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推手对练套路 中国武术研究院1992年2月组织专家创编。该 套路是假设性的双人对抗配合练习,具有传统性、科学性、健身性、技 击性、观赏性、娱乐性。动作流畅,结构严谨,神形兼备,美观大方, 完全符合太极拳论。动作编排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练习速 中 ,国 度、运动量适中,整套练习需3 ~5分钟左右,男女老少皆宜练习。其动功 作分14组,顺序名称如下:起势、合步四正手、合步单推手、合步双推夫. 手、绕步缠臂采靠、合步四正手、活步四正手、大捋、顺步四正手、活步捋挤、托肘挤靠、连环步四正手、合步四正手、收势。

太极拳对练套路 由老武术家沙国政先生在陈炎林所考《太极拳刀 剑杆散手合编》中的“散手对打”基础上,综合了陈、杨、孙、吴等各式太极拳特点,充实了技术内容,整理而成。本套路动作攻防合理、姿 势舒展、结构紧凑、动作自然、刚柔相济、势势相承、连绵不断。演练 起来,灵巧活泼,意趣横生。全部套路共4段,甲、乙共102势。

第五节其他太极拳套路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太极拳的日益普及,各种简化套路、普及套路 逐渐推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太极拳的大众化和国际化,一些 著名拳师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既有套路进行排列、简化,以便 推广,各种改良套路更是层出不穷,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有些新编 套路在当地还有较大的影响。

陈氏太极拳精要18势 陈正雷创编,是在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基 础上精选缩编而成,整个套路短小精悍,较为全面地体现了陈氏太极拳 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松活弹抖、蹿蹦跳跃等主要风格特点。

陈氏太极拳精要18势的名称和顺序是:太极起势、金刚捣碓、懒 扎衣、六封四闭、单鞭、白鹅亮翅、斜形、搂膝、拗步、掩手肱拳、 高探马、左蹬一跟、玉女穿梭、云手、转身双摆莲、当头炮、金刚捣 碓、收势。

陈氏19势太极拳 是陈小旺在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基础上,简化 而成的一套习练陈氏太极拳的入门套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 展大方,连绵贯穿,沉着稳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相随。腰是发 气之源,以腰为主宰,处处运用螺旋劲,以气催形,呼吸自然,虚实分 明,含胸塌腰,蓄发相变,快慢相间。既保留了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和特 点,又是初学者的良师益友。

第一段:预备式、金刚出庙、懒扎衣、上步斜形、上三步、掩手肱

拳(左)、双推手。

第二段:倒卷肱、闪通背、掩手肱拳(右)、六封四闭。

第三段:云手、高探马、右蹬一跟、左蹬一跟。

第四段:野马分鬃、玉女穿梭、金刚捣碓、收势。

另外,陈小旺还创编了 “陈氏38势太极拳”。在陈氏老架75势和新 架83势中,选取了一些主要动作,将过于难的动作简略,尽量保留原技 术内容和缠劲特点,本着由简至繁、先易后难的原则,编成了此套简化 陈氏太极拳。特点是舒展大方,快慢相间和别具一格的螺旋缠丝劲,男 女老幼均适宜练习。在引导初学者入门的途径中起到了良好作用。

综合太极拳(42势)此套路由王西安根据自己练拳的体会及国 内外授拳经验创编。整个套路简洁洗练,运动量适中,并汲取了诸家传 统套路精华,融内家养生于一体,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达到练养结 合、内外双修的效果。整个套路结构紧凑,快慢相间,刚柔相济,蓄发 相变,松活弹抖,舒展大方,行似流水,起伏连绵,宜于老、中、青、 少演练。此套路已经由国内外太极拳辅导站、太极拳协会向广大太极拳 爱好者介绍推广,练习者均有心旷神怡、通体舒泰、易得内气、增功迅 速之感,演练此套路少走弯路,不出偏差。

综合太极拳动作名称:预备式、太极起式、真气运转、金刚捣碓、 懒扎衣、六封四闭、单鞭、铺地锦、金鸡独立、前招、后招、双风贯 耳、左右野马分鬃、小擒拿、回头金刚捣碓、披身拳、背折靠、双推 手、肘底看拳、倒卷肱、退步压肘、白鹤亮翅、斜行、初收、前趟拗 步、斜行、闪通背、掩手肱拳、全炮拳、掩手肱拳、上挑肘、穿心肘、 双开肘、白猿献果、单鞭、雀地龙、上步七星、下步跨虎、双摆莲、当 头炮、金刚捣碓、收势。

