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五要论(五脏)
练习武术技艺,是要讲究手眼身步之法的,只有得其法者才能姿势准确,才能成为技术形体,这就是势法,它的完美还在于精神表现和气息意念的贯注。人的体能是以五脏之功能作为保障的,能产生维护生命和体能付出的物质,所谓的气,也是有赖于五脏而生成的。
五脏是生性之源,是生气之本。其名为心、肝、脾、肺、肾,心为火,生焰而上象,肝为木,曲直而有形,睥为土,而有敦厚之势肺为金,其可吐故纳新,肾为水,有润下排泄之功能,所讲这些就是为了说明五脏的意义。
五脏与气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配合也自然有序。当谈论到武术功夫这个方面上来,也照样离不开五脏机能的作用。五脏在人体的胸腔里面自然有各自的所处位置,还各有其经络通达于外,只有肾脏有二枚,左右附于腰间,是处在脊椎骨的第十四节,是为先天的第一脏,为其他各脏之根源。因此,只有肾水足,则肝木、心火、脾土、肺金,才能生机旺盛。五脏在外的就是所通之窍于头面上的耳、目、口、鼻、舌,是谓之五官,这五官实是五脏精华所聚之象征,也是气血交会、阴阳转接的所在之处,是周身功能之要领。
五脏功能决定着一切生理上的变化,它的功能在实际运用中则为心属火,心动勇气生,肝属木,肝动火焰冲,脾属土,脾动大力功,肺属金,肺动沉雷声,肾属水,肾动快如风。所讲这些,还 需要练习者认真地去体验才可达到妙境。关于五行的相生相克之制化,是要另当别论的,这里所讲的只是人体五行、四肢、三心,能合为一气而已。
(6)六要论(六合)
人的各种运动行为,都是身体各部机能发挥其能力的结果,是 由指使和具体行为的统一的作用心为主观的总指挥、意念产生的根本,气是由意而生成,有气也就有了力量,故而有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之内三合。形体的相互连带催促,保证着心、意、气、力的表现态势,手出脚必随,肘膝须相照,压肩提胯,周身合成一个整体,故而有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之外三合。此即为心、意、气、力、形体之合,内外各三,是为六合。
心主血与血合,肝主筋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身有皮毛)合,肾与骨合,内与外合,此为各脏机能与在身所主导的功能相合,此亦为之六合。
心为主导,眼为视觉器官,耳为听觉,口为感觉(语言发于口是意识的表达),鼻为嗅觉,手可无穷变化,足腿可支撑、平衡。故而有心与眼合多益明,心与耳合多益聪(精),心与口合多益勇,心与鼻合多益气(力),心与手合多疾快心与足合多稳固。这又是精、气、力、神在实际运用中之六合也。
在教学与练习过程中有“玩捶不遵六合理,只落憨玩一辈子”的说法,这也就说明了六合在技术中的重要。但是,如果讲不明白,不可使其领悟,不能恰当掌握,就不能准确地运用。
以上是分开讲的几种六合之法,总起来说,一身上下、内外是个统一的相合,一处动,其他各处也就无有不动,一处合,也就无有不合之处,这样一来,人身整体尽皆具在相合之中了。诸般巧妙的方法,也都是由六合中来进行变化的
(7)七要论(七进)
进,即是移动着前行。人的一身,头为诸阳之首,气之统领,为周身之主导,一切均看头所处的是否恰当、端正,所以在行动中头不可不进。
手为运动之先行,它的根基在于臂膊,如果膊不进,手是无法前进的,手不到则气也就不能达到,所以膊也贵于进。
气聚于丹田,能使其发动的机关是在于腰,腰也即是身,腰若不进,则头、手空虚不实,怎么还能说进呢,这也就是说腰也必须是要进的。
气力虽能贯通于全身,然而能使身体运动的根本保障,还在于步,步要是不进,那么一切也就无能为力了,此所以步就必然要采取的是进了。
左方须要上时则进其左,右方须要上时则进其右,那方当进,那方就是应该着力的地方。
手到不如身到,身到不如心到,必先到以心,后到以身,心为主帅,手为先行,脚为士卒,心若无进之意,则周身就无依无着,此所以心是必进的;以上所讲的进,是为周身统体精、气、力、神,皆已具备了可动的状态,没有相互抽扯、牵拉、阻滞、游移之形,即所谓:欲把全身倾将去,铜墙铁壁也颤危。
