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从军事策略制定到军事方法的实施过程,是不可分割 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为上上策;战而屈人之兵者为下策,战而不 能屈人之兵者为下下策。战争对于兵家来说,战为下策,是不得已 而为之。既然战必求胜,胜以屈人之兵。惟有屈人之兵,才是实现 不战的最好办法。有备而战,战无不胜也是武术运动的目的。
自卫、技击格斗在不得已情况下而为之事,既然技击必须求 胜,任何流派的武术从整体设计到练习过程是否合理、科学,都要 在技击实践中得到检验。
战争的军事原理适用于武术,武术的技击法则同样适用于战 争。军事家与武术家应当具有同样的战略头脑。武术家应当与军 事家同样有缜密的、科学的战术方法、手段。否则武术就无异于野 蛮人的格斗,变成了动物间的生猛打斗。这就要求武术运动要发 挥将帅与士兵的双重作用,既能有战略思想,又能有战术方法。
五、八卦掌原理与拳谱
庄子曰:“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 以喉。”“踵息”即是武术运动中的十二经络间的循环往返运动。
八卦掌的内功是以腹部八卦周天运动为主,也就是以金丹原 理图的运动为主,通过“走BT中“转丹”,实现元气与十二经络的 调动,促进体内阴阳平衡。在趟泥步练习过程中,把道家“丹功”的 静功之法,结合在行步走转过程中,通过长期的“趟泥步”与“走 圈二与单换掌、双换掌或“狮子滚球”的基本功运动,通过以步带 腰,以腰带手,滚钻争衰,拧翻走转运动来实现的。因此,八卦掌动 作始终是目随手动,以心行气,使清灵之气在体内循环往复,气荡 神敛,通过内气引导带动身体外动。这样,外形就会给人一种连绵 不断的感觉。其要领必然分清阴阳、虚实,即三阴与三阳之间的流 动,主次分明,即左右行气时的行气路线。这样,使周身一气,发于 腿,主宰于腰,行于四梢(筋骨血肉的梢节),达到养年益寿的目 的。以洛图为理产生的九宫,把十二经络的正反经络运动形象而 巧妙地表现出来,这也是八卦掌重视河洛图的根本原因。
武术家中秘传的宋代军事家、武术家、抗金名将岳飞传承的 《内功经》(卷一)中记载:“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 之,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涌泉,发劲循循。千变 万化,不离手本,得其奥妙,功乃无垠。尻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即天目穴周围)。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 背平而正。足坚而稳,膝屈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气调而匀, 劲松而紧。先吸后呼,一出一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有丹田, 气之归缩,吸入呼出,勿使有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 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 气吞于口,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按坚以练步,迫臀以坚膝,圆裆以 坚胯,提胸以下腰。提额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横劲竖 劲,辨之明白,横以济竖,竖以济横,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 首,收纳甚妙。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换如神,精神光 芒,动则飞腾。”
为此,八卦掌身法与姿势上体现出八形三相。
八形即乾为狮形,坤为麟形,震为龙形,巽为凤形,坎为蛇形, 离为鸡形,艮为熊形,兑为猴形。
三相即运动要领,步法行走如龙,轻灵无比,变化不定;身法 回身如猴,动静合法;掌法换掌如鹰,迅猛有力。
为此,要做到十要,即三顶、三扣、三圆、三疾、三挺、三平、三 屈、三敏、三垂、三月。
