师所创,传至海丰 县莫蔗蛟,后传至莫清骄。还存一种说法认为莫拳是菲 达莫从少林寺学回,在东莞火岗村传至莫定如,莫定如再传莫清骄。莫拳现流行于东莞、顺德、新会等地。南拳中还有一个优秀拳种蔡李佛拳,套路繁多,内容 丰富,步法灵活,刚中带柔,以声助威,气势磅礴,颇能代 表南拳风格。蔡李佛拳创始人陈享,字典英,生于1815 年,卒于1881年,广东新会县京梅乡人。陈享自幼酷爱 武术,基本功扎实。十二岁随叔父陈远护学拳。十七岁 拜新会李友山为师,学习李家拳。李友山是至善和尚的 高徒,创立广东五大名拳之一的李家拳。在李友山指点 下,陈享拳术精纯,但他不满足现状,22岁时又拜广东罗 浮山白鹤观蔡福学拳。期间,还受到蔡福好友江湖侠士 白玉峰点化。陈享32岁艺成下山,在以后长期的武术生 涯中,悉心研究各家拳法,结合陈、李、蔡三家拳法,创编 出一种新的拳术套路。为了不忘师恩,特命名“蔡李佛 拳”。因为蔡福辈份最高,所以“蔡”字排在前头,又因陈 远护的拳法师承鼎湖山独杖和尚,和尚乃佛门弟子,故以 “佛”代表陈氏一门。陈享曾在广东江门设“洪圣馆”授徒,后参加广东“天 地会”起义,失败后逃至香港,又从香港转涉南洋,以教拳 为生。据说在金山大埠击败号称世界大力士,恃艺横行 的恶棍基厉士而威震海外o陈享飘泊数年,叶落归根,回 到祖国后又在新会设“鸿胜馆”授艺,传人无数。陈享弟子中武艺高超者仅存其子陈官伯、华侨张亚 炎、龙子才几人。陈官伯传陈耀墀,张亚炎(张鸿胜)传李 恩,龙子才传阮孩。李恩又传谭三、黄杏泉;阮骇传方玉 书,方玉书传区汉泉。区汉泉曾任广东省武术馆蔡李佛 拳主教练。南拳中另一个广泛流传的拳种咏春拳,创始人为武 当道姑五枚大师。五枚大师认为武当功夫过柔,欲学少林,碍于门户之规,弃道人释。在学习内外两家功夫后, 有意存女性练功独创一门。“大师善言内外两家拳法,取 两家之长,去繁就简,熔于一炉,为女子御侮,创一捷道, 遂探两家之拳意,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于是,五枚大师 在峨嵋山,运用道家静功和释家功夫,经多年探索,受蛇 鹤搏斗启示,悟出一套结构严谨、朴实无华的搏击拳技。 据载:“大师积十三年,始臻大成,同道相誉称谓,峨嵋王 极,此拳之始。大师教授弟子大许宣扬师名,大师与世无 争,常嘱弟子曰:健身可矣,御侮可矣,奚传姓名清末年间,香港九龙有一位70岁的梁云大师,自称 是五枚大师的嫡传,在香港教授峨嵋五枚拳。关于“咏 春”拳名的由来,传说如下:五枚大师有一弟子严四,是福 建泉州洪门分舵的红棍(洪门分白扇军师、草鞋交通、红 棍武师),事败后为躲避官兵追捕,举家逃往连城,以卖豆 腐为生。严四有一女,名严咏春,自动随父习武,尽得峨 嵋五枚拳真传。与此同时,另一位反清义士梁博球,也避 难连城,为严四收留,后入赘严家,与咏春结为夫妻。严 四去世后,夫妻二人迁居广东南雄居住,咏春将峨嵋五枚 拳传入夫君。严咏春因病去世,梁博球为怀念爱妻,将峨 嵋五枚拳改名为咏春拳。据传说,佛山琼花会馆有一位梨园子弟王华宝在南 雄演戏,扮演关云长,演得忠肝义胆,深深感动了梁博球, 于是梁将其收为弟子。几年后,王华宝又将拳艺传与梁 二娣,经梁二娣推举,王华宝又授艺梁赞。后梁赞在佛山 开馆授徒,人称佛山梁先生。咏春拳确是南拳中较特别 的一个拳种,现在广为流传在广州、肇庆、顺德、韶关及港 澳地区。五祖拳,南拳中另一大派。民间传说由泉州南少林清草和尚蔡德宗(忠)、清芸和尚方大洪、清色和尚马超 兴、清如和尚胡德帝、清生和尚李释开所创,这五位和尚 并称“五祖”,故有五祖拳之说。拳谱中的记载与民间传 说不同,《白鹤拳谱》谓:“拳有五祖:太祖、罗汉、达尊、行 者、白鹤”,《太祖拳谱》载「一太祖、二罗汉、三达尊、四行 者、五白鹤”,因而,五祖拳即为三百多年前清康熙年间兴 盛的白鹤拳。另有白眉拳,据说是由四川峨嵋山白眉道 人所传;侠拳,传由大侠李胡子白峨嵋山传人。
浏览49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