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山西人口增长有利于山西武术人口的形成
明清时期山西人口的增长为山西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大量的武术人口,而大量的武术人口的形成又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宿继光在其作《明清山西武术发展的社会因素探析》中对此分析为:
(1)元末明初的战乱使中原地区受到了惨重的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荒芜。而在山西情况却恰恰相反。元末据守山西的地主武装首领利用山西的地理优势务农积谷,屯兵练甲。朱元璋建国后也是乘元军远征时直抵太原,攻占山西。明初,朱元璋去世后,将皇位传给了他的长孙,史称建文帝。燕王朱棣举兵南下争取皇位,中原一带又是战火不绝连燃四年,而当时的山西,却没有受到这场明室内战的侵扰。所以,当北方普遍遭受战乱之灾时,山西却是“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凭山河之险,免于兵火,人口得以繁衍,兼之相邻诸省大量难民流入,致使山西成为人稠地狭之区。
(2)明初,鼓励垦荒耕植,推行民屯、军屯和商屯,发展经济作物,注重兴修水利。规定垦耕之田有无原主都归垦耕者所有,成为“永业”。洪武二十七年(1394 年)诏令额外开垦的荒田,“永不起科”,即:继续垦荒,土地归其所有,并永不征税。这种政策前后推行了70多年,民垦和军屯进一步扩大了山西耕地面积。当时湖泊涸竭,踪迹难觅,森林草地面积缩小,牧业衰微,所以不仅平原少有弃地,就是丘陵、山区,甚至人烟稀少的边地,也皆陆续耕山为田,使绝大部分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都变成了粮田,发展了北部和西北部的农业。以晋西而言,“当时保德、兴县、临县、石州都是产粮区。明政府曾在这些地方购买粮食,贮存在仓库,以供给边境军队或其他地区的需要。在本区农业发展史上,这是罕见的。"足可证明山西当地武术发展的社会因素探析时的农业发展已满足本地区人口的供给,进而促进人口的发展。
(3)清雍正年间,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开始在全国推行摊丁人亩,不再征收人头税,而是将原有的这一部分税额折合到田亩当中,从而大幅度地减低了农民的负担。这一措施的推行为中国人口的增长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正是在雍正年间以后,中国人口开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最终在道光年问,即鸦片战争前夕达到了中国近代人口的顶峰。明朝时,山西属于边境省份,在山西区域范围内发生的战争较为频繁,但基本上所有的战争都局限于北部沿边地区,而腹地没有受到战争的更多影响;到清代时,山西已成为内陆省份,长期处于和平的环境当中,甚至清末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争也基本没有波及到山西。作为一个受战争影响较少的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可以想象。所以,摊丁人亩这一政策性因素成为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的最大动力,当然,这也就在劳动人口增加的同时,为土地和社会增加了更大的人口压力。
在上述多种原因的综合影响下,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则逐步减少。明清两代随着山西境内农业垦殖区大范围扩展,山西耕地面积增加了不少。境内可耕土地基本都已开发,农区范围北以外长城为界,除河谷平原外,山区也得到开发,出现“锄山为田”的高潮,达到无尺寸不耕的局面。清末山西农业面积达到七百多万公顷,占山西地区总面积的47.8%,真正实现了 “地尽其用”但由于人口增长快,人均耕地面积不升反降。据统计,山西人均耕地在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是10.28亩,明弘治四年(1491年)是9. 54亩,明万历六年(1578年)是6.29亩;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是4.49亩,清咸丰元年(1851年)是3.4亩,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是3.2亩。由此可知,明代以后,人均土地不断减少, 明末到清末人均土地渐降到最低。
由于人均耕地的减少,加上山西地处内陆,四山阻隔,山西人失去了农耕社会中最宝贵的土地资源,在怨恨天地不公的悲惨地“生”与发奋图强的悲壮地“活”之间,山西人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后者,出现了“车辙马迹遍天下”的山西商帮, 使无地少地的大量人员走出乡村,从事商业,也有一部分人走向了武术,利用武术的技击能力服务商帮。大量的人口的出现为武术提供了大量的武术人口,使许多从脱离土地或未脱离土地的人加入习武行列。
