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丹书”数阵之谜

洛图最初是根据天体四隅方位的星宿排列画出来的,由于奇 妙的“三五”之理,使伏羲发明了后天八卦图,揭示了地球运动的 节气变化的本质,古代圣哲对其极为重视。

上古时期的圣哲们虽然发现河洛图的数理与象理的规律,但 是他们并没有满足河洛图的数理与象理揭示的道理,经过研究发 现,在古代河洛图基础上,把数字作以调整就会表现出宇宙运动 规律,即以“地支”表现的天体运动循环无端的轨迹和以数学奇偶 数表现的阴阳变化关系,这样就在河洛图基础上发明了 “金丹原 理图”,也称“丹书原理图”。此图中心为自然数的“一”,象征大宇 宙中的元阳之气,横竖连线,对角线连接的自然数之和为十二,受 此启发,伏羲在“六合”天文图中设定了五个十二律(以北极星为 宇宙中心划分的十二宫,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九大行星运动规 律,木星绕太阳运行周期十二年,地球绕太阳周期十二月,地球自 转周期十二时辰。以及节气变化的表十二律,“地支”之意)(图 BU,丹书原理图)。

由于此图中的左侧由偶数二,四,六,八构成,右侧由五,七, 九构成,形成数的阴阳分布,因此在太极图中形成左阴右阳顺时 针流动趋势。图中对角线之数和为十二,代表天体运动规律“地 支”,这种星球在宇宙运动中形成的周天变化称“太极”,故“椀”字 十二画,外部运动顺时针运动“八卦”代表“天干”,由此合成一幅 42B11 丹书原理图宇宙运动全图,故也称“九九归一图”,或称“丹书,这一奇妙的数 阵对古代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易经》的序码图编排也是以 此图数的组合而成。

数学中的乘法,“九九歌诀”的运算,可以在此图中完成,从 “一一得一”到“九九八十一”之数都可以在此图中完成并表现出 来,乘法口诀运算到-1X -1=1,九、九=八十一之时,归到中 心起点“一”,故称“九九归一”图。古代数学心算法,也称“袖里囤 金术”或“袖里藏乾坤”“天盘八卦图”等就是指此图而言,汉语中 的“盘算”“心中有数”一词就是缘于此而产生。

“丹书原理图”周围的大圆周是从河洛图的中心。演化出来 的,故在天体中代表“无极”“天道”“周天”,也代表它使古代 数学中的“O”(音读零)与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连接 起来,汉语中的“零凑八碎"零乱”“化整为零”“零商(花)乾(钱)” 等由此演化而来。.

在中国上古时期,以及甲骨文时代“十”字的写法是将“一”字 竖起成“1”。即横写成“一”,竖写则“以一当十”。

“丹书”图是伏裁的发明,上古时代的产物“1”(十)的读音以 及用法尽在其中,图中心的“ 火”号为乘法九九歌诀中出现“十”的 读音连结标记符号。因此此图可以表现自然数的全部读音,所以 “九九归一图”不能用其他文字代替,否则其内涵与读音都发生变 化。

“丹书”图中的“九”为极阳之数代表天,在后天八卦图中把 “乾”作为天的起点,定位于西北方位为二十八星宿的井宿与参宿 之间,据此通过北极星划分了天体的四隅方位,与四正方位,天八 卦的方位得到明确划分,这一点正是北斗七星在“立冬”时期所指 向的方位,由此建立了地的起点“立冬”位置,即地球公转一周的 大周天圆周360。弧线“黄道”的起点也是终点,地八卦方位得到确 立,古人根据北斗七星的运动规律判明地球八风二十四节气的变 化。

伏馥创作的“九九之数”即用于农家历法中的计算,在二十四 节气中,从冬至开始,经过“九九八十一”天,就到了 “打春阳气转” 的季节。“冬至”也标志着“数九”进入隆冬季节。

洛出“丹书”就是指依此而产生的历法原理,历法出现人类的 生活就安定了。

甲骨文中数字是写意象形字“一”“三”“五”“七”“九,就是用 来表现宇宙形成天体运动的符号,“五”X)表现天轴与八卦四隅 方位的动态,“七”( + )用来表现天心北斗星在八卦四正方位的动 态,“九”5)表示天心运动的起点位于西北角,八卦周天的标记 乾坎艮意巽离珅兑的起点也就因此定位。

