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众为师,博采各家之长,漫游四方, 实地考察。正如他在《好学而无常家》中写道:“好学人,那得死坐屋底?亦 当如行脚阇黎(游方僧),瓶钵团杖,寻山问水,既坚筋骨,亦畅心眼。再遇 师友,亲之取之,大胜塞居,不潇洒也。”他的妻子张静君(忻州人,其父张 泮,明万历丙辰进士,耿介廉直,进光禄大夫),为他写诗砺志:“乾坤既有 郎,不可郎无妾;请郎腰下剑,看妾颈上血。郎有万里行,不得随郎去;郎若 封侯归,一盏酹妾墓。”甲申年(1644)明亡之后,他为反清复明,一方面 “高吟诸葛书”,学习兵法战阵。另一方面“迁徙无常家,山水足所寄”,遍游 山川河流,勘察道路关隘,了解军事要地,方位四至;“朝击磬(僧道所用乐 器,以玉或石做,形如灯炬样,宽而短的一端叫股,窄而长的一端叫鼓。亦有以铜为钵盂,打击发声)一声,暮枕剑一睡”,以道装、行医为掩护,广泛收罗人才,建立秘密反清团体。太原有“南社”、洪洞有“必社”、离石有“朱楼 社”、晋东南有“谁白社”,同时和民间的“善友会”、“白莲教”、“禅教”等 取得联系。据习云太教授编著的《中国武术史)第十章 《清代的武术》第二 节(一七四页)记载,“社”在反抗民族歧视和压迫中,起了组织群众、教育 和训练武艺的作用。由于政治需要,“社”的组织保护和掩盖练武活动,把练 武活动作为重要内容,使武艺在“社”里有机会得到交流、传授和发展。当时 的傅山亲赴各“社”指导,不辞操劳,尽心尽力,“盘根砺吾剑,金铁满山 鸣”,日不暇给。清顺治六年(1649),以前明总兵姜瓖在大同起义反清为序幕,掀起了山 西反清起义。傅山先生积极鼓动,出谋献策,参赞军前,由于姜瓖未能采用, 致使坐失良机,为清政府调动兵力余出时间,终于失败。傅山苦心经营的骨干 力量,也几乎损失殆尽。尽管如此,傅山反清意志并未消沉,虽隐居朝阳洞 (在晋祠圣母殿北,悬瓮山半山间,深二十余尺,高丈余,洞前有灵官殿),还 积极编创“朝阳拳”演练功夫(据北京李思元、肖云堂提供,北京武术挖整组 已证实),强壮筋骨,积蓄力量,进行抗清活动。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十五日,宋谦(湖广黄州府蕲州生员,清兵入关后,投南明永历帝,封总兵官职)准备在河南武安县五汲镇起义,攻取涉县, 因事机不密被捕,供出了傅山。当时四十九岁的傅山不幸被关押于太原监狱, 他誓死苦撑,虽严刑拷打,拒不承认。由于他坚贞不屈,并绝食九日以示抗 议,后因宋谦被害,死无对证,经门人多方营救,才于顺治十二年(1655)七月出狱。宋谦一案,牵涉山西抗清志士多人,多为参加姜瓖起义之士。除傅山 外,有傅止(傅山弟)、傅眉(傅山子)、张锜(太原城人)、张天斗(名中宿, 忻州人,治五行家及形家言,傅山好友)、王滉(蒲州人)、安一生(绛州人)、 刘墀(五台县人)、刘长腿、白贵良(曲沃县人)、刘祚禧(平遥县人)、宋统 殷(交城县人)、李虎(沁州人)、朱振宇(明宗室,徐沟县人)、肃善友等, 皆被清政府捕杀,生者无几。尽管这样,傅山反清之志未泯。“四月边霜吹宝 刀”,仍待东山再起。顺治十六年(1659)六月,郑成功(明郑芝龙之子,名森,字大木,唐王 赐姓朱,改名成功,明永历皇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张煌言(字 元著,号苍水,崇祯举人,明末奉鲁王监国,封金都御史)大举入江南,复镇江,进逼南京。傅山闻之,而南下江淮到南京,意欲投南明。在旅途中,被江 南“雄奇惊睡眼,电搅大江明”的反清斗争,激起了振奋之情,不顾“贾客瞑 樯稳”,而自己已“荒鸡觉夜阑”,闻鸡起舞,练起拳、剑了。“长江三百里, 如梦到京陵”,结果郑成功、张煌言兵已败走,满江都是“侁侁凭战卒,泛泛 信风撑”的清军,强烈的寻找反清志士的迫切之心,一下子变成了极大的失望 和忧愤。