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四小家
洪门的起源有的说跟洪熙官有关系,有的又说跟朱元璋的年号“洪武”有关,这一点在讲到南拳的时候,我们还会提到。四川洪门也差不多是清末以及民国初期传入的,抗战时期胡剑秋等人也曾相继来到四川授徒。洪门在四川流行甚广,主要有八支,分布于成都、重庆、乐山、万县、达县、涪陵等地,有南北派之分。 两派虽有不同,但都很注重眼神逼人,正面迎敌;动作大开大合,手脚并重。防御多用小臂格挡,即为“袖内藏珠”之法,“来得高往上挑,来得矮往下斩,不高不矮用手排”。
化门也称蚕闭门。“蚕”即行拳时如春蚕吐丝,连绵不断;“闭” 即应敌时紧封敌手,避实就虚。化门的风格和洪门相反,没有大开大合的动作,以柔化、小巧为主,多用手腕“制化敌劲,引进落空”,其手法有化开对方进攻之意,讲究“掌不离腮,肘不离怀”。目前广泛流传于成都、重庆、南充、内江、万县、涪陵等地。
“八叶”中的字门因收势摆成“之”字形成“一”形而得名,也有人称“字”者为“智”的谐音,有以智取胜之意。字门特点为高桩长手,功架起伏大,腿法少,出拳时用鼻发声,讲究气催力、静待动,发力迅猛,动静相兼。字门传习拳套功法有近40种,有七、八、九锤拳以及九手、十二神手、六合齐眉棍、八卦力、子午功、之字手等。
现今流传在四川的字门主要有两支,主要分布于内江、达县、大竹、巴中、自贡等地。一支是清朝末年由嵩山少林寺高僧传授给四川资中县潘庆华,再由潘庆华传授给他的长女潘彩霞,一直流传至今;另一支是由河南名武师陈钱(人称河南陈师)避祸四川时传授给当地人,至今仍在达县及川东一带广为流传。
会门也称慧门,其拳架与字门相仿,练拳时主张“观师默像”,迷信色彩较浓,练拳中多掺杂咒语,并常伴随发出“嗨”、“吁”、“嘘”等怪声。会门的代表拳种为“神拳”,是一种利用气功的特点,结合拳技,练就强身御敌的功法,俗称“劈空劲”,但由于过分夸张了其效果,有“砍不进杀不入”的说法,其实是无稽之谈。这种运用气功与拳术结合的方法也是一种特色,不过“劈空劲”与武侠小说中的“劈空掌”无关。
目前会门在四川大体分为三支。一支主要分布在合川、大足、重庆、内江等地,动作简单,一支分布于川东、川北、遂宁等地, 动作朴实、柔刚;还有一支流传于雅安、天全等县地,技法上讲究避实就虚、声东击西、借力打力、起腿低矮、步手独特。
(五)峨眉拳法
峨眉拳武术技艺在刚与柔、快与慢、动与静、虚与实、高与低、轻与重等方面风格独特。
龙的文化在民间流传甚广,明代时就出现了峨眉龙拳,逐步形成了峨眉派的“五龙拳”龙形拳种,分别为青龙拳、盘龙拳、乌龙拳、火龙拳和龙形拳。
虎是兽中之王,称雄于世。峨眉山历代拳师模仿老虎动作之长,糅合于峨眉拳技之中,形成了峨眉“五虎拳”,分别是黑虎拳、白虎拳、虎爪拳、虎啸拳和弦虎拳。
峨眉派武术不但种类繁多,除八大名拳外还有32种小拳和稀有拳术,稀有拳术为跛子拳、蟹拳、牛角拳、峨眉追魂拳和七步云腿拳。
另外还特别总结出了峨眉十八拳:1.火龙拳;2.峨眉余家拳;3.峨眉罗汉拳;4.峨眉剑手;5.峨眉六合拳;6.绿林短打;7.虎爪拳;8.七步云脚拳;9.峨眉蛇拳;10.峨眉猴拳;11.峨眉少林拳;12.峨眉地功拳,13.缠丝拳;14.鹰鹤拳;15.练步拳;16.鸽子拳,17.白眉拳,18.侠拳。
此处只介绍18种拳术中的个别几个:
1.火龙拳
火龙拳系峨眉派高桩拳种之一。有四个主要拳:“挨盘(称 火龙拳)”、“走盘(称火龙滚)”、“蹲桩沪”、“四平拳”。
后世拳师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火炼金丹”、“单手”、“二排手”,对练套路有“单扣手”、“挨盘扣手”、“走盘扣手”、“四平拳扣手”、“勺叉法扣手”。此外还有一些器械套路。由于有丰富的内容、多种运动形式和别致的拳风,火龙拳成为峨眉武术的重要拳种。现在所称的火龙拳,其内容包括前面已提到的四个主要拳路。其中,“挨盘”有108动,活动范围较小,只需“拳打卧牛之地”;“走盘”动作与“挨盘”动作完全一样,只是在不停地走动过程中完成各种技击方法,活动范围较广,“蹲桩”是吸取“挨盘”技击精华所编成的基础拳术,全套36动,短小精悍, 演练灵活;“四平拳”又是在“蹲桩”基础上吸取更多技击方法 编制成的66动套路。因这种拳术,拳打四方八面,脚走四正四偶方向,要求心平、气平、头平、拳平,故曰“四平拳”。
