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猴子、僧人和道人
对峨眉山的历史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对峨眉派之所以创立于战火硝烟的战国时期,峨眉武术之所以亦柔亦刚也就非常好理解了。
猴子与峨眉派
虽然跟武当派一样,到现在为止,峨眉派的创始人也依然是 武林界的悬案,有人说是唐朝创立的,有人说是元代创立的,还有人说峨眉派是女子创建的。最后一种说法还比较流行,根据是孟宪超写的《峨眉拳》中的一段话:“祖师原为一道姑,后入佛门。是时,师善技击,善研各家拳法,虑各家拳法繁杂,莫衷一是,女子御侮,多有不同,遂探各家之拳意,另辟蹊径,创不接手之拳法,独树一帜积十三年,始臻大成,身旁弟子习之, 呼之玉女拳法,同道相誉,称曰峨眉拳,后弟子至峨眉山,偶谐其音,始称峨眉,此拳名之始末也,恐汝不识,为汝志之,师本与世无争,娱身可矣,御侮可矣,奚传姓名。”所以,就有人推说峨眉拳是因为最初由女子所创,后收徒而开宗立派,因祖师入了佛门,又以称女子为“蛾眉”和佛教圣地之“峨眉”的双重名含义而得名。
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扩展了这一故事,通过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的弟子俞莲舟对峨眉武术起源下了一个“著名结论”——俞莲舟道:“恩师与郭女侠在少室山下分手之后,此后没再见过面。恩师说,郭女侠心中念念不忘于一个人,那便是在襄阳城外飞石击死蒙古大汗的神雕大侠杨过。郭女侠走遍天下,找不到杨大侠, 四十岁那年忽然大彻大悟,便出家为尼,后来开创了峨眉一派。” 所以,也有人说峨眉派是道姑所创。很多研究峨眉派的人早就发现了金庸先生的杜撰成分,毕竟金庸先生写的是小说,不能全信。在峨眉山的道教史料中,从来就没有大规模的习武僧人,也没有习武的女尼,周芷若、灭绝师太都是金庸先生想象出来的。
峨眉派的创建跟道姑无关,却跟猴子有关。峨眉山的猴子是出了名的,而峨眉派武功的创立跟猴子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史料记载且流行最广的说法是峨眉武功始创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武士司徒玄空。他号动灵子,耕食于山中,在与峨眉灵猴朝夕相处中,模仿猿猴动作,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学徒甚多。由于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徒众尊称他为“白猿祖师”或“白猿公”。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现在虽然已经无法证实,但已经被记载在了 2001年出版的《乐山志》卷五十三《人物志》中:战国时,有白衣三者,号动灵,亦名司徒玄空,仿山猴动作创编“峨眉通臂”,攻防灵活,在峨眉山授徒甚众。据说司徒玄空还创编了 “猿公剑法",与玄女剑法、越女剑法并称为当时的三大剑法,也成为剑法始祖。现“峨眉剑”正是根据此剑法发展而来的。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的《峨眉道人拳歌》中有两句“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这与“白猿祖师”的说法一脉相承。
猴子是有灵性的动物,动作又很灵活。所以,不管是武当功夫、少林功夫还是峨眉功夫都有关于猴子的招式,也就是武术界所说的形意拳。形意拳就是模拟龙、虎、猴、马、量、鸡、鹰、熊、珀、 蛇、鹦、燕十二种动物形姿,成其为十二形拳。峨眉山风景奇秀, 山中猴子众多,峨眉灵猴便成了拳家的仿生对象。
峨眉拳中就有专门以猴子命名的拳术,叫峨眉猴拳。古代仿 生拳家吸取猴子轻、灵、浮、猛、快的特点和闯、奔、闪、躲的本性,揉化在踢、打、摔、拿技法之中,创编出法、象结合的猴形拳术。猴拳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戚继光已在《纪效新书》中记有“猴拳”之名。金铁庵在《醉八仙谱》中也说过:“拳法之盛行南方者,以七红、八黑、大小天里、猴拳最为普遍。”峨眉 猴拳遍及全川,拳路较多。重庆老拳师胡健秋播长猴拳。当代“猴王”肖应鹏即跟从胡健秋学得峨眉猴拳,并经老武术家郑怀贤(郑曾跟赛活猴子孙录堂、活赛猴李尔庆、铁臂猴子金山等人学艺, 对猴拳亦颇有心得)指点,其猴拳技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步有所发展。特点是拳路活泼,形态生动,法藏猴形之中。抓、拿、刁、 勾、弹、瑞、踢、压、摸、爬、滚、打都与猴形紧密结合,创编的套路已达到惟妙惟肖、妙趣横生的境地,就连功夫的命名都那么形象生动,例如有猿猴出洞、登枝望景、奔闯山林、果园偷桃、藏身吃果、搏击生辉、食桃嬉戏、拳罢变身等,新颖奇异的各种 形态与击法相结合,使拳术具有缩小、低势、突变、奇巧的风格。