返回山西时,由沁源到灵石石膏山天竺寺,在石膏山后寨门,碰见大群 土蜂,心有所触,留诗一首:群蜂失其主,浩荡往来飞;苦螫撩人打,甘心得死 归。穿花红乍落,入树绿金腓;燃睫君巨泪,无从湿道衣。很是耐人寻味。自此以后,傅山和他的儿子傅眉共挽一车,卖药四方,避居远村,“惟以 医术活人”,度过了漫长岁月。求方者男女老幼、富贵贫贱,一视同仁,从容 诊治,毫无倦容。对于一些痹症瘵疾和慢性病犯者,基于脉诊,施于食疗,用 于秘方,法于点穴,教于运气,以求其理气血、通经脉、调营卫、和脏腑、安 心神,无不应手而愈。对于一些体弱多病者,则传于子午太极拳法(后有论 述),运动肢体,调之呼吸,促进运化,疏导经络,豁达脏腑,强健筋骨。世人皆称傅山为医圣。除此而外,他走遍山西各地,考究山川形势,结交英雄豪 杰,频近遗老遗少。他的隐情,仍然想汲汲鸠合同志,图谋大事。清政府为了笼络人心,消磨遗老们的反清意识,于康熙十七年(1678)正月二十三日下诏,令三品以上官员推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朕将 亲试录用”。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推荐当时七十三岁的傅山应博学鸿词科, 傅山以病推辞拒绝。康熙十八年(1679),阳曲县知县戴梦熊奉令强迫将傅山以篮舆架窝抬往 北京应试。傅山至京后,受到清廷满汉大员的隆重礼遇,多次劝诱。但他既不参加考试,也不叩头谢恩,对“内阁中书(官名、虚职)”的封职,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并绝食七日,佯疯诈魔,不受清封,表现了 “尚志高风,介然为 石”的品格。傅山返晋后,更加淡泊自甘,僻居山林,不入城府,布衣毡帽,自称为 民。知县奉部文给他悬挂书有“凤阁蒲轮”的匾额,被断然拒绝。所以顾亭林 (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明末昆山人,入清不仕,潜心经史,是傅山好友) 评价傅山是“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傅山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在政治上,他忠愤耿直,敢于抗命,坚持民族气节,是一代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人士;在文坛上, 他文、诗、书、画无所不通,造诣很深,是博学多艺的著名学者;在医学上, 他不死板教条,有独特的创见,被世人尊为医圣;在武学上,博学易理,深精 养生,武功臻绝,骑射尤精,是一代气功大师,也是武林一代名流。除正史上记载外,民间也有关于傅山会武功的传说,如《傅山飞笔点太 原》就是一例。相传当时太原城门上,原有“太原城”三字,因年久剥落,太 字少了一点成了大字,有人准备搭架修补,傅山知道后,把弓箭头裹上棉花, 蘸了黑墨,挽弓射去,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在“大”之下补了一点,复成了 “太”字。足见傅山箭法之神,已臻绝境。又如《丹崖子伏虎记》、《傅道士风 峪得天书》多有神秘的一面,兹不赘。至于梁羽生所著《七剑下天山》小说中, 把傅山(即傅青主)写成来无踪、去远影,似剑客、侠客一类神秘人物,更是 神乎其神,可见傅山先生当时在社会上、在人们的心目中,影响是比较大的。
二、从傅山遗著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山武功过人
傅山先生的遗著,包括文、史、诗、书、医、画等方面,有二十余种。仅 (霜红龛集》涉及武功方面的诗文就有很多。
浏览3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