另外,还有冯志强创立的“陈氏心意混元太极拳”,陈氏太极拳 (小架)第十二代传人陈沛菊、陈沛山创立的“四正太极拳”,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西安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陈全忠创立的势陈氏太极拳”和“陈氏太极拳老架75势自由架”等。

74

中 国 功 夫

 

 

 

 

 

第六节太极拳技法

陈氏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原创拳种之一,历来十分注重技击方法的 研究和运用,在实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具有明显的技术要领。

八法五步八法乃八种技法:搠、捋、挤、按、探、洌、肘、靠; 五步乃五种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

八法:搠劲为八劲之本。掌心由内向外翻转称为搠劲,它是弹簧 力,犹如水之托舟,是向上向外的反弹力,如秤之称量,是知觉力,一 切外来之力,皆借其辨别方向、大小,搠劲是保护自己的防御手法,使 对方之力达不到自己胸部。

捋劲为掌心由外向内翻转,是向旁的横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后, 用时要含胸、转腰、坐胯三者一致,但要防止对方肩击、胯打,还要与 来力方向一致,俗称“顺手牵羊”。

挤劲为双手同时将劲交叉向外拥出,是向前推掷之力,挤在手 背,另手辅助之,亦称“补掌发劲”,要点在于双手用力一致,两脚 抓地前弓。

按劲是向前向下推击或上掀之力,如推石碰,用时须顶头、含胸、 拔背,用腰力发出。

探劲是以手抓住对方手腕和肘向下向后下沉之力,用时要含胸、缩 胯,一般是先探后捌。

拗劲是以手臂向左右挡开之力,同时要身躯配合以腰带动。

肘劲是以肘击人,在近身时使用,有“远拳近肘贴身靠”之说。

靠劲是用肩击、背挤、胯打,贴身时使用。

五步:《太极拳行功心解》中有“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之说。折迭是指胯根与小腹下部的折迭,转换是指步法中虚实的转换。

步法中虚实的转换在于重心的移动,移动要经过抽托(两肾的抽托,如 左转则左肾抽,右肾托)、迭胯(小腹下部与胯根相接)、沉裆、尾 闾收(即中定)的过程。抽托、迭胯是移动重心;沉裆、中定则稳定重 心。前进时重心向前移动,先脚跟着地,依次是脚掌、脚趾落地。后退 时则重心后移,依次是脚趾、脚掌、脚跟着地。

前进以野马分鬃为例:在上势中定之后,在含胸、拔背前导下,上 身下降,先出左腿,用左脚将对方后脚跟扣住,接着以腰为轴往左拗, 走抽托、迭胯、沉裆、中定,同时,上肢则左臂前伸于对方胸前,右臂 后撑,随同下肢动作,将对方捌出,终势左弓步。

后退以左倒卷肱为例:在上势中定之后,身下降,左腿向后退,左 脚经右腿星侧划弧线,先脚掌着地,逐步踏实,同时走后退的抽托、迭 胯、沉裆、中定,上肢则配合下肢,右掌经右耳旁通过左肘上方前推, 左掌经右肘下向后拉,手心向上,驻于左胯旁,此时右足里扣前落踏实 做退中寓进的动作,终了势为右半弓半马步,眼向前看。

顾盼在此处指步法,是由步随身转、身随眼动的原则命名的,因之 76

左顾实际是以眼领先、向左侧移动的步法,右盼也是以眼带动向右跨的 中

国 步法

功 中定不仅在每势终了后走中定的动作,尚有在蓄劲之顷身躯中正、



平衡的一刹那发力时走中定。所谓“蓄发一定间”,具体做法是:在屈 膝、沉裆、尾闾收住时,重心下降,裆部撑开,两脚下踏,下盘得以稳 固,蓄发瞬间完成。

身形技术:陈氏太极拳对身体运动均有具体要求,要求以柔为主,周身放松,足下生根,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一身备五弓,周身相随, 内外一致,触觉灵敏,舍己从人,变化无方,神鬼莫测。

虚领顶劲:太极拳身形技术对头部要求的术语,又称“虚灵顶 劲”。陈鑫说,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 背。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至于头,耳能听敌来之声,眼能 视敌发之色,头能前后左右触之,且左右手又能上行助之。虚领顶劲, 是指头顶的百会穴(从两耳尖直上头顶与两耳垂连线交会处),要虚虚 上领,额前天庭处向前顶劲,颈部肌肉不是强直用力梗脖,要求保持颈 肌有弹性,这是一种自然用劲状态。

浏览33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