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陈式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第一部分拳架要点
立身中正是第一要紧的事,应当贯穿太极拳练习的始终。 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做弯腰、旋转等动作。它是指做到支撑八面,体现太极拳沉稳从容的气度。这一点可以在推手中得到检验,只有保持立身中正,才能使自己处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主动地位,才能从容应付对方的各种劲道,不至于手忙脚乱。 另外,从拳架外形美观角度上看,立身中正的拳架能给人一种大不一样的感觉。
具体到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如下:
1.头顶正,不可以歪脖,不要仰脸,也不可勾头。目光平视,下颌微向里收,这样就比较容易做到虚领顶劲。
2.注意含胸,这有助于背部的脊柱放长。臀部下敛(但不是指重心下坠),不可突出臀部,有助于尾闾中正。于是,相应于部,就有了上下对拔之意。
3.四肢自然舒展放长,注意不可完全伸直,应该让关节保持适当弯曲。手臂做上举动作时,千万不要忽视沉肩坠肘。
4.手掌掌心微凹,手指不可曲拢,也不可完全伸直,五指不需要并得太紧,也不要过分叉开,目的是为了让劲能够放长,到达指尖。
5.运动时肩,肘,腕要节节贯穿,才能够收放自如。腰部为全身主宰,犹如机械装置中的主传动轮轴。两足则是人身体的根基,就像一棵大树的树根,树根如果不牢,遇到大风就容易被吹倒。
6.应当时时留心的一件事:沉胯开裆。实际上,沉胯则自然开裆。做到开裆,劲就可以沉下去。
7.从身法整体角度看,务必要做到三合,即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上下照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周身运动时成为一个整体,要知道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是周身的协调运动,应当避免做动作时顾此失彼。
第二部分发劲
太极拳的劲是整体劲,由全身各部位协调运动产生。
发劲要从臻习拳架开始,如果感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就说明身体各个部位已经符合太极拳要求。如果感到重心不稳,心气上浮,便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动作,看看哪个部位做得不合格(可以对照书本上的拳架要求检查自己),通过自己不断揣摩就能找到正确的感觉,有人说,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与别人推手来检验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
发劲时,应当按照陈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周身骨节依次排开)和具体要求练习,正确的发劲练习步骤是:
1.力求肢体外形正确,按外形要求检查自己,这个阶段是肢体动作引动内气,所以练好拳架很重要。
2.动作协调后,自然会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阶段,这时要求内气催动外形,古拳谱中说:“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
3.第二步的这种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技击的对抗要求,在此基础上应继续下功夫巩固其运动体系,使其在任何干扰下,都能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成为“撞之而不开,破之而不散,浑然一圆”的运动体系。
再者,从生理上分析发劲过程如下:要想产生整体劲,决不能只利用身体某一局部肌肉发力,整体劲的来源于地面对整个人体的反作用力。以右掩手肱拳为例,腰向左转,往上贯穿背、肩、臂,右拳随着腰的旋转向右前发出,往下贯穿胯、腿、足等关节,这样,肌肉的配合运动导致足部对地面有一个作用力,于是,与作用力形影不离的地面对人的反作用力由脚向上,通过腿、胯、腰、背、臂,发于右拳。要注意避免的是产生抛力,就是说地面的反作用力没有传递出去,力的冲量最终作用在自己身上。 虽然讲起来发劲过程这么麻烦,实际上,作用和反作用是同时的,这都是一瞬间的事情,只有通过意识指挥,内气贯通,才能做到在发劲的一瞬间汇聚全身的力量发在右拳。此外还要注意,劲是汇聚周身之力突出在出击点上,这个出击点可以是拳头,肩,肘,胸等,只有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因势利导、得机得势,才能将劲在最适当的时机、发在对方最要紧的部位。(注:本段内容主要依据陈小旺关于发劲的论述)
意、气、力