三顶即内气沿任督二脉线路运行时,头顶则督脉从尾闾起升 气,舌顶则心窍通气,任脉降气,掌顶即气在十二经络运行,力贯 于四梢,有推山之势。
三扣即肩扣、掌扣、步扣,使身体的力达于肘尖、指尖、足尖。
三BS即脊背圆、虎口圆、身形圆。实现力由脊背发,增强腕力, 气贯周身,使命门得到锻炼。
三疾即身法变化迅速,学法变化快捷,穿掌准确迅速。
三挺即颈挺、腰挺、膝挺,使精力贯顶,力达全身,有弹簧力。
三平即两足平起、平落、平走,实现腿力强而活,内气平稳不散乱。
三屈即两肱屈、两股屈、两施屈,使力达于掌、足、胯。
三敏即心、眼、手敏,使掌法变化无穷,能够随机应变,对敌有
三垂即气下垂,肩下垂、肘下垂;使气行于丹田、谷道经络之
三月即胳脖、腮、手顶呈月牙形。
为了使气在十二经络之间通畅,八卦掌特别强调指法,食指 勾眉,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大指微扣。还要求前手向外推,后 手向下坠,前肘对准后脚跟,后肘对准前脚尖。前股领劲,后股坐 劲,松肩开窍,气贯全身。
八卦掌中换掌动作中,运气十二经络之间,以神意调动十二 经络的流动方向而产生手、腕、臂、肩、胯、詈、膝、足的力点运动方 向,这是八卦掌运用河洛图原理行气、换拿的秘密,在八卦掌身法 练习的“云盘飞九宫"(图D25)中暗藏着十二经络行气线路,故称 八卦掌为以武演道,以武传道,“碾动阴阳,倒转乾坤二(注:图中符号一为手三阴经,二为手三阳经,三为足三阳经, 四为足三阴经,五为中丹田,六、七、八、九为左右对称的十二经 络)
董海川首传于世的八卦掌武艺中,有一种特殊的练习方法, 即沿九宫八卦掌线路用掌,这种线路有公开的按照洛图数顺序 “云盘飞九宫”穿行换掌,也有不公开的,按先天八卦图的方位四 正四隅方位行进的“天盘暗九宫”线路以及按照“金丹原理图”变 化方位的“天盘明九宫”线路三种,后两种线路简称“天盘九宫八 卦”,授限于门人高徒之间。
“暗”即在八卦方位上排列的夜空星宿之意,所以也称“鬼人 卦”,“明”即昼夜可见的天体运动星宿之意,也称“神八卦二知道 “丹书”原理图的秘密,就不会为天体之神秘所恐慌,故有“以道莅 天下鬼神不泣”之说。
“天盘明九宫八卦掌”线路(图D26)把金丹原理图演变成武术 运动形式保存下来,董海川只传授给数位弟子。它以金丹图为主
起于中心归于中心,向西北方位“乾”位运动,经过九宫内的走转 归于中心,合于丹书原理图数理产生的后天八卦图。
“天盘暗九宫”,是以河洛图为主的九宫八卦掌,起于中心向 正北方向运动,经过九宫内的四正、四隅方位走转运动收于正北, 合于河洛图表现的八卦方位星宿排列位序。
六、太极拳原理与古拳谱
“金丹原理图”出现后,道家根据伏嚷的“六合”宇宙运动原理 图中的方位标记东南西北中,与宇宙演变的能源五气,即金木水 火土结合起来,将天干与五行方位配合“六合”原理图演变成东方 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的太 极图,这样“六合”原理图由单一的天文学图形转化成中国哲学图 形。这些图的不断演化逐渐成为现代的八卦与太极合一的图形 (图 D27)。
从古代文献可知,早在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黄帝战四 帝” 一文中就记录了太极图的特征”……左旋,右阴,顺时,柔 顺……”汉代以后八卦太极图得到广泛传播,在天文学仪器中已 经使用八卦太极合一图形,宋时期的周敦颐(1017〜1073)也作了 太极图(简称周子太极图),明初的《六书本意》中把太极图与八卦 图结合一起的图形称为天地自然图。大约在这个时期,太极图得 到广泛传播。
太极拳也是金丹原理图的产物,传统的太极拳中,通过太极 步法以及盘架中的“实步转换”(注:简化太极拳改为虚步转换)和 目光的调整实现内气循经导络,以内动带动外形的方法来实现 的。太极拳中要求注意目光内视和外视的转换,内视即内气下行 通过手三阳与足三阳时心理配合,目光外视即内气上行通过足三 阴、手三阴时心理配合运动而产生“神意内敛,外示安逸”的运动 效果。故太极拳论上讲“以心行气”,勿令气沉着,“以气运身”,勿 令身随顺,这样才能“动如九曲之珠”,即内气行于人体九窍时产 生的连动,外形如江河之水,呈现滔滔不绝,蜿蜓流动之势。
下面列出董海川弟子宋长荣秘传的八卦拳谱,以供研究参考。
浏览50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