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清代山西部分武术名家
(1)姬际可:字龙峰,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武术家。白幼习文练武,技勇绝伦,尤精大枪术。他“飞马点椽子”,能举枪不漏,人称“神枪”。为了适应徒手自卫的需要,以枪理为拳理,揣摩动物争斗之技,苦研十年,以六合为法,五行、十行为拳,以心之发动意,意之所为拳。创编成“心意六合拳”。据说艺成后曾访嵩山少林寺(一说姬访少林寺后,始参照少林五拳着手创拳),并且传艺河南、安徽。十年后归故里,教授子孙。老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渠魁,号称 “神枪”,誉耀乡里。其徒著名的有王耀龙、曹继武等。为发展中华武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傅山:字青主,山西太原人,别号桥黄,朱衣道人等。傅山出生在文武兼备的官宦之家,自幼受先辈熏陶,喜读兵书,酷爱书画,研究百家,繁于为人治病,闲时写诗作墨,成为一代儒家名流。同时羡慕刺客游侠,练就一身武艺。明亡后,他出家为道,拜山西寿阳县五峰山龙池道观还阳真人郭静中为师,排为龙门派第六代弟子,道号“真山”,别号“朱衣道人”。傅山精于武功,其内功术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武功臻绝,骑射尤精,是一代气功大师,也是武林一代名流。他在 《读史》一书中就明显的表达了他演文习武的志向:“天地有肤疾,奴物生其中。神医需武圣,扫荡奏奇功。”民间有“傅山飞笔点太原”之说:相传当时太原城门 上,原有“太原城”三字,因年久脱落,“太”字少了一点成了 “大”字,有人准备搭架修补,傅山知道后,把弓箭头裹上棉花,蘸了黑墨,弯弓射去,不偏不倚,恰倒好处,在“大”字之下补了一点,成了 “太”字,足见傅山箭法之神。虽此事的真实性己很难考证,但由这个传说不难看出傅山的武艺高深。曾传留傅拳 即子午太极拳于后世。
(3)王宗岳:清乾隆年间山西人,太极名家。王宗岳少年时喜读经史及“黄帝、老子之书及兵家言”,“兼通击剌之术,枪法尤其精者也”。晚年曾在河南洛阳、开封设馆教书、授拳。平素酷爱武术,精通拳法、枪法,悉心研究拳术理论及技艺数十载,且有精辟见解。
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论》,为“太极拳”奠定了名称,是我国现存的太极拳古典理论著作中最早的,也是评价最高的论著。《太极拳论》突破了明清武术论著以兵家论武技的惯例,而从中国传统哲学的“太极”角度以立论,解释了太极拳的拳理、拳法,阐述了太极拳的修炼之法、攻防之道。在其理论中既有太极阴阳八卦的说法,又吸取了五行学说,以八卦合五行而组成十三势。《太极拳论》融合了道家“有生于无”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浓缩,所以太极拳又被称为“哲拳”。
在《太极拳论》文中所述“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提出了太极拳的习练要求姿势正确,动作适度,劲路恰当,不论走架、推手,动作和劲力都不可过分和不及;“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对练功规律做了深刻的揭示,大凡武术训练,其初级阶段,一般都是要求熟习着法,谨守规矩,而达到高级阶段,就能随机应变,形成条件反射,不拘守于一招一式,达到“神明”的阶段;“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以文学的手法描述了本体感觉的敏锐程度,既是对习练者的要求也是对功夫追求的至高境界;“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将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引入技击当中,使对手“摸得着,看得见,打不着”强调了感知能力和量敌精确的重要意义。如此高深的论著对太极拳的走架、推手和散手都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被后世太极拳家们奉为经典,对 太极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4)戴隆邦:字尔雷,山西省祁县小韩村人。为《心意六合拳》的作者,整、船二形的创始人,心意拳北派之祖。戴自幼家境富裕,以开店为业,因好武而习练家传长拳,13岁随父至安徽池州经营店铺时,拜曹继武为师学得心意拳。苦练十余年, 艺成返晋。隆邦先生回晋后,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对心意拳谱进行订正。认为心意拳属“少林外家支派”,并附有《姬际可自述》与《拳论十法摘要》等。隆邦先生有鉴于师祖姬公反清复明之志未遂,学艺嵩山而不敢言少林;又因为清朝禁武, 师傅曹公被异己排斥清洗而隐姓埋名,故他一生中不传外人,只传其子侄。