(8)八要论(身法八要)
身法,需要讲到的都是哪些呢?仔细分析一下,也不过就是纵、横、高、低、进、退、反、侧罢了。纵者,放开其势,直往而无返也。横者,向里拦,向外格.是用其裹劲也。高者扬其身形,借助于其势而身有增长的意念,低者,抑其身形,就好像要往下降落一样。进者,当需要进的时候,就必然要进,弹跃其身,勇往直冲。退者,当退之时,也必须要退,以便于重新再聚其气,收敛其法,是为了使被动变主动,劣势变为优势,以利再进。反者,使身体的胸膛、面部方向转向反面,即是由前方向后转,使后变为前。侧者,就是左右,应该知道有其左右以不被别人所攻取。
以上所讲的纵横、高低、进退、反侧之八法,在实际运用当中不可拘泥于所定的模式,必须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对方之强弱,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有忽纵忽横者,纵横因势而变化,不可一概而论。有忽高忽低者,高低随时而转换、移动,不可执之于一个格式,当应进宜进之时,决不可退,退则有懈势馁气之弊:时而宜退,即当退之,是以退而鼓其再进也。若是反身顾后,这样一来,则后又不觉为其后了。侧者,顾其左右,而左也就不只为左,右也不单是为其右了。总的说来,能审察一切的机关是在于眼,思维变化的是在于心。一动之时,整体百骸无不动者,如有一处配合不当,则整个就成了劳而无功之举了,因此,身法是不可置而不论的,更重要的是还在于能掌握其要领。
(9)九要论(步法)
人身的整体运动,无论是平衡、沉稳,还是跳跃、移动,这些根本的功能,就是步起着主要的作用。不管是什么样的运动和劳作方式,都离不了脚和腿的支撑,足腿实为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如果谈到练习武功,讲究技术这方面上来,就更应该明白其重要,特别是遇到对垒和应战敌方,看起来好像是身体的作用,而实际能为身的砥柱者,必然是步因此,武术界的各家各派对于步的标准程度都有严格的讲究和要求。能够掌握住势法的变化,随机顺势以应变,手的作用固然很重要,但是能够保障手的方向、位置、角度转变的,是步之进退、反侧的变化。高低、起落,无步不能表现出灵活,无步不能显示出巧妙,所以说,情况的获得在于眼的审视观察,决定行动变化的在于心的意识选择,能够使其转弯抹角、千变万化,又能运动自如的,也实在是步的作用。身欲动,步早为之周旋,手将出,步又早已为之催促,所以说上身要动作的都是下身为其办理实现的。这是很自然的,虽然这些不是用特殊意识指挥的,但是这种出于无心的行动,觉与不觉的鼓舞形式,也必须在平时加以培养,成为习惯,才可以随时而用。至于前后左右有定位的,是步,然而蹿、跳、闪展,方位互变,无定位的,也还是在于步。拳术是以势法来讲的,而势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于步型、步法,手之出手,步之进退,是需要上下的紧密配合。活与不活,在步;灵与不灵,也在于步。这就说明了在运动的过程中,起作用最大的,没有能够超过步的了。
凡是捶(拳)都讲心意,所讲的心意,就是意从心中而生,意也就是行为的念头,内在的思维。拳随着意念而发出,随着机会而变化,心意一动,四肢皆动,脚起的有地方,膝起的有位置,转动有幅度标准,合肩合胯,肘、膝、手、脚三尖相照。心、意、力之内三相合,手脚、肘膝、肩胯之外三相合,手心、脚心与本心之三心也要相合。距离太远是不能发脚上步的,距离远了,即使是步法速度非常快,也是需要一定的相应时间,这就会给对方以充分的预防机会。所以说是:远则不发脚,发脚不打人,捶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为最佳距离。不论前后、左右,要贴近人就必须进步,一步一捶,步手相应,脚手快如风,发动如雷崩,既要快捷,又要紧急,脚要十趾抓地,脚跟蹬地,步幅要恰当,步型要稳固,身形要庄重,这样捶出才可沉实有力。

浏览30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