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4500~80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将上述内容简化成十个 字,表现宇宙形成程序与天体结构布局,即:甲(天轴),乙(宇宙能 源气),丙(天),丁(地),戊(五行的中心),己(天心北斗七星),庚 (万物发生),辛(人类出现),壬(日,月,星一相通),癸(宇宙的八 卦运动规律),称“天干”,甲骨文中的天干字形记录了“六合”的原 始涵义。方块字出现后(约3500~4500年前),上述的“天干”内容 被凝缩成一个有哲学意义的文字“乾”(注:方块字即汉字非汉代 之意,为汉民族文字之意)。
伏羲的“六合”天文图,揭示了日新月异,星移斗转的运动规 律,通过六大要素掌握宇宙变化。在古代天文图中既有黄道、赤道 之分,又有360。的同心圆周轨迹之合,所谓“天地合一”即来源于 此。“天”者“天干”,宇宙由来与结构关系,“地”者“地支”,宇宙运 动的十二规律特征。
“伏羲六合”天文图,设定的360。同心圆轨迹包括:
- .以北极星为天轴(或天根)的宇宙太空中心圆周360。,内 涵十二宫。
- .以北斗七星为天心的二十八星宿空间排列,即天宫大圆周 (或称九宫中)360。,内涵十二节气〔根据天地对应的原则把地球 在大周天运动(公转一周)过程中气象变化规律划分成二十四节 气〕。
3・以太阳为中心地球转动一周,变化的大周天轨迹
360。,内 涵阳历十二月。
- .地球运动的大周天轨迹360。,内涵阳历十二年,即木星与 地球绕太阳周期为1:12,阴历十二月。
- .地球小周天运动轨迹(自转一周)360。,内涵十二个时辰。
- .月球绕地球转动周天轨迹360。。
天、地、人三者之间一气相通,故有“天人合一”道理成立,气 通神往,因此有“六丁六甲六神通”之说,“甲”在古代代表天,“丁” 代表地,六神即“六合”之气,中国民间的祝寿“六六大顺”,以及俗 语中的“四六不僮,一窃不通”的“四”“六”“一”都是指“六合”天文 学理论而言。
四、“呼与“地支”
上述六条
360。同心圆,明确了二十四节气,十二月的变化规 律,以天空北斗星为中心划分了区域即十二宫(木星运动一周地 球约为十二年),地球绕太阳转动一周(大周天)大约相当于月球 绕地球转动十二周,地球自转一周的(小周天)十二时辰,气候变 化的十二节气,这样天体运动的周天十二律被称为“地支”沿用下 来,在甲骨文时代用十二种动物的特征体现出来,鼠(子)、牛 (丑)、虎(寅)、兔(卯)、龙(辰)、蛇(巳)、马(午)、羊(未)、猴(申)、 鸡(酉)、狗(戌)、猪(亥),地支的十二律划分方法包涵了农家节气 历法代表太阳历原理,方块字出现以后,将上述涵义凝缩成一个 含有哲学意义的字“坤
十二律的划分揭示了天体周天运动的规律,特别是在天轴上 附近划分十二宫,堪称奇迹般的发明创造。
因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之中,木星最为明亮,容易观察,位置 相对固定,木星绕太阳一周地球需十二周,通过木星在天体十二 宫的位置就可以确立地球在宇宙中运动的相对方位,再根据天心 北斗七星的观测,就可以马上知道是什么节气。现代科学虽然发 达,但是要能马上说清楚地球运动处于宇宙的哪个方位,恐怕不 太容易。因此“六合”的发明不仅解释地球运动规律,而且解释了 整个天体宇宙运动的空间规律,时间推移。现代科学的“日心说”, 不过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五行”的五分之一内容,足以证明古人 对天文科学研究的缜密性。
伏羲创作发明的“九九之效”证明中国早在
6000~8000年前 已经完成了日心学说,但是历史发展中常常出现“阴差阳错”“黑 白颠倒”之事,经历数千年后的现代人把农历看成阴历,这样伏卷
36 在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中的科学贡献也被抹杀了,伏羲与女娟为何 在中国古代受到崇拜的原因也不了了之。
出土的唐代陶器中表现的八卦 方位与十二律代表的地支关系图,图 中的西北方位有个特殊标记即“宇宙 天体的起点”T“乾”的位置(图
B7)o七星,八卦,地支与二十四节气 的相对变化位置,远古时期据此可在 航海中判断方向与季节(图
