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代山西武市传播的社会因素分析
山西地处北京、西安、洛阳三大古都之间,又北接蒙古。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长期的战争塑造了山西人淳朴而豪放、文雅而好斗的性格特质,也使山西成为武术发展非常好的地区之一。特殊的地理因素、独特的性格特质和商业的经济推动,是山西武术传播的社会因素。
(一)
1.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武术在山西世代传习
唐朝以前,首都主要在西安;五代以后,首都主要在北京。六大古都依次为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中国历史上大多建都于北方,从秦汉至明清(公元前221年~公元1840年),以统一时期为例,1593年里只有明初52年都城位于南方,北方建都时间长达1541年,占96.7%。山西处在北京、西安和洛阳之间,这种政治地理特点,使山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又北接蒙古,长年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在上述2061年中共计战役840次,其中在山西境内的战役为125次,占战役总数的14.9%。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山西长久以来一直是战争中的主战场, 山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山西北接蒙古,既是民族交往和融合的接触地带,也是民族冲突的主要场所。汉蒙等民族双方都将晋北视为军事布防的重地,也是战争争夺的焦点。由于频繁的战争,使处于这一地区的山西人民对武术极为重视。不仅在战争中形成了尚武的精神和刚毅的性格,而且在战争中练成了高超的实战技术。
2.特殊的交通环境促进了山西武术的发展
山西表里山河,四山阻隔,黄河北纵南横,环绕半壁。东太行,西吕梁,两山如巨大的屏障,塞上高原北距内蒙,南面的黄河断出秦晋。光绪《山西通志。风土记》载:“夫山西,其东则奇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之外蔽,而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如此封闭的自然环将山西四关锁土,南下和东去出口要过巍巍太行山,太行山阻断了山西与华北大平原的联系,平均高度一千五百米,南北长八百余公里,只有八个仅可容身的峡谷,以沟通河北平原与山西高原,世人称之为“太行八隆”。魏武帝曹操在过太行时就对此发出过无限感慨:“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估屈,车轮为之摧。”北上和西去也是异常艰险。西去要穿越吕梁山,这条道路之艰险直至今天还是山西与西部沟通的瓶颈。向北则是要穿过长城各口,长城即筑于重重山峦之间,其交通之艰难不言而喻。位于今山西省朔州境内的“杀虎口”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交通不便,常有土匪出没,便有了“杀虎口,杀虎口,不丢钱财,丢性命”的说法。在如此恶劣的交通环境中生存的山西人,却有着千里经商的传统,而且到清 代时已经成为“海内最富”的商人,而其经商的特点是“资本最雄厚、经营项目最多、活动区域最广、活跃时间最长”。封闭的地理环境给交通运输形成的困难并没有让山西人缩手缩脚,而是大胆经营,努力开拓,实现了一个商业奇迹。当时, 明代山西全境有主要驿道干线十条,以太原为中心,东经平定、井邑可达京师;南经平阳、蒲州过黄河可至陕西潼关、西安;西经汾州、石州,从军渡过河到陕西吴堡;北经忻州、代州达大同,可与蒙古相通;东北经繁峙、灵丘、广昌,过紫荆关 可进入冀省;西北经奇岚、偏头关可达陕西榆林等地;东南经沁州、潞安、泽州过太行山可进入河南。清代山西的对外交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由当时的晋中盆地出发,对外驿路可分为“大驿”、“次冲”、“偏僻”三种,其中“大驿”仅一条,即自阳曲县临泉驿起,经榆次县鸣谦驿,寿阳县太安驿、寿阳驿,盂县芹泉驿,平定州平潭驿、柏井驿、甘桃驿,井隆县井陵驿,为山西达京师之“大驿”; “次冲”两条,一为自太原府东南经潞安府,出凤台县入河南境为“次冲”,一为自太原北上至绥远城,再经天镇县人直隶境为“次冲”。另有“偏僻”八条,即:(1)太原经榆次、寿阳、平定各驿出娘子关入直隶达京师皇华驿(2)太原经忻州、峥县、代县、繁峙、灵丘各驿入直隶易州达京师;(3)由太原经忻州出雁门关达大同后,再折经阳高、天镇人直隶达京师;(4)从太原经岚县、钳岚、五寨、偏关入陕西和内蒙古地区;(5)从太原经平遥、汾阳、平阳、蒲州出风陵渡达陕西以至伊犁;(6)从太原经汾阳府西渡黄河军渡达陕西绥德州;(7)从太原经祁县团柏镇、沁州、潞安府、泽州府出天井关入河南:(8)由太原经平阳、绛州、稷山、河津渡黄河至陕西韩城。以上的描述给了我们一个当时山西交通的基本状况。这看似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上,可谓处处艰险,重重险障。
山西商帮的掘起正是在这种艰难险阻的生存环境中,没有怨天由人,没有气馁,而是积极努力,走别人不敢想、不敢走的路,无论从东南贩运茶叶、丝绸到蒙古、俄罗斯,还是从四川运出生漆和各种特产到全国各地,山西商人走的就是偏僻艰险之路,挣的就是长途贩运之财。山西商人敢于这么作,除了战争塑造出的刚毅的性格之外,尚武、好武、习武的民风传统也使山西商人“艺高人胆大”。习武是山西商帮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
(二)山西武术发展与传播的人文因素
