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肘松肩:太极拳身形技术对肩肘要求的术语,亦称沉肩垂肘、松 肩坠肘。陈鑫说,打拳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骨节开则肩自松下。 肩塌下,不可架起来。两肩要常松下,见之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 上泛,听其上泛,泛毕即松。肘向下,膝盖与脚尖上下相照。两肘当下 沉,不下沉则肩上扬,不适于用。肩松(沉)即是将肩顶骨(肩峰)落 下,肩井穴处放松,同时两肩微扣,向下沉劲,这些也是用意识调控, 非拙力所为。在松肩的前提下,肩关节向下微位移。肘(坠)垂,即练 太极拳时,肘始终要微屈并具有下坠劲,即使手臂上举也一样,肘尖总 是保持对地面之意向。

含胸塌腰:太极拳身形技术对胸腰要求的术语。陈鑫言,胸要含 住劲。胸要虚含如磬。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 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胸为颈下腹上 部位,胸与背相对应,拔背必含胸。含胸是胸背部和肋间肌肉在意识指 挥下自然放松,两肩有向前相合之意,犹如肺部透视时两肩向前靠板之 象。使撑起来的胸廓微内收,绝非凹胸或用力形成驼背之势。太极拳的 含胸与少林拳腆胸相反,平时含胸是浅含的,不凹不凸。含胸能扩大肺活量和腰胯转动的幅度,尚有助于化解来力的攻击。在推手、散手、对 拳之时,如遇到强攻,在化劲发劲的一刹那要加深含胸,以保持均势。

“塌腰”指的是脊柱两侧上至肩下至腰部分的要求,脊就是脊柱(分 颈、胸、腰、戢、尾五节),要求脊柱在适度拉伸中,保持正直而且骨 关节(椎间盘)虚虚对准,练拳要使背部的肌肉放松,分别向纵横方向 伸张,形成拔背、扩背之势,有气贴背的感觉。腰包括左右两肾和左右 侧腰及前腰(腹部)。松腰指“尾闾”上提,腰背“肾俞”、“命门” 后塌。这里的塌腰与长拳的塌腰截然不同,是腰向后塌,即通过收臀抱 胯等动作,使附着腰椎间的肌肉收缩,并向下沉住“尾闾”,脊柱尾骨 根向前托起“丹田”,从而减小脊椎“S”型生理曲线,形成塌腰,并 使得“尾闾中正”。这同样是要用意通过放松腰部来做到。

圆裆敛臀:太极拳身形技术对臀、裆部要求的术语。臀部要微微 内收,使腹部充实,裆部松开,保持身体的中正安舒。裆要撑圆。陈鑫 说,裆要圆,圆则稳,裆撑圆,虚虚合住。股骨头与散臼连接处及周围 肌肉组织部位称胯关节,两胯构成的拱形内弧称裆部。圆裆即松开髓关 节,放松附着其上的肌群,在此基础上有胯根(股骨头)向内抽缩的变 化,此时形成的状态即为开裆合住劲。圆裆并非一定要外形的大开展, 实为内意内劲的要求。

78

刚柔相济:陈氏太极拳外形内劲的总的要求。拳谱规定:“太极 中国 拳决不可失之绵软。” “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功 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学习时,先求柔软,摧掉人们动作夫中原有的僵硬劲。接着练习运柔成刚,放松全身,放长身肢产生弹性刚 劲,靠缠丝劲的绞来绞去加强弹性的韧度。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得 坚刚之于内。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练拳时六字要领:“柔行 气、刚落点。”此乃刚柔相济。

快慢相间:陈氏太极拳动作外形的一条原则,匀速舒缓不是陈氏 太极拳的动作要求。初学要慢,由粗到精检验动作的正确性,但要避免 意滞神呆,要神气鼓荡和意气风发。具备了这两个标准,再由慢转快: 一是动作快而沉着不浮,二是动作能表现出入门劲别之一。练架子和 学习过程中应当这样注意快慢相间。同样,一个拳式中也应掌握此原 则:凡在转关折迭处慢,过了转关后运用加速劲时快。整套拳的快慢 要匀要清。

