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缠丝劲”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又叫“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运动内缠外绕相结合的总称,也是陈式太极拳的灵魂所在。

“缠丝劲”在河南方言中又称为“麻花劲”,取其缠绕象形之意,说明多股阴阳劲像麻花形状拧绕在一起,它的运动模式则是根梢(节)拧转,中节随动。运动时类似“麻花钻”原理,钻头工作时,沿其中轴线螺旋下降,物屑却反方向沿着钻头纹线轨迹同步螺旋上升;身体同时螺旋下沉,手臂旋转上升的动作,在陈式太极拳盘架与推手较技中尤为多见,这就是在其中气贯穿中,身躯与四肢缠丝结合的一种具体表现。

“缠丝劲”俗称太极拳内功,讲究“气功、劲功、意功”三者合为一体。尤其在陈式太极拳运动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缠丝劲”的训练法则,在其训练的不同功夫层次中,缠丝劲则有着不同的含义。其主要阶段是:“练精化气,练气化劲,练劲合神,练神还虚。”通过长期的“以意导形、以形导气、以气导体、以意导气'’的不同阶段层次的锻炼,其劲萌生于体内,潜藏于丹田内人骨缝循经走脉,外达肌肤螺旋运行,收放皆听命于心神,达到惊、颤、弹、抖皆随意,擒、拿、化、发于有意无意之间。与此相对应的“大圈”“中圈”“小圈”以及“无圈形寓圈意”的功夫会循序渐进。

陈鑫在《陈氏太极图说》中讲到“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虽然陈鑫总结有六对缠丝法,但主要归纳起来却是顺缠和逆缠,其余五对都是方位性缠法,都是以顺缠和逆缠相结合而形成的。所以,只要掌握了顺逆缠法的练法,也就找到了练习缠丝功的捷径了。

陈式太极拳要求以心运身,以身运手,以手领劲,足从手转,身手合一;但不外乎顺缠与逆缠,从内劲上来讲,出劲为顺缠,人劲为逆缠。从形体上来讲,大致可分为上肢的出劲为“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领劲人劲为“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腰为主宰”。下肢的出劲为“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足趾领功(出步时尤为多见)”;人劲为“以足领膝,以足领胯,以腰为主宰(收抬腿时尤为多见)腰劲的出入更为重要,注重两肾气滚动,催动两腰眼(隙)互相传递,各领半身转动。左腰眼出劲时右腰眼催,同时人劲,反之亦然。这就是陈鑫所论的“出肾入肾是真诀”。对内劲与外形动作总的要求是:明其阳而注其阴,知其前而注其后,梢节领,根节催,中节随。如以第十四势“掩手肱捶”动作的最后一动为例,在前脚把后脚蹬的同时,以腰拧为主,双手同步以右(阴)手为主(运阳劲),以出劲(为阴中阳)的运动方式,向前猛然勃发;左(阳)手同时为宾(运阴劲),以人劲(为阳中阴)的运动方式,待劲力贯于肘尖时向后猛然一抖,以助右手的出劲。这就是说,其劲勃发的一瞬间,不要过多注意右手的发劲效果,必须注重后(左)手的人劲程度,促使其劲顺着左大臂上串,通过左肩传递于右肩的“通背劲”以助右拳向前的发放动作。这即是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注入不注出的典型拳势和理法。太极拳要求以手领劲,所以对手上的“缠丝劲”也不可忽视。手有五指,指含三节,而大指根节却隐藏于掌内,像太极也,共十五节,双手合数共三十节,又像每月三十日。手的灵活程度全凭手指配合运用。大指虽然短粗,但可独当一方,不可缺少,四指缺其一二,尚能持物,其相合之妙不假借、不强制,自有天然之妙。

陈式太极拳的手型,要求五指松直舒展,掌似瓦楞,气贯指肚(以中指为主),对应于内五行。以人生先天五行指而论:中指主心,属于火,为手掌指正中央;食指主肝,属于木;无名指主肺,属于金;小指主肾,属于水;大拇指主脾,属于土。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则必须遵循双腰隙的虚实阴阳转换规律及其“出肾入肾'’的运动方针,驱使身体上肢利用双肩旋转。