人是事物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武术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的因素。由于山西特殊地理的战争因素和四关锁土的自然环境,培育了山西人尚武的人格特质,使山西自古就有许多优秀的武术、军事人才。《汉书•赵充国传》云:“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因此武术、军事人才又进一步促使山西人形成以武为生、以武报国的民风。自周、秦以来,山西出现了许多在历史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武术、军事人物。如古代有廉颇、纪信、卫青、霍去病、关羽、张辽、徐晃、刘渊、石勒、斛律光、尉迟恭、狄青、薛仁贵、杨业、呼延赞等;近代有徐向前、彭真、薄一波、傅作义、阎锡山等。至于未能载入史册的山西英雄则更是数不胜数,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先生赞扬:“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乃山西之力。”抗日战争期间,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三大根据地都把山西作为重要依托,山西人勇敢顽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平遥的梁学案、汾阳的蒋四、运城的王光等山西英雄正是无数山西无名英雄的代表。
1.山西古代军事武术人才辈出
(1)卫青: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卫青自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拜车骑将军始,曾先后七次率军出击匈奴。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及第二年,卫青连年率兵出击匈奴。元朔二年,率军出云山西大学体育学院中,迂回至于陇西,捕虏数千,获畜百余万头,驱逐匈奴白羊王、楼烦王,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此后,汉帝国于此筑朔方城,置朔方郡(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并重新修缮秦时所筑边塞,解除了对都城长安的直接威胁。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卫青又率领苏建、李沮、公孙贺等军,出朔方,击溃匈奴右贤王,俘虏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近百万头。武帝拜卫青为大将军,益封八千七百户。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出定襄塞外千余里,击溃匈奴,使其精锐丧失殆尽,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武帝为酬偿卫青的军功,乃置大司马位,拜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
(2)霍去病: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人(今山西临汾西南)。自幼好习武功,精通骑射,善于击刺。公元前120年,官拜骡骑将军,率军万骑出征陇西一带,在霍去病的指挥下,汉军所至,势如破竹,深入匈奴领地千余里,打击了匈奴的疯狂掠夺。次年会同大将军卫青,兵分两路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远征,霍去病率部勇猛异常,横冲直撞,纵深两千余里,击破匈奴右地(今青海大通县一带),摧毁匈奴主力,其先后六次出征匈奴,解除了西汉初年匈奴贵族对汉王朝的威胁,保证了边陲的稳定。
(3)关羽:字云长,山西解州人,三国蜀汉大将,善使青龙偃月刀,并传有偃月刀法。东汉末与刘备、张飞结为金兰之好,从刘起兵。建安五年(200年)兵败被俘曹营,建有诛文丑、斩颜良、温酒斩华雄的武功。曹操上表汉献帝封其为 “汉寿亭侯”。但他不为高官厚禄所诱,“千里走单骑”,在寻刘备途中,立有“挡我者死,顺我者生”的决心,故又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功业。于建安二十四 年(219年),围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降于禁、杀庞德等。后失荆州,兵败被杀。作为一代武将胜败乃兵家常事,然而关羽却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献勇武于社稷,受到后人尊敬爱戴,并且赋予了这位武将更多的文学色彩和神秘色彩。使山西人引以为荣,将他的故事广为传诵。以致名扬海内外,成为 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与孔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
(4)杨业:又名继业,北宋名将。从小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武艺也高,每次打猎,收获总比别人多一倍。他对同伴说:“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鹿尔”。青年时到太原,投入河东节度使刘崇麾下,后住北汉建雄军节度使。杨业忠心耿耿, 扶保北汉政权,征战沙场攻城夺地,抵御强敌,屡建奇功。这一时期,他指挥作战,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人称“杨无敌”。河东归宋后,曾在山西雁门关大破契丹兵。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军大举北伐,率军收复云、应、寰、朔四州,不久宋东路军在河北战败,奉命撤退。由于主帅潘仁美指挥错误,使杨孤军被陷于陈家谷口(今山西朔州南),他受伤数十处,士卒也死伤殆尽,最后因坐骑重伤不能行走,被俘,英勇不屈,不食三日而死。世称杨家枪者,即言其所传。《续文献通考》载:“使枪之家十七,一日杨家三十六路花枪”。亦称“梨花枪”,也叫“三十六路花枪。” 用以教练士卒。至今山西雁门一带流传七步枪,也是由杨家所传。

浏览33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