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的重要性与练习中的误区

习武练拳要以静养为基础,心神安定、身体自如,所化生之动作是心灵的需 要,并非人为学的作势,人为的作势叫作装腔作势,叫作“有为法”。心灵精神静 极所化之势才是真动势,动是现象,目的是静。按《黄帝内经》所说的“精神内守, 真气从之”。动不离静,静乃动之源,动乃静之用。如此有体有用,有动有静,动 静不息,运动动作不完,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变化万千。心灵之动即太极 之动,太极含万化之理。静者,精气神自如,内五气自然协调,五气圆合,诚于中 而形于外,动作连贯圆合,收无定法,起无定式,运用自如。运动姿势非学来之 式,是自己身心本能产物,是真气之化。不动不足以通神气,展精神,不动不足以 活气舒筋骨。动静之机随自身阴阳而动,需要什么动作出什么动作,什么动作舒 服合理,就出什么动作,故而说太极拳人人一套,就靠你自己养精气神发动出来。 此为自心自法,调节四肢身心走向自然平衡的运动本质,皆以养心源为本,叫作 “无为法”。现代人所学的太极拳是当时初创人的心灵精神发动,随自心自然而生,并非 僵死刻板的固定动作。现在教拳有的连呼吸都做了统一的规定,被其控制,没有 自然可言,学死人的方法,控制活人的运动,但具体的方法和招数已大大地限制 了你的精神境界,故而临场心态一失衡,即乱阵脚,平时所学全部失灵。武术之源贵在养精神,精神大则气力大,两目如电,神光护体,威严无比,对 手焉能不胆寒心怯昵?最高的实战是精神之战,有形的武术再高,心气一破皆作 废矣。武功之高低不在招数之多寡,而在心灵能量的高低,顺乎心则能应其手, 招数不学自出,以无为法胜有为,不迟不早恰到好处。这就“叫法无定法,法自心 生是真法”。谈到此处可能有武学同道会问是否否定了所有练法?其实不然,我 是指武功若想达到上乘的境界,应先求真本,本立而万化生,故而无论习武养生 必先明理,理明则万法生,大彻大悟的明理者必是心怀上乘武功的高人,他必有 博大的精神,“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所以习武必以心源为基,以 气为用,以体助仁,以拳扶义。练心生法,法无定法,法自心生是真法,请学者自 悟。现时社会上,公园里晨练的人很多,都不得其真法,教功者以误传误,我眼见

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与心法

一位太极拳辅导站的辅导员亲自对我讲述了她练武的经过,她热爱武术、太极 拳,每日早晚都练拳已经有六七年了,去年感觉浑身疼痛,原以为是风湿所致,到 中医门诊看病,大夫号脉告知她是气血不通,劝其不要再练拳了,果真一周没练 拳,什么药也没吃,浑身疼痛的病没有了。我们仔细地给她分析了一下,练太极 拳的人耳朵听着录音机的音律,眼睛看着手势的运转,还要想着脚下的步伐,这 种练拳的动态是不是叫作“三心二意”昵?这不是机械运动是什么昵?学练别人 的姿势,眼向外学相,心意外驰,神已离舍,这是人为的做作之式,装腔作势。眼 向外,神散,心意向外,气离自体,精神外驰,根动,这就叫有为法,劳神费气之举, 起不到强身养生的作用。千篇一律的规定动作,束缚人们的手脚,反而不自如, 装样比画别人的动作,更是不能自然。运动形式千篇一律,万人都是一法,今天 这样比画,五十年后依然如故,只求形体上装装样了,最终添了疾病,残了身者比 比皆是如果医生给千人开一药方,大家都服此药,能都有效吗?功法千篇一一 律,可人不是一律同等,男女老幼,健康情况,心理状态都不一样,定招、定式、定 法,怎能适应万人身心昵?如学习传统武术太极拳必先学其理论,首知太极之先,本是无极。鸿蒙一 气,浑然不分,故无极是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 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气上浮,浊气下降,清高浊卑, 阴阳相交,洁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万物。人之生,本为一无极,即先天之机,迨 入后天始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人之作用,有动有静,动 极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 上浮,无异于天。神凝内敛,无异于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因此学习太 极拳者,必须先明太极之妙道,若不明理,只是肢体运动,徒劳无益。故欲求安心 定性、敛神聚气,则静思明理,返观内照之法不可缺,而行功也不可废。练功人, 须于动静之中,悟太极的至极真理,于刚柔之中,寻生克之玄机,然后由太极而入 于无极。心性神气,相倚相随,则达到心安定性,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 交,动静合,全身之四肢百骸,气血周流畅通,不粘不滞,真可谓得敛神聚气之法矣。 武学之真谛内家拳学经典著作云“习拳者应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若心不能 安,性即扰之,气不能聚,神必乱之,心性不接,神气不交,则四肢百体莫能一气。虽 依势活动而难收成效也。”这是拳理,也是养生健身哲理与方法的论述。还有一种习武练功之法,意想眼前如有一巨大气球,人双手用力推气球,久 而久之,可以推出丈许,这种功夫是可以练出来的。可不知,练此功者,发力之后 疲惫之极,自感筋疲力尽之苦,只有习者自知。究其根源,意即是气,发、放意即 消耗精力,浪费生命,此谓有为法。身、心、意离体,真气散矣。《黄帝内经-上古 天真论》中“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的养生健身之理论是指 导练功的真理。佛家最上乘经典著作《金刚经》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中释迦 佛说了四句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道家经 典《清静经》中说:“人性本清,心本静,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性不清是心干 扰,人心不静是因意所乱,意是被物所迷。”《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上古圣贤的经典著作今人有必要反复读一 读,佛言祖语,妙理心法,习武人有必要悟一悟。中国有句古话说:“欲做长明灯,须知添油法。”灯如果要保持长明,重要的是 要添油和保护,不要被风雨雷电扑灭了。人体不适当的运动,尤其是剧烈运动会 破坏人体内五脏的阴阳平衡,加速人体某些器官的磨损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 最终缩短人的生命进程。比如同样刚出厂的两辆汽车,甲车每天跑高速公路,时 速达到160公里,润滑油、冷却液少了也不知道添加,不按时做保养,这样的车用 不了 10年就提前报废了。乙车每天时速平均在80公里,按时保养,汽车的发动 机磨损不大,到规定的报废期也能正常行使。与过激运动相反的,是平和的形体 运动与心理静坐,提到“坐”,大家都会认为是坐在椅了上或地上,这里指的是“心 坐”。六祖惠能有偈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原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长坐拘身,于理何益。”这就是说练功人不要为坐而坐,坐的目的是养心,只要是 养心,无所谓坐与不坐。这也就是说功夫在功外,日常事都是功,平常心即道。 作为练武强身、修养生之道的人,最好能让自己全天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使自 己的精神内守,神不外弛。孟了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兴起了一种“内心健康”学说,这种注重心理和 情绪健康的内心健康运动使诸多的美国人免除了都市生活带来的心理压抑,保 持了身心健康的和谐。美国的医学家们早年研究发现,人类65%—90%的疾病 都是与心理上的压抑感有关。紧张、愤怒、挫败和敌意等情绪会损害心脏,升高 血压,造成多种疾患,降低与破坏免疫功能和加速老化身体各脏器。所以西方人 特别关注东方传统的养生文化。在此文化中最上乘的就是养心之法。

既然养心,首先要明理,提醒您要牢记七个“不”字:

心不要被一切功所转; 心不要被一切法所迷; 心不要被一切物所牵;

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与心法

心不要被一切事所动;

心不要被一切情所系;

浏览44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