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自唐朝以来,僧兵逐日壮大,为了及时治疗练武时的损伤和寺僧们的 疾病,便产生了僧医。这些僧医在外科、伤科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如, 损伤急救方中有拳击致鼻衄急救方、拳击致吐血急救方、拳击百会穴晕倒方等 等。再如,内伤医治方中有击小肚致疼痛难忍方、少林当归饮、大力丸、少林活血 丹、练功舒筋丹等等。同时,从练少林擒拿击术、卸骨法方面,寺僧们也需要学习 和了解一定的中医骨科知识。这一点可以从《擒拿二十四穴位歌》得以印证,如: “二十四穴法,妙在拿要把。一法打太阳,拳中倒地下。二通天突穴,锁喉致昏 哑。三击天柱处,七窍溅血花……”再如,卸骨法中的卸下颌法、卸肩法、卸腕法、 卸膝法、卸肘法、卸大腿法、卸脚法。精于此法者不仅能借其伤人,同时,他们也 能医治此类损伤。可见,这都要求习练者要熟识骨科方面的知识。在少林历代武僧中不乏既精通武学,又兼修文、医、诗书者。屈指数来,有西 魏时的“长命活佛”洪遵,有跟于升大和尚修炼佛经、医药、伤科、拳术和器械,九 十多岁仍武功过人的空空禅师,有习医善武,精佛尚文的惟宽和尚,有佛武医文 皆通的福居法师和觉远所尊之师洪温,以及著有《少林骨科旨要》《少林丸散谱》 的僧医总教惠定禅师,等等人物。据《少林七十二艺》记载,内有点穴术、卸骨法、 擒法拿法、内外用药方等等。点穴术须知穴位、经脉、气血等,卸骨法要懂人体骨 骼等,擒法拿法也要能认筋辨骨,所有这些又都必须深谙救治之法和救治之方, 而中医学、中药和伤科则是这些学问的基础。著名医典《黄帝内经》中的奇经八 脉、了午流注、脏象骨度、穴位阐奥、诊法通论等奠定了少林医理和伤科救治的华 夏传统文化底蕴。出自禅门的少林寺僧,习武尚医,乃为中国人崇尚的“文武之 道”,武医结合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禅、武、医”三位一体则是少林拳的一大 特色。
第四节武术养生与中医伤科
武术与中医伤科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这种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兴起 之时。据兵书《六韬-龙韬-王翼》载:“王者帅师,……方士三人,主百药,以治 金疮。”古代军队交战,士卒最常见的伤是金属利器、钝器等造成的兵器创伤,当 时一般称为“金创”。“以治金疮”,显然指伤科治疗。再从汉字的“臀(医)”字从 “矢”从“殳”,“疾”字从“矢”来看,也说明与武器和战伤有关。据《中国骨科技术发展史》称,少林伤科学派产生,可能与宋代陈自明所说的 “下甲人”有关。这些“下甲人”靠师授家传的技术在民间治疗创伤。自唐以后, 少林寺僧的武术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下甲人”自然受其影响,他们一面习武,一 面以正骨治伤为业,遂形成既是技击家,又是伤科医生的一种行业。随着古代战争规模扩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习武练拳活动开展,人体各种损 伤,包括伤及气血、内脏和闭塞经络的内伤,以及扭伤、跌伤、撞伤、脱臼、骨折、金 创等伤及皮肉筋骨的外伤增多,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些损伤,成了兵家、武术家十
传统武术养生与中医学
分关注的问题。战争带来的严重人体损伤需要不断发展的伤科医学和医疗手 段;不断发展的武术活动,需要伤科治疗做保障。因此,伤科与武术不但有关系, 而且这种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密切,至今仍是武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 要课题之一。也正是这个缘故,中医伤科发展很快。《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七就载有用 生地为主药的消肿活血化瘀的药方;晋代葛洪《肘后方》载有用竹片作夹板固定 骨折伤腿的治疗方法;南北朝时,又发明了用新鲜桑树皮作线缝合伤口的技术; 伤科要药三七在明代之用于临床;等等。此外,伤科治疗技法,如推、拿、按、摩、 搓、抄、滚、捻、缠、揉等也相当成熟。