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六十四拳(董海川真传)
(承传源流:董海川—宋长荣一裳恭一尉剑獐)
第一路
1,起势 2.双探掌 3.好推拿 4.横横掌 5.挑掌
6.下掖掌 7.上引掌 8.下砍掌 9.跳起横琏 10.三劈掌 11.连环掌12.八卦势
第二路
- .偏黑簿 斜砍掌 3・双推掌 4.海底耕月5.双轮 掌6.提膝下砍掌7.料飞掌 8.俗篇横蹬9.左右八卦势
- .半开门 2 枪背五掌 上探掌 4・下扎掌.&上 引掌 6.双捋手 7.上推 8. 9.平推 10.回身八卦势
第四路
5.双撑拿
6.闭手
7,走后方双推率
8.左右八卦势托肘 第五磨
- .双■搽掌 抹眉掌 3.跷腿 4.双推掌 5.双砍掌 6.闭手 7.拣手童子腿 8.反轮背 9.八卦势
第六蹄
- .三舞掌 捋手顺踢鹏 3.左跷腿 4.右偏端 5. 左横窿 6.坐盘势 7.痴子脚 8.单推掌 9,八卦势
第七踣
- .大开门 披肋掌 3.闭手 4.迷魂掌偏蹒 5.五
云式
6.猛击腿
7.托人掌
8.回身八卦势
第八路
- .单将掌 托肘偏端 3,左穿拿 4.后穿掌 5.单 劈掌 6.兜掌7.抖身掌靠身8.抖身八卦势
先天无极
八卦掌(又称
老八掌,1[海川真传)
1,先天单换掌(主穿字)
- .熊形双换掌(主板字)
- .述顶掌(主拦字)
- .金龙盘柱掌(主缠字)
- .白马取麻掌(主拧字)
&拧身三穿掌(主转字)
- .上挑下披掌(主走字)
- .猫(虎)形下压掌(主翻字)
龙形
八卦掌(此拳谱由后人按理)
- .潜龙出水(抱手抖掌主推字)
- .青龙探爪(撑手合掌主托字)
- .乌龙纹柱(仰手羌掌主代字)
- .白龙过江(俯手”掌主领字)
- .金龙落海(横手回掌主搬字)
- .二龙戏珠(撩手翻掌主扣字)
- .玉龙转身(扶手螺旋掌主劈字)
- .懒龙盘道(捋手挑掌主进字)
游身
八卦掌(此
拳谱由后人
整理)
- .叶里藏花(靠身闭手单换掌扣接步主活字为泽)
- .龙凤游天(游身双换掌琏冷步主H]字为水)
- .埠娘奔月(转身抡劈掌踩踏步主灵字为金)
- .长虹贯日(披身勾挂掌摆莲步主巧字为火)
- .飞雪迎风(摩身缄丝掌旋风步主顺字为风)
- .乳燕穿柳(摩身擂锤学连环步主化字为木)
- .星回斗转(绕身推手掌七星步主连字为雷)
- .倒拉风舟(背身平穿掌仙人步主绵字为山)
(1991年
3月
6日宋派五代传人于河川、张泽民师父提供)
附文一:宋派八卦掌的特征宋派八卦掌手型为瓦拢掌(其中的龙行八卦掌的掌型是龙爪 掌),这是不同于程派、尹派牛舌掌之处。手型虽异,但练功要领及 原理是一致的。
瓦拢掌手型是宋派八卦掌的一个主要特色,拇指外展,其余 四指并拢向里扣拧。
宋派八卦掌起势为三盘式,如先天八卦掌是在八卦圈上按顺 时针轨迹方位运动,开始起势。
- .面南背北而立,然后,两足尖均向左动,两掌均稍向右,右 掌在前,左掌在后,右掌肚与左足跟相对,两腿成剪子形状,劲在 两腿之间,身往下坐,上身要直,头正顶直,垂肩坠肘。
- .提气,提肛,含胸收腹,塌腕手顶,两虎口要圆,大拇指外 展,其余四指里扣,气到手指。
- .前脚虚,后脚实,以迅速变化,紫裆吸胯,两膝相抱,步如趟 泥,双膝紧并而行,走转时平起平落。
- .舌顶上腭(接通上鹊桥),眼观虎口(形成准线),前手与眉 齐,后手贴肋下,两肩水平形成天平定摆,转掌如拧绳形成合力, 走螺丝劲。
- .心平气和,气沉丹田后沿谷道(任督二脉的交接通路)直达 百会,上身肩垂肘,肘垂手,以连通十二经络,则气到手梢,后手贴 肋,四指并拢一如前手。
- .肩坠腰,腰坠胯,胯坠膝,膝坠足则气到脚趾,走转时不前 俯后仰。
7,里脚外摆,外脚里扣。&由慢求快,手脚随和,气血蠲顺,由随和调顺之中再深究形 体正确,追求用劲是否,速度由慢至快,久之,走转自如,初练转大 圈,渐之转小图。
9.练功时十分注重呼吸,用鼻不用口,轻人缓出,避免肺气膨 胀伤害五腑六脏,初练可走三步一吸,三步一呼,久之,八步一吸, 八步一呼,到达一定程度时则进入体呼吸进而出现胎息。到此时, 用意念提气、调气,方法是舌抵上腭,使气息深深归根,入下丹田, 下丹田中的“九窍”连通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带脉、冲脉等形成 连动,支撑身体在各个方位角度运动,术语称其为“太极浑圆球” 或“混元太极球工