3.山西人民风淳朴、尚武好勇的性格特质是山西武术发展的本质原因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争塑造了山西人尚武好勇的性格,却没有磨灭山西人淳朴礼让的民风,这一性格特质使山西人成为中华武术最理想的传播者之一。中华武术强调“未曾习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一味追求好勇斗狠不是中华武术的特点,而山西人民风淳朴又尚武好勇的性格特质正与中华武术有本质的相通。
古籍中记载山西人的特质:民性淳朴。据成化《山西通志》卷2载,山西民风淳朴者共52个县,占全部94个州县的55.3%,其中部分记载。山西不仅有质朴的性情,更有尚文崇礼的特点。“礼让文雅”写满了山西古籍史册。同时山西人还具有尚武术好勇的性格特质,查阅各种古籍县志,整理有关山西人性格词目出现的频数和频率可以看出,朴直厚道和礼让文雅占到了山西人性格特质的38.5%,而刚强豪放、机智勇敢和喜争好斗占到了24.7%;山西人民风 淳朴而豪放、文雅而好斗的性格特质使深涵民族文化精髓的武术在山西具有传统。
表4-1山西人民风淳朴的部分历史记载
州县 地区特质
太 谷 俗尚勤俭、慕学力田、淳厚不奢(成化《山西通志》卷2)
文 水 民素刚劲、俗尚俭朴、力稼嵇,颇尚文学(康熙《文水县志》卷3)
代 县 民淳而不华、节俭而不侈、惟务力田,颇尚文学(成化《山西通志》卷2)
平阳府 俭啬、甘辛苦、薄滋味,勤于耕织,服劳商贾(成化《山西通志》卷2)
太平县 民性质直、俗尚勤俭……民俗淳厚、尚于礼仪(成化《山西通志》卷2)
翼城县 勤俭质直、人多力田、人民纯厚、不事华奢(成化《山西通志》卷2)
薄 州 其民勇敢慷慨、生性质朴、好尚节俭、尤尚商贾(成化《山西通志》卷2)
临晋县 民性淳厚、俗尚俭啬(成化《山西通志》卷2)
解 州 民性淳朴、尚勤俭、少事商贾(成化《山西通志》卷2)
安邑县 民质朴、尚俗俭……颇趋盐利(成化《山西通志》卷2)
绛 州 人性刚悍、多勇敢、民性质实、不事奢华(成化《山西通志》卷2)
霍 州 民尚质朴、不事骄奢、好儒论简、庶乎礼让之风(成化《山西通志》卷2)
介休县 民性淳朴、俗尚俭素、颇好勇义(成化《山西通志》卷2)
临 县 人民淳厚和睦、俗尚俭啬、少好文学(成化《山西通志》卷2)
潞安府 民多俭质而力家、士尚气节而务学(光绪《山西通志》卷98引《明统志》)
山西人淳朴而豪放、文雅而好斗的性格特质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奇特的自然环境和充满硝烟的人文环境造成的。首先,山西处在北京、西安和洛阳三大古都之间,又北接蒙古,战略性和重要性使山西是兵家必争之地。其次,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四山阻隔,西接黄河,北则大漠,地形较为复杂,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这样的自然环境使山西人具有了山区人民的普遍性格,即淳朴厚道、勇武强悍。再次,社会人文环境是最 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社会环境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山西地处华北,历来与北方游牧民族为邻,北部地区曾经几次经历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变化,北部强盛的游牧民族常常通过这里与中原地区保持着不同形式的联系,中原文化与北方的游牧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融合,由此形成了晋文化的一些特质。山西地区在中原华夏民族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融合中,起着熔炉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晋文化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晶。在长期文化融合过程中,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得到了的提高,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而山西人民也从民族文化交流中学到不少有价值的东西,如长期受少数民族尚武精神的影响而形成“人性劲悍,习于戎马”的人文特点。
这种性格特质直至现在还能从许多民俗事象中都能得到体现,比如威猛刚毅的山西威风锣鼓,场面壮大的黄河派系列舞蹈,至今仍风靡的忻州摔跤、挠羊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充分展示了山西人的“坚韧、顽强、奔放的阳刚之气”。

浏览25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