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进入学校教育始于民国时期。武术进入学校使武术的地位得到了 大大的提高,结束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中基本无武术的局面。同时,使武 术能够进入到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中,并促进了对传统武术的整理和教材 的编写。

现在的武术教育一般包括理论知识教学与技术动作教学。理论知识教学 遵循教育学的一般规律,我们所说的武术教学是指套路动作及散手动作的教 学。教学过程包括:教会学生掌握武术的有关技术、技能,指导学生利用武术 运动进行身体锻炼。所以说,武术教学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武 术技术及演练技能的过程,是指导学生运用武术运动进行身体锻炼的过程。传 授技术、技能是向学生提供身体锻炼的手段,运用武术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 质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1956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就有关于武术方面 的内容。1987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把武术列为 三至六年级的基本教学内容之一。1993年,国家体委群体司会同国家教委有 关部门和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召开了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中增 加武术试点的问题。2009年,教育部体卫司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 心在全国进行了段位制进入大、中、小学的试点,为武术全面进入学校打下 了基础。

专业院校的武术教育始于1917年年初。当时北京体育研究社附设“体育 讲习所”,培养擅长体育武术的师资。1920年体育讲习所改为“北京体育学校”。 学制也由原来的一年改为三年。1933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紫金山创办“国 术体育传习所",1934年改名为“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1936年易名 为“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1941年再改名为“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 o 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在以后的学校武术教育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1958年。北京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相继成立了武术系,其他体育院 校开设了武术专项选修课o 1961年,国家体委组织编写了第一部全国体育学 院本科讲义《武术》,使武术专业教育逐渐走入规范化的道路。1963年,北 京体育学院开始招收武术专业研究生.1988年,国家体委组织编写出版了普 修了教材《武术》» 1996年,上海体育学院获得“武术理论与方法”博士学 位授予点,2004年开始设立“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使武术高层

次人才培养体制不断完善。当前,高等学校武术院系己经成为培养武术高层次 人才、传承武术文化的主要阵地。中小学的武术教育亟待加强,目前除了少数 中小学校在体育课中开展武术教育外,主要由民办武术学校在中小学教育阶段 开展较为系统的武术教育和教学。

武术是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中的民族体育教材.担负着继承和推 广普及武术的重任。

学校体育课中的武术教学具有教材内容固定,课时固定、集体授课、教 学对象不会武术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武 术教学质量,完成好教学任务。


  1. 武术教育的发展定位


武术教育要注重文化教育:武术教育是武术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结合。武 术具有文化、艺术和体育属性,进入教育领域,应注重其文化特色。武术具有 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具有在青少年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从这个角 度,武术教育应注重人文教育。

文化教育一直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武术作为一项民族项目,应充分发 挥其文化教育的功能,在教学中,从哲学、伦理、养生等角度出发,使武术课 成为解读传统文化的、身心一体的教育课。在让学生了解武术的同时,身体力 行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传承武术文化 知识的过程中,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方法、原则,形成武术精神的 崇高追求。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健身、娱乐、休闲的体育层面。大众化的武术教 育,如普及化的大、中、小学武术教育,要介于体育与文化的中间,从而使武 术教育成为文化、艺术、体育的多元教育。

武术教育在今天首先是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然后才是民族文化的学 习和积累。武术文化的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培育提升一个人的心灵和 精神境界有巨大的影响。只有改在这些文化的肩膀上,继承和学习自己民族的 传统文化,把自己置身于历史文花的传统之中,才能感受其魅力和价值。在大、 中、小学中开展武术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武术教育要重视道德教育。武术教育,尤其是普及性的大、中、小学的 武术教育,其定位应是以武术运动为载体的道德教育。维系一个民族长期发展 和存在的往往是人们内心的价值积淀。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遵循社会组 织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这就要求人们做出正确的道 德选择。在学校中建立武德教育体系,有助于形成统一的价值体系,与国家层 面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意识形态相同。

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它对于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对于推动 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中 华文明绵延几千

年而不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优 秀的文化传统,它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武术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自成完整体系,且能全面 贯彻、反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武术 文化,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深受国人的喜爱,特别是充满活力的青少 年,这为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舞台,创造了有利条件。武术文化在长 期实践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f建立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 系,并不断展现其以技击为本质特征的各种价值,突出显示了民族精神文化 特色和人文教育价值。

(三)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武术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有责任珍惜它,极力 保护它。做好各民族武术遗产的保护工作,必将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振奋民族精神,展示民族风骨起到积极作用。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凝聚了代代武术传人的心血和汗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现代经济社会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武术出现了 传承危机,不少武术内涵已经失传,还有不少拳种(包括少数民族中的珍贵拳 种)已处于濒危状态。若不迅速进行抢救加以保护,传统武术将不复存在,那 么我们就成了民族的罪人。所以,为最大限度地保存中华武术作为文化遗产保 护,还可以做以下工作:

(1) 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申遗”唤起人 们的文化自觉,增加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2006年9月,财政部、文化部印 发了关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设立了专项基金。武术保护可以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

(3) 保护传人。武术属于无形的、活态的文化,传人是武术技艺的载体。 任何物质的(如博物馆)、静态的(如书籍)保护都不能阻挡武术的流逝,只 有人与人之间的动态传承才能保障武术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因此保护武术首先 要保护好传人。

(4) 重视农村武术。中国的武术在民间,民间的武术又在农村。相比城 市而言,农村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较小,其农耕文明的特征更适合武术的生存 和发展。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重视农村地区。

第三节武术的文化传播

一、武术文化传播的意义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与斗争 实践中创造的一项具有民族风格的体育项目。它以踢、打、摔、拿、击、 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基础,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相济等相互变 化的规律组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武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 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广泛的锻炼价值。在数千 年的社会变迁中,武术由防身自卫到强国强种,在每个时代都发挥着其特 有的价值。在当今社会,武术逐渐由民间走进了体育和教育的领域,被赋 予了新的社会意义。

文化在国际社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西方文明中最具 活力的成分,其能量已超过技术本身。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在1995年推出其研究 报告,认为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1998年,该组 织进一步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 目标。


在此背景下,我国也开始重视文化建设。2006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 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问世,这表明了我国自觉加入当今世界文化战略和文化生产力的积极姿态,开 辟了我国建设文化大国国际形象的新征程。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武术的国际传播也是国家文 化传播的组成部分。盘术竞赛、武术表演、武术影视等在构建国家形象方面发 挥着积极作用,其传播有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软实力”是国家通过自己 的文化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它是国家实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有当一个国 家的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有吸引力时,其他国家才会追随。

按照2006年“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的观点,“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主要存在于三种资源,其中之一就是它的文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太极拳表演及少林武剧的全世界巡 演,都充分说明了武术的文化交流作用。现在,武术巳经走进了全世界多家孔 子学院的讲堂,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武侠电影更是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 界的代表作。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 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形象大使,也是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

浏览26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