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参加体育活动,象其它人类活动一样,都是在大脑 和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进行的。19世纪70年代,俄国生理学 家谢切诺夫出版了《脑的反射》一书,认为人的随意运动是 一种反射活动,它是从感觉开始,以心理活动为中继,以肌 肉的效应活动而告终的一种反射。随后巴甫洛夫用动物唾液 分泌为客观依据的条件反射实验法,研究大脑皮质的机能, 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条件反射学说和两个信号系统学 说),使脑科学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但因受当时实验条件 的限制,关于大脑皮质的机能和神经活动的规律,还不得不 依靠科学上所允许的推测和假设。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 术的飞速发展,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和电生理学的迅 速发展,对脑科学的研究,又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人脑已 被确认为信息的加工处理器官,人的大脑大约有101。个神经 元每个神经元可与多达几千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假若将 每个神经元看作是一台数模混合计算机,能进行一系列模数 转换和信息处理。因此,由io”台“微型计算机”组成的大 脑,其功能潜力将远远超过过去传统的估计。有人估计,人. 的一生中只动用了脑潜力的临床证明,大块 脑组织切除,包括切除半个大脑,人仍能基本正常活动。据近几年的研究证明,大脑皮层神经元上的突触数,可 以通过训练而改变,改变神经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可以引 起神经元分裂再生。有人对脑波试验中证明,大脑对6〜20 赫电磁波有反应。自然界存在的10赫共振波与脑内的1。赫波. 可能有某种相互作用。这些现象对研究意气影响人脑功能, 可能有重要意义。太极拳的特点是,“以心行气,以气运一 身”,用生理学理解“意”的含义,指的是高级神经系统, 指的是人的大脑。“气”,是泛指生理活动的能量(物质) 如神经内分泌,生物电,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等综合物。“功”可能指的是效应器,即运动器官,用现代化生理学名 词先解释,则是在脑的调节控制下,调动全身各有关器官、 组织、细胞等的生理机能,随着肌肉(或效应器)的活动而 进行的有序化的随意运动.长拳、南拳、八卦、形意拳等都. 讲究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内外兼修的宗旨,从武术重 视精气神上分析,武术运动对神经感觉机能的训练有良好的 作用,从“意气”运动上说,武术的一招一势都是在大脑有 意识的调节下完成,因此对脑神经也是极好的训练。人脑可 说是地球上一种最复杂的结构,研究起来不是简单的事,目 前我国报导的研究成果,也仅是在静态意念下的想象活动的 材料,还测定不好在肌肉运动条件下的脑活动。山西大学李 有甫测试了 30名练太极浑圆桩在站桩中和站桩后脑电波与丹 田气的节奏反应,发现丹田经络波及脑电图。与a波在功前、 功中和功后均出现振幅强弱呈周期性变化的“拍”,无论在 功前、功中和功后,丹田的经络波与脑电图的a波,均呈现 明显的同频同步活动。丹田气与脑电波的节律和振幅有着密 切的关系,“气沉丹田”的意识活动可以激活丹田气,并且呈 现脑电波与经络波的谐振现象,证明气沉丹田是直接改善意 识活动的健身益智的方法。成都体院胡怀中、张选惠对太极 拳名家的脑图研究,得出了 “想象练习”太极拳时脑电与气 功状态下和睡眠状态下以及意识集中状态下的不同区别。想 象练习太极拳时的脑电图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想象练习全过 程中,a波出现去同步化和同步化的有序性变化,即大脑皮 质交替发生了兴奋加强与抑制加强的变化。他分析想象练习 时太极拳脑电的变化规律,是脑机能组合形式的交替呈现, 对人的智力活动是有益的。关于武术运动对人脑的效应,由于研究方法上存在困 难,目前仅是根据一些现象进行假设推理。相信随着研究技 术的改进,将揭示出我国传统武术运动对人脑的效应之秘;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可促使人体心血管系统 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工 作能力。上世纪末瑞典医生发现滑雪运动员的心脏体积比一 般人大,随着后来科学工作者对运动员心血管形态和机能研 究工作的深入,发现运动员心血管形态和机能还具有不同性 质运动的专一性反应。