(5)李洛能:字飞羽,河北深县人。武术家,河北派形意拳始祖。自幼喜武, 学习花拳。据《车君毅斋纪念碑文》载:李洛能曾经商到山西太谷,闻祁县小韩村戴氏精于心意拳。为学艺,遂以种菜为名至祁县,经过一段传奇式的智求,又辗转挽人说项,终于1845年拜在戴氏文雄门下,学心意拳。经10年苦练,得其精要。据孙禄堂《意拳述真》称:“先生精心练习,至四十七岁,学乃大成。于形意 拳之道理,无微不至矣。每与人相较,无不随心所欲,手到功成,当时名望甚著, 北数省人皆知之”。李洛能技成后,人称神拳李。在咸丰、同治年间,与八卦拳之 董海川,太极拳之杨露禅,鼎足而三,为心意拳、八卦拳、太极拳武术之领袖,威震武林。曾在太谷财主孟勃如家担任护院拳师,于咸丰六年(1856年)开始收徒授艺,逐渐形成以心意拳为母但又有所创新的形意拳技术与理论体系,另著有《形意拳谱》一书,对该拳种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6)车毅斋:车永宏字毅斋,行二,人称车二师傅。生于1830年(清道光10 年),卒于1915年(民国四年)。世居山西太谷桃园堡,移居贾家堡。出生寒门,早年在太谷“积安堂”商号当马车夫。由于酷爱武术,少年时习练少林拳,后经人介绍于咸丰六年(1856年)拜李洛能为师学习心意拳。车毅斋勤学苦练,敏而好学,其拳势低沉紧凑,内劲浑厚爆发力强,手法神妙莫测,身法变化无穷,成为李洛能最著名的得艺高徒。山西太谷城内武家吉安堂,太谷上庄王家四隆堂,太谷北洸村曹家三多堂,山西祁县乔家堡,祁县乔家斋忠堂等,均为山西祁、太二县巨富,重金聘请车永宏先生为教师兼护院,轮流留住各家。车永宏弟子中,多为祁太二县城内商号之掌柜。但车二师傅,为人忠厚,不以贫富论,所以弟子中贫民也很多。当时民间流传说:“有艺无艺,车二师傅徒弟”,人称“通天教主”。车永宏之拳技,退如风吹鹅毛,进如流水钻窟,已至炉火纯青之境,武术界无不敬仰之。于1888年在天津以形意剑术击败日本高手板山太郎,为国人争得荣誉,获清“花翎五品军功”之称。“日人奋然临,毅斋慢然应,倭败色沮,愿师之,毅斋婉谢焉” 真实的记述了其武功之高深和不屈的民族性格。
(7)李述贞:字复祯,小字常有,人称常有师傅,生于1852年(清咸丰2年),卒于1924年(民国十三年)。李师傅是继车永宏先生之后,祁太二县各家商号第二任护院教师,光绪年间山西最负盛名的六合心意拳家。义和团首领李存义, 多次来山西拜访老前辈车永宏、宋世荣,与李述贞交情甚厚,对李述贞之高超武技 大加赞誉。李师傅对心意拳原理之阴阳、动静、虚实、起落、进退、顾打、束展、智勇等均能领悟透彻,应用于实战中。李师思维敏捷,聪颖好学,吸取了鸳鸯门鸳鸯脚之精华,用心意拳之内劲,独创了别具一格的心意十八腿,其手足速度快,拳脚同攻每战必胜,人称“常胜将军”。1932年,山西国术体育旬刊,登载赞誉文章,附车永宏与其著名高徒的合影,并赋诗一首:“毅斋桓桓多好武,复贞又称人中杰”,称李述贞为车永宏八员大将之首。
(8)王正卿:平遥南良庄人,是中国武术史上具有影响力的开拓者。王出生寒门,幼年仅读过二年私塾。因身体弱小,遂学武健身,渐至酷爱,身体也随之强 壮起来。嘉庆年间在北京的一家面铺做工。期间,以粗壮轧面杆为枪,将武技训练巧妙运用于其中,可连送数百下。先从师“大枪”刘苦练三年,将十趟腿、六趟
车毅斋纪念碑记大枪、疯魔枪等学到手。后拜贾殿魁为师习练信拳、少林散手、虎头钩、三节鞭、白猿棍、春秋刀等套路。咸丰五年(1855年),在平遥城内开设“同兴公”镖局。保镖期间,仍以武会友,进取不息,人送绰号“神枪面王”。在当时他与祁县的戴 文雄,文水的左昌德并称为“华北三杰”。
(9)左昌德:人称左二把,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出生于山西文水县孝子渠村,武术世家。他自幼随父习武,身材魁伟,臂力过人,且天资聪明,又肯刻苦练功,深得其父偏爱。17岁时去北京做车轴生意,后拜河北张德茂为师学习绵掌。 苦练八年,经人介绍在苏州开设“玉永镖局”,次年改名为“昌隆镖局”。从此, 左昌德开始了保镖生涯,走遍大江南北,历时三十余载,从未出过差错。其间与王正卿义气相投,遂成金兰之好,共同切磋武艺,相互交流。王正卿向左学习绵掌、弹腿,左也向王习练大枪、信拳。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昌隆镖局因给苏州 巡抚押送苏绣名作“七禽图”赴京,道光皇帝亲赐左昌德黄马褂一件、镖旗一面。
浏览2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