掌法练习,步步深入浅出,初练上盘,纯熟后练中盘,年久后 练下盘,三盘即精,内劲自明,当功夫到达一定程度时,脚下的“八 卦连环步”(简称八卦步),与身上的“刚柔混元太极球”(简称太极 球),以及掌中的“阴阳变化五行轮”(简称五行轮)三者合成一 体。
“脚踏八卦,怀揣太极,手运五行”形成变化不定之势,才能运 用出神入化,达于妙境,到达这个境界后,方晓武术的三味,精、 气、神真意,顿觉,古人不欺吾也。
八卦掌功法中的内五行(人体五行中,心、肝、脾、肺、肾经络 在掌中的涡旋状行气之劲路),内八卦(内气在腹部周天轮回),内 太极(脚步虚实运动形成的内气转化)的运动中,方位、方向、起始 点都与八卦、太极理论密切相关,有物可指并非虚言,它与外五行 (天体东、南、西、北、中方位的定位),外八卦(四正与四隅方位上 的相对运动变化),外太极(混元之一气在空间阴阳平衡运动)不 可分离,方可理解,董海川做八卦掌六十四歌诀“混元一气走天 涯,八卦真理是吾家,招招不离脚变化,站住即为落地花”的奥秘, 可知古代哲学与科学的结晶,天、地、人三合一的理论内涵的重要。(注:走天涯指八卦掌运动的轨迹在大圆周上自由自在,循环 往复,大圆周轨迹也称“无极”或“周天”或“天道”)
宋派八卦掌同其他八卦掌一样,每一掌变化八掌,演练成八 八六十四掌,每掌又以推,托,带,领,搬,扣,劈,进分别明确主要 掌法。
.每掌先以右演练一遍后,换为左势演练,以应阴阳变化之数, 合二而一,正反练后再练下一掌,八掌可不分前后次序随意走 转。
六十四掌是六十四个打法招数,可以一招■-式练习,也可连 贯起来练,初练走直趟,熟练后走圆圈。
六十四手又可以二人对练,组成二十四式,直至一百二十八 式。
在转掌功法练习过程中,双手可戴
1公斤或数公斤铁环,挂 砖,坠石,同时还有站、走、木槌、铁砂掌、鹰爪力、踢打木人沙袋等 练习,久之可产生刚柔并济之力,学到气到,自得其妙。」
(全文根据
1990年任鹤敏、张立成作《八卦掌名家尉剑锋》修 改补充)
附文二:
八卦学点清
八卦掌自“仙人”流传下来,,根据考古资料研究至少经历了六 千年以上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波涛中,已经无法将每个时期的 传人记录下来,况且,比起伏羲的伟大发明.任何一个传承者都不 过是承前启后的纽带而已,故在八卦掌等为代表的传统武术流派 中都有“言祖不言师”的美德与习惯。历代都有高人隐士传接研究
214其内在的道理。八卦掌等传统武术是先于文字出现的历史文化产 物,因此,在古代文献中总可以看到其蛛丝马迹。如:《易经》之{履 卦} {益卦}及北魏曹植的《洛神赋》等文献;宋代抗金名将岳飞传 承的《内功经》(卷一)中记载了有关练习要领。
董海川用“仙传”将其
源流溯回到上古时期,用河洛图将其功 法归于伏羲发明的阴阳八卦五行学说。
董海川(清嘉庆二年生),河北文安县朱家坞村人,幼小学艺, 名震乡里。成年后南游名山大川,又在九华山学艺九年,在民族危 亡之时怀报国之志,入世下山。由于在天津的旭街严惩来华作恶 的日本“武士二而惹下“滔天大祸”(约五十岁左右),投奔肃王府 奕忻府中。奕忻掌握着国家的外交、军政的大权,出于自身势力与 实力发展的需要,收下董海川,因此,董海川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 景下,作“茶役”,后董为护院总管。此后开始传艺,开门大弟子为 “南宋、北宋”即宋长荣、宋永祥两人。
董海川在肃王府任“茶役”时,其术为肃王府中的典仪官全凯 亭所窥,跪地不起以求其艺,董海川为其诚心所动,收其为徒,自 此八卦掌在王宫内开始传授。在肃王府任护院总管期间收徒
57 人,辞职后在民间传授八卦掌武艺,先后有百余高徒,是此八卦掌 开始闻名于世。程廷华派流传最广,尹派则在宫中受到皇族青睐, 当时的皇帝也向其学习八卦掌。
清朝后期,中华民族受到外强的蚕食鲸吞,董海川关心国 事。后因不忍目睹江山为外敌割裂,含恨以内气打断命脉自杀,时 年
85岁,世传“仙逝但八卦门的弟子们遵
其遗嘱在抗击外敌人 侵中华、内寇欺压百姓的斗争中,极为勇敢、壮烈,视死如归。八国 联军侵占北京时,程廷华以八卦掌绝技独战几十个侵略者,令二 十几个鬼子上了西天,最后倒在围兵的枪弹之下。滚滚硝烟战火.
浏览3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