B8)o每年的冬至日为一年的一阳初生之时,此时北斗七星的勺运 动到八卦的艮位,恰好与地支的十二时(北方玄武)的位置,子时 相交(“交子”逐渐演化成“饺子夜的十二时又是一日的正子 时,一阳初动,这样,冬至之夜的十二时是“双交子”,天增日月,人 增寿,所以中国的民俗中要在这天夜里包饺子,并说冬至吃饺子, 防止冻掉耳朵。饺子也成为中国北方饮食文化的一大特征。
道家丹道气功的修炼者更注意这个时辰的到来,丹气在丹田 中运动,形成一股能量,在冬至之夜的“正子时”养丹、炼丹为最佳 时刻,手掐“子午决”,阳气初动,引内气出炉,经海底穴沿谷道直 上头顶“百会”,小周天大周天奇经八脉都开始同步启动,沿各自 的轨道运转,这样天道(大周天运动)的“子时转阳”,地道(小周天 运动)的“子时阳动”,与人道的“子时阳生”,在同一时辰,同一刻, 相交一起,人体内气与宇宙的外气交融混元一体,产生同步共振, 可以感受宇宙、自然、生命之气微妙奥秘。但是,为何在“六合”天 文图中出现六个十二律划分方法呢?古人如何发现、发明十二律 的“地支”学说呢?这里边栽着中国远古文明的科学秘密,它的原 理来源于道家秘密传承的上古时期的“金丹秘法原理图”,也就是 “丹书”之理的演示图,同时它还与数字的写法,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形成有着密切关系,每个字都有天文学的涵义,甲骨 文中的“七”(十)就是北斗七星在四正方位运动的写意图。
五、七星与八卦关系
北斗七星的运动趋势决定了后天八卦图的顺时针动向,为了 体现“天左旋,地右转”的道理,古人将这一道理用太极图配合八 卦图表现出来,即将天动学说与地动学说结合起来研究宇宙变 化,阴阳鱼头向顺时针的太极图与八卦图结合画法称“天八卦”,
38俗称“神八卦”,阴阳鱼头间逆时针的太极图配八卦图的“反动派” 画法称“地八卦”,俗称“鬼八卦”。顺时针左转称为阳,逆时针右动 称为阴,阴阳互补,各有其用(注;中国古代民俗中把天上的东西 称为神,把地下的东西称为鬼)。
五行学说中的天轴说、天心说原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最大 发明。北斗星斗勺一年四季沿顺时针方位变化,而斗柄始终指向 北极星,古人因此发现了天轴位置的北极星。天八卦是以北斗七 星斗柄指向西北方位的参宿为始点的运动标记,四季之中指向东 南西北不同方位的星宿。天八卦包括以北极星为轴心的天体星宿 划分方法,也包括北斗星沿顺时针趋势在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方 位运动。
地八卦中体现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地球的大周天运动与小周 天运动的规律,即地球公转与自转原理。它是五行学说的日心学 说,地心学说的形象划分与表现方法,因此阴阳鱼眼代表节气的 变化,北方冬至阴中有阳开始出现,南方夏至阳中有阴开始出 现。
“七星八卦定九宫”的学术理论的历史至少在
6000 ~ 8000年 前,延续至今,现代出土的考古文物中常常可以看到新石器时期
(5000 ~ 8000年前)的彩陶中头尾相追鱼纹图,在青铜器时期
(3500 ~ 5600年前)则多为盘龙图表现宇宙运动。
北斗七星的有规律运动使古人认识到在宇宙中有一种能够 推动北斗七星运动的能量,并且北斗七星运动也有轴心,这个轴 心就是北极五星,“天八卦”即后天八卦图就是以北极五星为中心 划分宇宙区域的,因此中国古代天文史上出现二十八星宿划分 法。
如何表达元气与北斗七星、二十八宿的关系呢?如何把八卦
39图与天地运动的道理用数理、象理充分表现出来呢?古人因此而 发明了新的数阵,这就是“丹书”原理图
O伏羲发明的原始八卦图以“一”“一一 ”而成,汉字读音为 后人加注。
注
1:先天八卦图,以北极星为天轴,是以地球为参照物,表现宇宙的结 构和变化。
数理:先天八卦图,由河图数排列而来,以“五”为基数,五天 为候,一年有七十二候。三五相连为一气,“五”作为宇宙的核心, 天体的轴心因而划分“五行” “五音”“五色” “五气”,古人曰“河图 为宇宙的体工
注
2:后天八卦图也是以北极星为天轴,以北斗七星为参照物,揭示宇宙 的变化和结构。
数理:后天八卦图,以“十五”为基数,十五天为一节气,一年 分二十四节气,数按洛图排列,古人曰“洛图为用”。
浏览42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