火龙拳在技法上很讲究,要求拳架稳准、快速、活变,以步为先,脚走偏门,步绕蛇行,顺势借力,以柔迎刚,以攻带守,侧身防卫,掌指结合,拳肘交替。主要手法为:关、盘、提、破、换、拔、擒、拦、断、挞、易、撩等。在使用时,“高来用提手, 逢中用破手,单边用盘手,伤人用箭手”,充分发挥“五峰六肘” 的攻击力,起到“强断筋骨巧打穴"的实战作用。拳艺演练则是步高、招活。主要步法是蛇形绕步、擦滑步、箭步。主要步势有含机步、长山步、登山步等。活动时,拳下藏腿,步中含腿。主要腿法是破腿、蹬腿。整套拳身动似浪波,变化如龙形,偏侧滚进, 吞吐浮沉,开合大小,柔快轻盈,拧腰转胯,闪展圆滑。“四平拳”
除具备上述特点外,还在技法上有独到的地方。它以掌为主,以肘为辅,尤其突出“五峰”(即头峰、肩峰、肘峰、臀峰和膝峰)、“六肘"(包括翻肘、砸肘、鸡克肘、楞克肘、叠压肘和倒坐肘)的进攻击法,因而颇具峨眉武术之特色。
火龙拳渊源众说纷纭,《武林》1982年第1期所载《峨眉派的火龙拳》,认为火龙拳的产生有三种说法。其实,从火龙拳以蛇形绕步、闪躲圆滑、防护严密、步活身灵等特点来看,与四川民间流传的“火龙舞”(民间叫“耍龙灯”)十分相似。因旧时耍狮舞龙者常常兼习“扁挂”(即练武术),故火龙拳很可能起源于火龙舞,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据传清嘉靖年间,四川省隆昌县黄林寺僧人精火龙拳,后为沪州人刘教古所继承,刘后传徒刘松云。据成都老拳师钟方汉、刘震南等人谈称刘松云授徒众多, 主要继承人有宋鸦山、钟俊之、钟润之、张海门等。后宋鹤山传徒候万里、陈大力、钟方汉等,钟俊之传周开臣等,张海门传徒张玉龙,张玉龙再传傅思齐等,候万里传刘震南等。至此,火龙拳在广大拳师的继承中逐渐发展成为风格独特的峨眉拳种。
2.虎爪拳
内江地区流传的虎爪拳、虎掌拳、峨眉南拳(原名捉骡拳)等均属虎爪掌系。这种拳术颇具峨眉南拳之特色。虎爪拳,拳爪并用,掌指连发,桩法兼备,头、颈、背、胸、腹、腰、臀、胯、膝、踝、足以及拳(凤眼拳)、掌(标掌)、爪(虎爪)、指(一指禅、二指禅)、勾手(撮勾、刁勾)、肘(顶、撞、叠、压、砸、翻各种肘部击法)、腕各部,处处皆能攻击对手,防卫自身,充分发挥“一撒通身皆是手”的作用。劲道要求“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实战时讲究 “强打蜻蜓点水,弱打猛虎扑食,逢强智取,遇弱活拿”等战术。
主要手法是抓、拿、撕、扯、拧、点、扭、挫、掌、爪、指变化交叉使用,肘膝交加。攻中有防,防中带攻。中山桩沉稳轻便,落步一步一法,一法一势,一势一招。劲发短暴,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常用爪法是虎指手、分鬃手、封闭手、爬竿手、金标手、翻江手、铁扇手、美女照镜、铁扇迎门、二龙戏珠、仙手摘桃、黑虎掏心、雪花盖顶等。虎爪拳以掌卷成虎爪,以掌跟着力,打一掌抓扣一下。发内力用坠子劲、中长子午桩为主,每出脚成势要扣膝关足,侧身进击。所以,虎爪适用于打梅花桩擂。虎爪拳有三套:一曰单鞭,三十多动;二曰四门,三十多动;三曰拔步, 也有三十多动。
虎爪拳是单鞭、四门和拔步三路拳的总称。最初的虎爪拳系峨眉高桩拳,上步、退步,步势沉稳。后世拳师改高桩为中长子午桩,使动作低矮、严谨,攻守兼备。攻时出掌发力,力达掌跟带爪勾劲,掌力着攻击部位后,继续伸指延续攻击,使用一指功直奔对方薄弱、裸露部位或重要穴位;防时掌变爪回勾外带或下抓。这种独特手法构成了迥异于其他拳术的拳风。

浏览30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