静力及力量性运动为主的运动员,心 肌增厚比心腔增大为多,而耐力性为主的运动员却以心容积 增大为主。在做静力性运动时,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 压都较高,而心率和心输出量相对增加较少。在做动力性运 动(耐力项目)时,舒张压通常只稍升高或下降,收缩压随 运动负荷的增加而上升,心率和心输出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 而大幅度的增大,不同性质运动后,微循环机能也有所不 同,等长性负荷为主的重负荷运动后,出现流速减慢或停 流,而等张性负荷为主的轻负荷后,微循环得到改善。武术运动对心血管的影响如何?根据科研报告材料介绍 如下:从本文作者对1990年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全国集训的高 水平武术运动员所进行的测试材料看到在静态下,我国高水 平男子武术运动员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经、室壁厚度,每搏输 出量,每分输出量的绝对值,比中长跑、游泳、自行车等项 目的运动员低,但按相对值比较,左心室舒未内 径却接近耐力组,每搏输出量指数值与速度、力量组接近, 心指数还高于耐力组。男子脉搏均值为58.4士 4.9次/分(变动范围36〜60次/I分);女子脉搏均值为 62.7±8.03次/分(变动范围42〜72次/分),呈现出心动 徐缓趋势。男女武术运动员的血压也较低,平均收缩压分别 为112.1 ±5.6和100.4.6毫米汞柱,舒张压分别为68.4士 9.0和68.3 ±5.07毫米汞柱。静态下心动徐缓和血压较低,大量实验结果证明,心输出量与人体负荷强度或总吸氧 量的增加呈近似直线相关,现已确认,心力储备是决定人体 最大吸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可以说,心力储备的大小与人. 体所能承受的劳动强度或训练强度有关。目前在运动医学界 已公认,象长跑、游泳、滑雪、自行车等时间较长的有氧耐 力运动项目,是提高心力储备的有效手段。而我国高水平的 青年武术运动员,在递增极限负荷下,也表现出心脏工作的: 高能力,这是过去在文献上没有见到的。笔者分析武术运动 员除了与一般参加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运动员一样,在 训练中也加强了耐力素质的训练和重视运动员的选材之外, 不可忽略的是,可能我国传统武术要求“以意运气,以气运 身”的作,用与此有关。高文山等测定了参加1981年全国武术: 比赛的14名男少年武术运动员的心脏形态和功能,发现室壁 厚度比普通少年大6.7%,左心室重量指数大出14.53%,左、 室舒末容积大出8.99%。他认为,武术运动员心脏形态的改 变与武术的运动方式有关,武术中要求招圆势正,动迅静 定,在招势相承的剧烈运动中,势正就意味着要做很高的静 力性工作,动迅静定是要求快速运动后立刻转为定势,突停 的静势使肌肉的唧简作用减弱,定势产生不同程度的屏息和: 闭气、加大了内压,增加了后负荷和回心血流障碍。为了克. 服脑血障碍,心肌可产生适应性增厚。他又分析,武术运动; 对心脏的锻炼不是单方面的,其动力性运动的作用不容忽 视。武术运动的动,是轻重缓急相结合的动,是动有韵、静 有势,动静相结合的运动,因此,对心血管系统的锻炼,既会 发生静力性运动适应性变化,也会发生动力性运动的适应性 变化,所以武术运动员的心脏结构,既有心肌的增厚,也产 生心室容积的增大。杭州大学蔡世锌等人曾采用七冷水刺: 激被试者手掌的实验,借以观察对收缩压的影响。实验发一 现,用4七冷水刺激太极拳锻炼组成员的手掌一分钟,该成 员组的血压无变化,而同等条件下对照组成员的收缩压却显. 著升高,说明太极拳运动,能改善心血管的调节能力。陈文鹤发现,经常从事太极拳锻炼的老人,练习一套杨式太极拳, 后甲皱微血管的血流速度加快,毛细血管件开放数增多, 血管运动计数减少,练习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的慢性病患者,甲皱微循环异常出现率也显 著低于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的慢性病患者,表明常年参加太 极拳练习,对甲皱微循环有促进作用,并能改善慢性病患者 的微循环障碍。微循环是血液循环最终目的的执行区域,是 实现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场所,微循环功能正常 与否,直接关系到组织器官功能的好坏。已有不少报导称, 太极拳运动,对改善末稍微循环有良好作用。武术运动的种类和套路繁多,动作复杂多变,对人体的 影响不完全相同,对心血管机能的要求也有所区别,但从实 验材料中看到,对提高心血管调节机能则是共同的。
浏览24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