互相催领传递,旋腕转膀,令其骨转,以达洗髓效果。引导肩井、云门、极泉、曲池、曲泽、内关、劳宫等诸穴内气机潜转。促使双手指在阴阳变化中随势做“顺缠丝''与“逆缠丝”。其中小指领劲大指合,食指与无名指相吸相系,引导劳宫穴内气机潜转,手掌向身体内侧旋转缠绕为“顺缠丝”,先天五行指称它为“运水入土大指领劲小指合,食指与无名指相吸相系,引导劳宫穴气机潜转,手掌向身体外侧旋转缠绕为“逆缠丝”,先天五行指称它为“运土入水”。在太极拳训练过程中,无论顺缠丝或逆缠丝,都必须要求在缠到位的一瞬间,劲松于中指肚,意加停息,气机一旋经劳宫穴缠回腰间与丹田。陈式太极拳对四肢运动总的要求是:腰为动力,以手领劲,手随神往,足从手运。

陈式太极拳的眼法

陈式太极拳眼法的锻炼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两部分:一是静功部分的锻炼方法;一是动功部分的锻炼方法。表现形式有:收、静、注、随、顾、瞪等。

①静功部分眼法

静功部分的眼法,是以固定静止的姿式和固定的桩功等作为眼法的主要锻炼方法。经常练习可以有效的改善和提高视神经、眼肌肉的功能,对于恢复和增强视力有较好的效果。

姿式:身体垂直站立,两脚尖朝前,距离约同肩宽,脚五趾轻轻抓地,脚心涌泉穴涵空,脚后跟微用力踏实。术语称为“前后实,中间虚”。两膝关节微弯曲,身体重心在两脚之间。双手自然下垂,肘关节微屈,五指微微并齐,指尖向下,掌心向内,在身体两侧自然分开,约为一拳到两拳之距离。

锻炼要领:桩式要做到轻松自林,上下一条线。两膝关节弯曲不能超过脚尖,提胯圆裆,头直,颈项松柔直竖(虚领顶劲》;头顶百会穴用意微微上领;牙齿轻扣,嘴轻轻闭合,舌抵上腭,下须微微内收;面部神态自然,略带微笑,松肩垂肘,胸部微微内含,两肩微微向内卷合,称之为“含胸拔背两眼平视前方,不能出现眨动;内心保持安静,即心静用意,意守中丹田(小腹部位);神不外驰,意不外露,“凝神静视”前方,使意识高度凝聚在目光之中,并表现出“空肃”之状。

注意事项:初学者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五分钟,随时间推移,逐渐延长练功时闻。练习眼法时,意念的运用不可太过,以免造成偏差。在收功时要闭目静视中丹田约五分钟,并用双手或手掌内劳官穴按摩或揉擦眼睛四周有关穴位。待全身之气回归中丹田后,缓缓睁开眼睛。

②动功部分眼法

动功部分的眼法,一般是结合各种拳势的动作进行锻炼的。 可以随拳套练习,也可选择某些单式练习。这种练习对于提高套路演练水平和推手技击的实战能力十分有益,对迅速提高视神经和眼肌肉的功能、增强眼法的变换能力都有极大的效果。 其特点是;头直,目平视前方,眼随主要手运行,兼视上下左右等。下面以“云手”势为例予以介绍。

姿式:从身体自然站立开始。①身体微微向左侧旋转,两脚前掌以脚后跟为轴/随着身体转动向左侧方向依地拧转约15度。同时,右手以拇指领起随着身体转动从身体右侧向左侧方向运行,经右侧腹部(胸正中线右侧)向上,经胸部运行到面部前约二十公分。当身体微微向左转动时,身体重心从两腿之间移向左腿,重心落在左腿上。左脚五趾微用力抓地,涌泉穴微向上顶。②接上动。身体从左侧向右侧方向微缓慢转动,两脚前掌以脚后跟为轴,随着身体向侧转动时,依地拧转约三十度。同时,右手继续向上运行与鼻平行时,随着身体向右转动从鼻前方向右侧方向弧形展开,手五指略高于肩,沉肩垂肘,舒腕。与此同时,左手亦从身体左侧下方以拇指领起,向身体左侧腹运行……余皆同于右手运行。

锻炼要领:动作开始,目光从正前方迅速收回,随着心意的指挥,始向左侧方向视之(目光并不视右手中指),待右手运行到胸前时,目光迅速收回到胸前,注视右手中指。随着右手中指向右侧方向运行,手运到头时,目光注视着右手中指固定不移,或延展以远。待右手五指内劲(精神)贯足后,右手向下运行时,目光迅速从右手中指收回到胸前,目视前方。然后目视左手中指。 余皆同右手。这样一右一左住复视之。

注意事项:初练者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十分钟为一组,每次练习二组。初练一段时间,有些人眼睛可能出现酸、麻、胀、热等感觉,有些可能产生头晕等不适现象,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只要按照功法要求,循序渐进,慢慢就会适应。收功时要按照太极功法的要求去做,就能防止产生弊病。

 

浏览29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