后天八卦跑的顺时针运动趋磬揭示了宇宙能量转化运动规律,顺其势,能魅则增加,逆其势则减,故有“顺则昌,逆则衰” “有 道则明,无道则昏”之说。在气功调气运气中也离不开它,故称其 为“金丹原理图”。中医学中针灸调气时“左旋针为补,右转针为 泄”都是以此图为原理的实践产物。

七、诸子论一

“丹书原理图”问世后,使中国古代文明进入了飞跃发展的时 代,丹图数理排布“一”位于中心代表宇宙运动的中心骨干,它的 天文学的内涵包括以天轴,天根,天心,太阳,地球,天盘为中心天 体圆周运动的轨迹,但是在远古时代的宇宙学说中,“一”也代表 宇宙原始大气即“混元气”:一”又是奇数代表阳,因此,中国古代 的天文学,数学,哲学,气功,中医学都以丹书图的数字排布为理, 论述宇宙运动产生阴阳平衡的道理,汉语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之词其由来都与此相关。“一定”是确切的表现。百家争鸣的春秋 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他们以古朴自然的观点,阐述宇 宙、自然、生命形成的道理。

老子作《道德经》八十一章,以象征“九九之数”的道理,其中 第三十九章论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 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贞。”老子的论述范畴远 远超越了图中数字的局限,它把“一”开阔到广泛的宇宙空间,太 始宇宙,生命之初。

《老子》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天地》论道「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 未形。”

《列子・天瑞》论道:“一者,形变之始也。”

《淮南子•诠言论》论道:“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45也。

孔子论道:“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 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孔子把“一”说成是“大极”。孔子、 老子等圣贤都在论“一二是将“丹书”图的象理,数理,道理,法器 融合一体,阐述宇宙的变化的程序,这就把宇宙、生命、自然,运动 变化的本质表现出来,这些同文异语的精辟论点,把中国的文化 特征体现出来,“一”在哲学中就是无极、大极、太上、太乙、太阳、 太和(地球)元气的代称,在天文学中代表了北极星、北斗星,在古, 代气功方法则代表丹田,因此有人提出“丹书万卷不如守一二丹 田修炼可以使人“心明眼亮”“心花怒放,道家人物葛洪著《抱朴 子》中曰:“……一在北极大渊之中……,一有姓字眼色,男长九 分,女长六分……,此乃道家所子重,世世献血,口传其姓名耳。能成阴生阳,推步寒暑,春得一以发,夏得一以长,秋得一以收,冬 得一以藏,其大不用六合阶,其小不可豪芒比也。”把伏羲作“六 合”与“丹书原理图”中的数阵暗示出来,“世世献血,口传其姓名 耳”可见古人对其重视程度,对伏羲之名与伏羲发明的“九九方圆 之数”的敬爱。但是,“丹书”原理图得之不易,不慎其理则成了数 学游戏,古人极为珍视,不肯轻谈。

汉代张陵日:“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不在 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使,非真道也。一在天外,人在天地 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为气,聚形为太 上老君,常治昆仑……。”说明一是宇宙的元气。,

元气是宇宙,星球,生命,自然万物运动的能源有此而产生宇 宙的变化,因此“丹书”图把“一”置于中心,元气是一根无形的天 柱支起“天轴”北极五星,推动“天心”北斗七星,转动“天盘”九宫, 丹书图说明这一切运动的方向都是按后天八卦方位周行不止。

46

元气就是这样无形,无声,无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像潜 龙一样,叼起太阳,让水星,木星,地球,金星,火星,土星,海王星, 天王星,冥王星绕着太阳转动,它使地球上有了万物,它使万物有 了生命,它使人类出现……

河洛图,“盘古开天”数阵图,八卦图的象理,数理,“九九之 数”,“六合”揭示了宇宙,生命,自然运动的本质规律,阴阳五行八 卦哲学的出现后,太极图也随之产生,这些图像孕育了伟大的中 华文明。

浏览45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