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代山西民间武术主要流派及部分武术名家介绍
清代是中国古代民间武术发展的极大成时期,山西民间武术借助经济发展的契机,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拳种和大量的武术名家。
1.清代山西民间武术的主要流派
(1)形意拳创拳及其在山西的开展
形意拳是我国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形意拳原名心意拳,由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今永济)人姬际可,脱枪为拳,创编而成。后几经周折,传入山西戴隆邦与河南马学礼。戴隆邦,字尔雷,山西省祁县小韩村人。约生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卒于嘉庆七年,终年九十岁。为心意六合拳序言的作者,蹙二形的创始人,心意拳北派之祖。在乾隆十五年作《心意六合拳》,是研究心意拳不可多得的资料。雍正五年(1727年),清政府下令禁武,戴氏返回故里。心意拳成为戴家家拳,戴氏在家乡潜心研究心意拳,但绝不外传,对内只授子侄及内亲,故有“只见戴家拳打人,不见戴家人练拳”之说。戴隆邦之子戴文雄得其父真传,以保镖为生,声震武林,闻名遐迩,是嘉庆、道光时期最为著名的心意拳大师。道光十六年(1836年),直隶深州(河北深县)人李洛能因久闻戴文雄大名,变卖家产,别离故土,千里迢迢来到山西祁县小韩村,一心要投师戴氏学习心意拳,但戴文雄受其父临终嘱托意拳决不外传,遂拒绝李氏。李洛能并未灰心,以租地种菜为生,每日往戴家送菜,常年风雨无阻,不取分文。戴母感其心诚,为其所动,命其子文雄传授心意拳于李洛能。戴文雄遵母命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式收李为徒,传授心意拳。李聪颖勤奋,深得此拳之道,学武出师后,又随师从事保镖业五年,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接受太谷县城富商孟勃如之聘,到孟宅担任护院拳师。此后,李洛能到太谷县城为富商孟勃如护院。期间孟勃如亲自介绍车毅斋、贺永亨、李广亨等拜李洛能为师学艺。据《形意拳术探微》记述:“当时,车毅斋为武柏年家车 夫,贺、李为商号伙计。曾祖父(孟勃如)还亲自与他们的主家说妥,每日早晚到我家练拳。”咸丰六年(1856年)李洛能征得师父戴文雄同意,收太谷车毅斋为徒,将心意拳“五行六象”悉心授予弟子,同时将武艺传给孟勃如。
车毅斋拜李洛能为师后,不断进取,刻苦练功,并得到师爷戴文雄的亲授,得 益非浅。车经常与师傅李洛能、师弟贺运亨、李广亨、弟子李复祯等一起切磋武艺,此期间通过对心意拳谱的研究,认为心意拳实际和我国汉字一样,有象形取意之意,拳谱中也有“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的论述,故认为改名形意拳比心 意拳又合乎实际。于是对心意拳术有所改革创新,在桩功和步法上作了重大修改, 一改心意拳的“子午桩”(又称“三才势”)为“三体式桩功”,二改心意拳的“弓步”为“坐银剪步”,后改称“形意半马步”。同治五年(1866年),洛能师徒创编了第一套形意拳对练套路,即“五行生克拳”,从此自成一路拳术,有了形意拳。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本桩功,以五行、十二形为基本拳法,以阴阳五行学说为 其拳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象形取意,取法为拳”,讲究“心意成于中,肢体形于外”。此拳刚柔相济,内外相合,形神并练,内外兼修。其动作具有简捷朴实,动静分明,动作严紧,手脚合顺,身正步稳,快速整齐,劲力充实,稳固 沉着等特点。时至今日,形意拳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于山西各地。
(2)洪洞通背拳的起源与发展