还有一种拳术虽然没有以猴子命名,但却是模仿猴子腾跃翻滚动作的启发创立的,这套拳叫白眉拳。白眉拳是南宋峨眉山德源长老创编的,因为德源长老眉毛纯白,人称“白眉道人”,所以拳术才叫“白眉拳”。这套拳法现在还在流传,广东、四川、香港、澳门和北美、欧洲的华人都有练习的。白眉拳的特点是:刚强凶猛,连贯性强,路线宽广。拳法有冲拳、鞭拳、双撞拳和千字箭拳,手法含有碎桥、钻桥、摸桥、背剑、刹桥和封桥等,掌法有托掌、斩掌,腿法有月影侧踢(撑鸡脚)、蹬脚,跳跃有 飞步、伏虎等。
武当派和少林派的联姻
峨眉派的招式受到灵猴的影响,精神内核却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影响,所以峨眉派的武功才会刚柔并济。峨眉派一定程度还可 以说是武当派和少林派的联姻。
道教和佛教是在魏晋时期先后传入峨眉的。在峨眉山史料中有关峨眉山僧、道人习武的记载比比皆是。
北魏孝静帝门下武将林淡然来峨眉山出家为僧,并将其所精通的攻防竞技传入峨眉山僧道之中。
隋朝末年,云游到峨眉山的少林僧人云昙,将少林拳传给峨眉僧人,峨眉武术也吸收融汇了少林武术的不少精华。
唐代,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被道家奉为“纯阳师祖”、“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来到峨眉山猪肝洞传教,至今留下许多仙迹。
五代时道士杨仙公,曾于后唐长兴(公元930年-933年)期间隐居峨眉山修道,他精于气功。
南宋时期,驻锡峨眉山金顶的临济宗白云禅师,创立了“峨眉临济气功”,并将禅定功夫与武术中的动静功法相融合,创编了 “峨眉十二桩功”。
明代洪武年间,著名道士张三丰曾到峨眉山传道,并向峨眉僧人学习火龙拳、通臂拳等,尔后回到武当山创编出内家拳。
明崇祯年间,峨眉山永庆寺武僧月朗,武艺超群,尤精硬气功, 人称“铁头和尚”。
明崇祯十七年,峨眉山陆雅道人,受鸭群动作启发,创编成“鸭形拳”。
清代,峨眉僧道先后创编了浪子燕青拳、六乘拳、乌龙拳、八卦拳、虎爪拳等。仙峰寺神灯长老和紫芝洞清虚道长,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各派武林高手交流,尔后回到峨眉山,苦心编出“峨眉子午门武术”,以其多在每天的子、午二时练习而命名,包括子午拳、子午枪、子午剑、子午刀等器械技法。
光绪年间,广西桂林有姓周号大侠者到峨眉山与武僧共创“字门拳”。
民国18年(1929年),武僧海灯,在峨眉山卧云庵拜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汝峰、丹岩为师,将“一指禅”、“童子功”、“梅花精拳”引入峨眉武术体系。
辛亥革命后,成都青羊宫花会设擂比武,嘉州武林高手奋力拼搏,名列前茅。青羊宫花市《竹枝词》诗云:“擂台角艺抢金章,
集合江湖打打行,柔术本来为国技,大家努力更提倡。”这一时期, 少林、武当派国术相继流入四川,融合于峨眉派武术之中。其中, 广东人刘后斋等少林南派高手来峨眉、仁寿等地,收徒传艺,将高梳、拳术、长柔术、器械体操等武功传到乐山。少林派高手罗 有贵、李泽三等拳师相继在仁寿、峨眉、井研一带广收门徒,传 授中梳斑马棍术、拳术等。
峨眉山功夫在形成的过程中,既有僧人的到访,也有道人的 云游。少林派为僧人所创,武当派系道士创编,而峨眉派是僧道共创,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峨眉武术集少林、武当之长,结合自身修炼与创造形成的峨眉山特有的武术内容和武术文化。与少林派、武当派相比较,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它特别强调内外兼修,既重视内气的修炼,又讲究形体的结合,似快而慢,似柔而刚, 刚柔并济,长短并用。
浏览2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