练拳时要求放弃杂念,呼吸自然,气要沉,神态如猫捕鼠,凝神敛气,不能散漫,同时又要做到神态镇定,防止动作僵硬变形。太极拳谚常讲“用意不用力”,初学者应当好好体会。用意不用力决不是要人缩手缩脚,动作拖沓无力。相反,用意不用力,正好有利于产生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有人比喻为绵里藏针,有人形容说动作外形看上松柔,一旦接触到,犹如碰到钢筋铁骨。我认为,用意不用力,是要去除天生的蛮力、拙力,譬如练习举重时,屏住气,使局部肌肉持续紧张所产生的那种力。太极拳应当锻炼出来的是内劲,是意、气、力三者的结合。通过意识指挥,使身体协调气血通畅,在发劲时,就能运用自如。太极拳练习者的肌肉力量比不上专业举重运动员。然而,前者优势在于他能在意识控制下,瞬间发劲,给人迅雷不及掩耳之感。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之间”。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起源
太极拳流派之一,河北永年人杨福魁(露禅)(1800—1873))所创。他在北京传授太极拳,为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显贵达官和体弱年迈者的保健需要,删改陈式老架太极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大的动作,编创成杨式太极拳架,后经其孙杨澄甫(1883—1936)修改定型。目前流传的传统杨式太极拳式以杨澄甫晚年的拳架为标准,共八十五式,三十七招。架式以舒展端正,柔和见长,动作和顺简洁,速度均匀,绵绵不断,整个架式结构严谨,中正圆满,轻灵沉着,浑厚庄重。杨澄甫将杨式太极拳的练法总结为十要,即: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杨式太极拳的形成
杨式太极拳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陈式太极拳原有五路拳、五路捶、一路一百单八势长拳、一路小四套以及散手、短打、共十五个套路。杨露禅重视师承,但不拘泥于师承。他回到故里永年,在教拳实践过程中与当地习惯相结合,将陈式太极拳原有的套路名称根据拳势的特点,将套路名称改为大架、中架、小架、提腿架、快架、四路炮捶、四隅捶、十三路炮捶、撩挎八卦掌、散手、一时短打。其中中架有四个套路,提腿架有两个套路,共计十五个套路。
杨露禅由陈家沟回永年时所带回的拳谱名曰《陈沟拳谱》,而永年“太和堂”药店从陈家沟带到永年的拳谱名称也为《陈沟拳谱》。因这两份拳谱内容不同,而名称相同,为将其区别开,笔者将永年“太和堂”药店的《陈沟拳谱》称为《太和堂太极拳谱珍藏本》,将杨露禅的《陈沟拳谱》称为《杨露禅太极拳谱》。
《太和堂太极拳谱珍藏本》内容有五套拳谱、五套捶谱、太极一百单八式长拳谱、太极小四套谱、太极散手谱、太极短打谱、太极亦是短打谱、太极拳经总歌、太极推手法、太极十八拿法、太极单剑谱、太极双剑谱、太极单刀谱、太极双刀谱、太极双铜谱、桓侯四枪谱、桓侯四枪对扎法、太极八枪谱、太极八枪对扎法、太极十三枪谱、太极二十四枪谱、太极二十四枪歌诀、太极二十四枪练法、旋风棍、盘罗棒、盘罗棒练法、大战朴镰歌诀、春秋刀诀。
《杨露禅太极拳谱》内容有太极一百单八式长拳谱、五套拳谱、五套捶谱、太极小四套谱、太极散手谱、太极短打谱、太极亦是短打谱、太极丹田练法、太极裆练法、太极顶劲练法、太极圆练法、太极上下练法、太极进退练法、太极开合练法、太极出入练法、太极领落练法、太极迎敌练法、太极缠丝练法、太极背丝扣练法、河图洛书合成缠丝劲练法、太极点穴理、太极点穴法、太极三十六穴、太极十二大穴时辰点穴秘诀叫门法、太极十二中穴点穴法、太极十二小穴点打拿法、太极十六挫骨法、太极二十四筋脉拿法等。
杨露禅太极拳谱》
太极一百单八势长拳谱
懒扎衣立势高强、丢下腿出步单鞭、七星捶手足相顾、探马拳太祖留传、当头炮势冲人怕、中单鞭谁敢当先、跨马势挪移发脚、拗步势手脚和便、兽头势如牌挨近、抛架子短打休延、抓身炮下带著翻花舞袖、拗鸾肘上连着左右红拳、玉女穿梭倒骑龙、连珠炮打的是猛将雄兵、猿猴看果谁敢偷、铁样将军也难走、高四平乃封脚套子、小神拳使火焰攒心、斩手炮打一个顺鸾藏肘、窝果炮打一个井拦直入、庇身拳吊打指裆势兼踢膝、金鸡独立朝阳起鼓、护心拳转降快腿、粘肘拳逼退英雄、喝一声小擒休走、拿鹰捉兔劲开弓、下插势闪惊巧取、倒插势谁人敢攻、朝阳手遍身防腿、一条鞭打进不忙、悬脚势诱彼轻进、骑马势冲来敢当、一霎步往里就磋、抹眉红盖世无双、下海擒龙、上山伏虎、野马分鬃、张 飞擂鼓、雁翅穿桩一腿、劈来势入步连心、雀地龙按下、朝天蹬立起、鸡子解胸、白鹅亮翅、黑虎拦路、胡僧托钵、燕子衔泥、二龙戏珠赛过神枪、邱刘势左搬右掌、鬼蹴脚捕扫前后、转身红拳、霸王举鼎、韩信埋伏、左闪右闪、前冲后冲、观音献掌、童子拜佛、翻身过海、回回指路、敬德跳涧、单鞭救主、青龙献爪、饿马踢铃、六封四闭、金刚捣碓、下四平秦王拔剑、存孝打虎、钟帽佩剑、佛顶珠、 反堂庄、望门簪、掩手红拳、下压手、上一步封闭捉拿、往后一收、 推山二掌、罗汉降龙、右转身红拳右跨马、左转身红拳左跨马、右 搭袖、左搭袖、回头搂膝拗步、扎一步转身三请客、掩手红拳、单凤朝阳、回头高四平、金鸡晒膀、托天叉、左搭肩、右搭肩、天王降妖、上一步铁翻杆、下一步子胥拖鞭、上一步苍龙摆尾、双拍手、 仙摘乳、回头一炮、拗拦肘、跺子耳红、仙人捧盘、夜叉探海、刘海 捕蟾、玉女捧金盘、丢手、收手、刺掌、搬手、推手、真符送书、回头闪通背、打一个窝果炮、掩手红捶、回头左右插脚、五子转还、鬓边斜插两枝花、收回去双龙探马、窝果一炮谁敢挡、上一步邀手不差、搂膝一拳推倒、收回交手可夸、招上顾下最无住、偷腿一脚跌杀、急三捶打如风快、急回头智还看瓜、往前收狮子抱球、展手 一脚踢杀、回头二换也不差、直攒两拳、转回身护膝势当场按定、 收回看肘并看花、谁敢挡吾大挺立下、上一步蛟龙出水、后一打反上情庄、急三捶往前搠打、开弓射虎谁不怕、收回来马前斩草、 上一挑又带红沙、刺回按定满天星、谁敢与我比高下、着熟善悟者不差。
浏览2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