洪洞通背拳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拳种,讲究“腰背发力,放长击远,通肩达背”,故名通背拳,在我国武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此拳以巧力胜人,要求身手灵活,主张侧身进攻,“横身进则臂见短,侧身进则臂见长”。讲究“随意而行, 随力而走,取之以力,用之以力,空而不空,不空真空,动而不动,不动真动”。至清末,通背拳已流传于全省各地,此外在相临各省均有传练。另据初步考证:明洪武五年(1372年),陈氏太极拳始祖陈卜由山西洪洞县迁到河南陈家沟传授拳术,后来陈家沟遂成为太极拳的发源地。而在洪洞流传下来的拳术,演变为通背拳,流传至今,习者颇多。据查陈氏太极拳和洪洞通背拳的拳经总谱几乎完全一致,而且在理论和动作名称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推断两拳的渊源关系应当是很密切的。至今洪洞仍有通背拳的传人及众多的习练者。
(3)傅山创傅拳及其流传
20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性武术挖整工作中,一册光绪六年(1880年)的《傅拳图》手抄本惊现世人。经专家多方论证,《傅拳图》乃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傅山所传,但遗憾的是此拳已濒临失传,习练者甚少。尽管如此,《傅拳图》的出现无疑丰富了山西武术的内容,尤其是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傅拳原名朝阳拳,后将拳术与气功导引相结合,遂演变为“子午太极拳”。傅山拳法分为定势和活势两种,套路结构严谨,动作启承转折,自然顺畅,轻灵柔活,沉着稳健。演练时要求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提肛敛臀,进退稳健,虚实分明。它的特点是以意领气,以气运身,行吐呐导引之术,自然通行,不偏不倚,求柔得中,意守丹田。相传镖局即为清初傅山、顾炎武与戴廷轼(戴隆邦之父)为了反清复明而创设的。
(4)鞭杆创立及其发展
清代山西商路茫茫,偏僻艰险,习武成了商帮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然而刀、 枪、剑、棍既不便携带又容易惹人注意,所以山西人利用随身携带赶车用的短棍创编成拳,形成了山西特有的地方拳械——鞭杆。
鞭杆是山西民间传统武术的一种拳械,在全省各地均有流传。鞭杆亦称短棍,长1.2米左右或为本人手握的十三、四把左右。鞭杆短而无刃、无锋、梢把并用,单双手互换,它吸收和综合了武术长短器械的多种运动方法,衍变出独特的运动风格。在技术上攻防兼备,灵活多变,方便实用,形式多样。演练时要求“鞭贴身,手沾鞭,走鞭换手务须干净利落,身械协调相随,切忌拖泥带水,手眼身法步熔为一体,协同动作,完整不懈”。技击时要求“乘人之势,借人之力,出势要伸屈自如,劲力刚柔相济,动作要声东击西,进退要虚实随机”,强调“勿使笨劲,勿用蛮力,不即不离,灵活敏捷”。练习起来呈现出手不离鞭,鞭不离身,时而雄健朴实,时而轻巧敏捷的形象,表现出“鞭似蛟龙缠身,身犹猿猴攀纵,眼如狸猫攫鼠,步像雄鸡斗勇”的特点。
鞭杆在山西流传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据山西大学的毛明春教授考证,晋北繁峙有杨海保传授的八仙鞭和36鞭,郭应田、候增祥传授的32手螳螂鞭和梅花 十字鞭,灵邱县有李生梅、李起雨传授的三才鞭,代县有仁继李泽传授的12手鞭,应县有唐万武传授的15手鞭,怀仁有李成家传授的24鞭,定襄有赵秀明传授的尺八鞭,曲玉生、张能富、许在德、曲世伟传授的36鞭,太原有五台县人张含之及弟子陈盛甫、杜大兴、武跃文等传授的驼骡鞭,郝学如传授的13鞭,银连芝传授的舞花鞭,榆次人赵云武传授盘龙鞭,寿阳马洪传授的63鞭,平遥曹体元、张育人传授的八合鞭、灵石房有根传授的乱马撅六趟,洪洞徐风山、程涌泉传授的子母顺手鞭,运城原云龙传授的纽丝鞭,晋东南沁县有郝世弓、郝起荣传授的齐眉鞭、九连环鞭。郝世弓、郝彦孝传授的驼骡鞭,牛凤鸣传授的七星鞭侍等。
进入21世纪的现代,山西鞭杆正以独特的器械特点、技术风格风靡三晋大地,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驼骡鞭的主要传人之一毛明春教授创编了《简化太极鞭杆二十四式》,不仅与太极拳具有同等的健身功效,而且器械简单、实用(外出旅游或老年人时可作手枚防摔、也可将其分开收入包中便于携带),业已有众多练习者,是传统武术在现代发展、传播的楷模。
浏览38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