中医伤科也不断地吸收武术某些功法来丰富自己,直到今天,我们仍可看到 中医伤科治疗技法有明显的武功痕迹。如中医伤科的“一指禅推拿”便脱胎于武 术的一指禅点穴术;“擎拿法”源于拳家;“拍打疗法”便是沿袭武术的排打功;等 等。当今许多骨科名医手法亦多出自武术招数。如曾为贺龙元帅治愈腰伤的中 国中医研究院刘寿山主任治疗髋部外缝伤筋的手法:前手按住伤侧腹股沟部,后 手拿住患者小腿下端,将伤肢拔直,势如握枪使棍;然后由外向内旋转摇晃,再进 而将患者小腿夹于腋下,手把患者肢窝,形似“海底针”与“下切掌”,技如“青龙出 水”与“铁牛犁地”。武技中的拨筋、拿晕、点穴、闭穴、背挎等八法,擒拿中的手眼 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合理地用于疗疾、健身等,都是中医采用武术功法的例证。 武术更是遵从中医理论来指导习练,并在技术中大量吸收中医的医术,用之于养 生和技击。如医术中的点穴、拿脉、解骨及救治偏差术等则直接用于自卫与技击 术中;“气以直养而无害”“壮内以助其外”的方法则既用于技击术中,更用之于养 生与壮内。医理中的“凡经络皆有益于拳”,“五运六气司变化,武术得之自通神”,“内壮 为本,以内促外,方为有本之学”等,都广泛运用于武术的习练、教学与训练。武术根据中医理论摸索出一整套“固本保元”之法。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 天之本”,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壮、老、已。因此,武术界十分重 视对肾的锻炼,从而创造了 “肾有久病功”“金丹功”“铁裆功”等功法,以达到强肾 固本的目的,并用之于技击术中的抗击打。此外,武术还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是生物生、长、化、收、藏的重要条件之 一,并结合日、月、地相互运行的规律性变化,以中医理论为内线安排各种传统功 法。中医伤科与武术的密切结合,并就此培养了一批将中医、气功、武术三大学 术相结合,集武功、文功、手功、药功四项功夫于一身的文武兼备的专业人才,形 成了既有拳械、气功、伤科技艺,又有专著的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昆仑派、茅 山派等武医体系。据《古今名人录》记载皆不乏武术家善医者,名中医善武者,如 著名武术家兼伤科专家的王了平、郑怀贤、万籁声等。目前海外华人开设武馆者 多兼跌打医生,国内分散于全国各地的习武兼习医者更大有人在。武术与中医的结合,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养生、功夫按摩、武术伤科、伤科针 灸、运动医药、练功疗法、救治偏差、特种功术等八大技术成果以及一大批有关的 学术著述,如《救伤秘旨-跌损妙方》《跌打点穴残伤治疗法》《分筋卸骨断骨图 翼》《跌打骨科学》《正骨止血法》《中医正骨经验概述》《活手死手伤科接骨》《伤科 按摩术》《点穴伤科秘诀》《伤科诊疗》《点穴与解穴》《实用伤科中药与方剂》等。 关于武术与中医二者在学术上的贯通,还可从以下两个歌诀得到体认。武术的《卸骨总诀》:卸骨不与断骨同,全凭手法与身功,轻重缓急为高手,借势顺力是上工,死擒活拿顺推按,摘卸瞬时响一声。医学的“上歌诀”:上不与接骨同,全凭手法与身功,宜轻宜重为高手,兼吓兼骗是上工,法使骤然人不觉,患如知也骨已拢,兹将手法为歌 诀,一法能万法通。由此可见,武术与中医骨伤科的关系之密切。这种历史的结合,必 将有力地促进二者在今后的共同发展。第五节武术养生与正骨术传统中医正骨医术来源于民间,大多数从武术之家代代相传,至今绵延不 绝。历史上多数身怀绝技的正骨精英,均将医术和武术气功融为一体,不但医术 高明,而且精通武术,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贡献,深受民间欢迎和好评。大家知道,正是武术创造了祖国民间的正骨医术,而民间的中医正骨术最初 又是为武术服务的,二者相辅相成。自古以来,由于武术的派别之争,习武练武 之人打斗技击等受伤是在所难免,受伤后必须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样经过一 代代人总结经验,并吸纳传统中医的精华,反复临床验证,骨伤治疗技术自身不 断完善,终于催生出民间传统中医正骨医术。
浏览50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