开合虚实:太极拳锻炼原则。《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开合 虚实即为拳经。” “开”指伸、进、俯、落等动作;“合”指屈、退、 仰、起等动作;“虚”指意念不专注处、辅助用力和放松部以及合的动 作;“实”指意念所注部位、主要着力处和开的动作等。前人以阴阳 二字代表开合虚实,并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为其根” 来指导拳术训练。也就是把开合、虚实这两组各含一对矛盾的表现形 式,统一于每个动作中,使之“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 有虚”。例如“六封四闭”的两掌前推动作,两臂因内旋前推而使梅侧 含内合之劲,尺侧则含外开之劲,即“合中有开”,两掌前推的一面为 实,背面为虚,即“实中有虚”。此外,动作的开合虚实要与呼吸和劲 力的蓄发结合起来。其一般方法是:合、虚、蓄劲时吸气,开、实、发 劲时呼气。

内外相合:指内意与外形的协调配合。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 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一气,则浑然无间。太极拳传统的练法是:始而 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形动。是内动带外形,外形合内动,由内及外, 以外引内,最后做到“内外合一”,表里一致。通常由内及外为主,由 外引内为辅,最终达到内外合一、内外相合。

上下相随:指上下肢以及躯干协调配合运动。语出《打手歌》:

“搠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亦即太极拳论中所说:“其 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 气。”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人难侵”,有“手到脚不到,打人打不倒”之说。若做好 “上下相随”,必须“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 而中部应之,中间动而上下和之”。

松活弹抖:陈氏太极拳发劲术语。陈氏太极拳的刚快之劲是建立在 全身放松的基础上,以螺旋形式发出来的一种爆发力。发劲要领是:在 全身放松的基础上,由大脑指挥,以腰脊为枢纽,结合丹田带动,以螺 旋弹抖的形式,调动全身力量,节节贯穿,集中到一个发射点上,一瞬 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像骡马打滚后抖尘,像上紧的钟表发条失 控弹开,从身体某一部位爆发出来,产生巨大威力。

劲断意不断:太极拳劲法术语。指练拳时,一些动作之间衔接上出 现停顿,直观上看是劲力不连续,实际上意识仍要贯注动作,内劲仍在 运行,即使意识也出现了中断,则运用神气,造成一种态势,使动作外 形上仍有相连的趋势。

太极拳要求,练全趟架子时,势势相接,连绵不断,如长江流水一 气呵成。具体方法是:在手法上,衔接前后动作时要嵌进折迭,如下一 80动作是往下,就要先向上一折,画一个向上的半圆圈,再接下一动作, 中国 如同笔法中的回锋;在步法上,进退时要加“转换”,即加入抽托、迭功 胯、沉裆、尾闾收住(中定)。如此,上下势的动作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夫召 来,内劲也不会中断。

技击类型 与其他衍生流派太极拳相比,传统的陈氏太极拳技击性 强,手法奥妙,变幻莫测,流传300余年,仍保持着原来本色。以搠、 捋、挤、按、探、例、肘、靠为中心内容,在沾、粘、连、随的基础上将抓、拿、摔、滑、掷、打、跌熔为一炉,一招一势,攻防兼备。一势 金刚捣碓,便有拥接、捋化引空、手搠前击与足蹬铲踹、撩掌穿喉、 击额撞裆、震脚踩足等技击用法。而且这些方法与劲力使用,仍要运用 太极战术原则,如刚柔相济、柔引刚发、引发螺旋、化打并用、虚实互 换、避实击虚、声东击西、惊上取下、引进落空。太极拳学到一定时 候,师傅有专讲擒拿技击的。如陈小旺等“四大金刚”均是向陈照奎学 习单式擒拿技击方法的。

一般技击:陈氏太极拳与他式太极拳相比,拳招包含的一般攻防含 义更为丰富。手可抓、拿、摔、打、捋、按、探、洌,肘可用腰拦肘、 顺拦肘、穿心肘、竖肘、后肘进击,肩靠有左右前肩靠、左右前胸靠、 左右侧肩靠、左右背折靠、十字靠、迎门靠,胯转可攻击敌方腰腿, 膝有提膝、跪膝、采膝之法,足可蹬、踢、弹、踹、扫、里合、外摆、 勾、挂、踩、跺,全身有搠劲,随时各处可有搠、挤。

缠丝技击:陈氏太极拳的精华所在。上面各种技击法运用时,运动 都须是螺旋式的缠丝伸缩。缠丝技击有三种表现:一是迎敌时用不失挪 劲的“旋贯力”将力点化解,再加力使其扑空栽倒;二是借机发力进击 时的旋转“穿透力”,将周身之力集中于一点,快速旋转加力;其三是 “化解力”,在被人擒拿控制时,顺其劲力螺旋缠绕,避实就虚,无孔 不入,将对方劲力化解并顺势制人。

浏览37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